推選答案
法布爾個人簡介:

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Jean-Henri Casimir Fabre )(1823--1915),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文學家、昆蟲類科學家。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相傳荷馬為古代希臘兩部著名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作者),昆蟲界的“維吉爾”。他用水彩繪畫的700多幅真菌圖,深受普羅旺斯詩人米斯特拉爾的贊賞及喜愛。他也為漂染業(yè)作出貢獻,曾獲得三項有關茜素的專利權。

代表作:

1880年《昆蟲記》[2]問世。
《昆蟲記》又譯為《昆蟲世界》、《昆蟲的史詩》(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昆蟲物語》、《昆蟲學札記》(法語名稱是《Souvenirs entomologiques》,英文名稱是《The Records about Insects》),被稱之為“昆蟲世界的維吉爾”與“昆蟲的史詩”。副標題為“對昆蟲本能及其習俗的研究”。它除了真實地記錄昆蟲的生活,還透過昆蟲生活折射出人類的世界。
論文:《關于蘭科植物節(jié)結的研究》和《關于再生器官的解剖學研究及多足綱動物發(fā)育的研究》《節(jié)腹泥蜂習俗觀察記》《昆蟲記》共十卷,每卷由若干章節(jié)組成,絕大部分完成于荒石園。1878年第一卷發(fā)行,此后大約每三年發(fā)行一卷。
人物生平:
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Jean-Henri Casimir Fabre(1823~1915)享年92歲】,他是一個著名的法國昆蟲學家、動物行為學家、作家。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昆蟲界的維吉爾”。法布爾出生于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圣萊昂的一戶農家。此后的幾年間,法布爾是在離該村不遠的馬拉瓦爾祖父母家中度過的,當時年幼的他已被鄉(xiāng)間的蝴蝶與蟈蟈這些可愛的昆蟲所吸引。
1857年,他發(fā)表了《節(jié)腹泥蜂習性觀察記》,這篇論文修正了當時昆蟲學祖師萊昂·杜福爾的錯誤觀點,由此贏得了法蘭西研究院的贊譽,被授予實驗生理學獎。這期間,法布爾還將精力投入到對天然染色劑茜草或茜素的研究中去,當時法國士兵軍褲上的紅色,便來自于茜草的粉末。
1859年,法布爾獲得了此類研究的三項專利。后來,法布爾應公共教育部長維克多·杜盧伊的邀請,負責一個成人夜校的組織與教學工作,但其自由的授課方式引起了某些人的不滿。于是,他辭去了工作,攜全家在奧朗日定居下來,并一住就是十余年。在這十余年里,法布爾完成了后來長達十卷的《昆蟲記》中的第一卷。期間,他多次與好友一同到萬度山采集植物標本。此外,他還結識了英國哲學家米爾,但米爾英年早逝,使兩人先前醞釀的計劃“沃克呂茲植被大觀”因此夭折。同時,一大不幸降臨到法布爾身上:他共六個孩子,其中唯一與父親興趣相投、熱愛觀察大自然的兒子儒勒年僅十六歲便離開了人世。此后,法布爾將發(fā)現的幾種植物獻給了早逝的儒勒,以表達對他的懷念。對真菌的研究一直是法布爾的愛好之一。
1878年,他曾以沃克呂茲的真菌為主題寫下許多精彩的學術文章。他對塊菰的研究也十分詳盡,并細致入微地描述了它的香味,美食家們聲稱能從真正的塊菰中品出他筆下所描述的所有滋味。
1879年,法布爾買下了塞利尼昂的荒石園,并一直居住到逝世。這是一塊荒蕪的不毛之地,但卻是昆蟲鐘愛的土地,除了可供家人居住外,那兒還有他的書房、工作室和試驗場,能讓他安靜地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種觀察與實驗中去,可以說這是他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天地。就是在這兒,法布爾一邊進行觀察和實驗,一邊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蟲的觀察筆記、實驗記錄和科學札記,完成了《昆蟲記》的后九卷。如今,這所故居已經成為博物館,靜靜地坐落在有著濃郁普羅旺斯風情的植物園中。
法布爾半生堅持自學,先后取得了業(yè)士學位、數學學士學位、自然科學學士學位和自然科學博士學位,精通拉丁語和希臘語,喜愛古羅馬作家賀拉斯和詩人維吉爾的作品。他在繪畫、水彩方面也幾乎是自學成材,留下的許多精致的菌類圖鑒曾讓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法國詩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爾贊不絕口。法布爾晚年時,《昆蟲記》的成功為他贏得了“昆蟲界的荷馬”和“昆蟲界的維吉爾”的美名,他的成就得到了社會的廣泛承認。法布爾雖然獲得了許多科學頭銜,但他仍然樸實如初,為人靦腆謙遜,過著清貧的生活。他的才華受到當時文人學者的仰慕,其中包括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19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比利時劇作家梅特林克、德國作家榮格爾、法國哲學家柏格森、詩人馬拉美、普羅旺斯文學家魯瑪尼耶等。由于《昆蟲記》中精確地記錄了法布爾進行的試驗,揭開了昆蟲生命與生活習慣中的許多秘密,達爾文稱法布爾為“無法效仿的觀察家”。當他居住在塞利尼昂時,不少學者、文學家們紛紛前去拜訪他。法布爾在自己的居所曾接待了巴斯德、英國哲學家米爾等學者,但與他們的通信并不頻繁。公共教育部長維克多·杜盧伊將法布爾舉薦給拿破侖三世,后者授予他榮譽勛位勛章。法國政治家雷蒙·普恩加萊途經塞利尼昂,特意繞道荒石園向他致意。 擁有多重身份的法布爾的作品種類繁多:作為博物學家,他留下了許多動植物學術論著,其中包括《細草:專利與論文》、《阿維尼翁的動物》、《塊菰》、《橄欖樹上的傘菌》、《葡萄根瘤蚜》等;作為教師,他曾編寫過多冊化學物理課本;作為詩人,他用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語寫下了許多詩歌,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 “牛虻詩人”。此外,他還將某些普羅旺斯詩人的作品翻譯成法語;閑暇之余,他還曾用自己的小口琴譜下一些小曲。然而,法布爾作品中篇幅最長、地位最重要、最為世人所知的仍是《昆蟲記》。這部作品不但展現了他科學觀察研究方面的才能和文學才華,同時還向讀者傳達了他的人文精神以及對生命的無比熱愛。
童年:
1823年12月22日出生于法國南方阿委龍省魯那格山區(qū)的一個古老村落——圣萊昂,村中的利卡爾老師為他取名為約翰·安利。父親安東尼奧(生于1800年),母親費克瓦爾(生于1805年)。
1825年(2歲)弟弟弗朗提力克出生。
1827年(3歲)由于母親要照顧年幼的弟弟,所以他從3歲一直到6歲,都寄養(yǎng)在瑪拉邦村的祖父母家;這里是個大農家,有許多比他年長的小孩。他是個好奇心重,記憶力強的孩子,曾自我證實光是由眼睛看到的,并追查出樹葉里的鳴蟲是露螽。睡前最喜歡聽祖母說故事,而寒冷的冬夜里則常抱著綿羊睡覺。
1830年(6歲)回到撒·雷旺村,進入利卡爾老師開辦的私塾就讀,上課中,常有小豬、小雞會跑進教室覓食。由動物圖書記下A、B、C……字母,對昆蟲和草類產生興趣,發(fā)現黑喉鴝的巢,取得巢中青藍色的蛋,經神父勸說,把鳥蛋歸還原處,為增加家庭收入,幫忙照看小鴨,負責趕到沼澤放養(yǎng),因而發(fā)現沼澤中的生物和水晶,云母等礦石。
1833年(9歲)法布爾中學畢業(yè)。全家搬到羅德斯鎮(zhèn),父親以經營咖啡店為生,進入王立學院,擔任望彌撤儀式助手而免交學費。在學校期間,學習拉丁語和希臘語,喜歡讀古羅馬詩人維爾基里斯的詩。
1837年(13歲)父親經營咖啡店失敗,舉家遷往托爾斯。進入埃斯基爾神學院。
1838年(14歲)父親的生意再度失敗,搬到蒙貝利市,又開了一間店,獨自離家,以賣檸檬、做鐵路工人等自力更生。曾用超過一日工資所得購買《魯布爾詩集》,攜至原野上閱讀,以認識各種昆蟲為最大樂事,第一次抓到歐洲云鰓金龜時,感到特別高興。
青少年:
1839年當工。
1840年(16歲)因成績退步被師長責罵而發(fā)憤圖強,在兩年內修完三年的學分,剩下的一年自由學習博物學,拉丁語和希臘語。
1842年(18歲)師范學校畢業(yè)后,成為卡爾班托拉小學的老師,年薪700法郎,因熱心教學,深獲好評。父親經商失敗,由蒙貝利市搬到波爾多鎮(zhèn)。
1843年(19歲)上野外測量實習課時,由學生處得知涂壁花蜂。也由于這種蜂而開始閱讀布蘭歇、雷歐米爾等人著的[節(jié)肢動物志],從此傾心“昆蟲學”。
1844年(20歲)和同事瑪利·凡雅爾(23歲)結婚。自己進修數學、物理、化學等。父親的咖啡店又關閉,暫時在卡爾班托拉稅務署工作。
1845年(21歲)長女艾莉莎貝特誕生。
1846年(22歲)艾莉莎貝特夭折。通過蒙貝利大學數學的入學資格考試。弟弟弗郎提力克成為小學老師。
1847年(23歲)取得蒙貝利大學數學學士。長子約翰誕生。
1848年(24歲)取得蒙貝利大學物理學學士。
長男約翰夭折。十分欣賞托斯內爾(法國文學家)有關鳥類的著述。希望能到大學教書,但苦無機會。
青年時代:
1849年(25歲)任職科西嘉阿杰格希歐國立高級中學的物理教師,年薪1800法郎。面對科西嘉豐富的大自然,開始研究動、植物。此外,他也十分熱衷于數學。與植物學家魯基亞一起攀登科西嘉的每座山采集植物。
1856年(32歲)以研究瘤土棲蜂而獲得法國學士院的實驗生理學獎。繼續(xù)研究高鼻蜂、短翅蕪菁等昆蟲,但因生活困苦,研究時間不多。兼任課外輔導、家庭教師等職,開始研究由茜草提煉染料。
1857年(33歲)5月21日,在條紋蜂的巢中發(fā)現短翅蕪菁的幼蟲,并發(fā)表《蕪菁科昆蟲的變態(tài)》論文,另外還發(fā)表了有關植物的論文。
1858年(34歲)得知沒有財產就不可能成為大學教授后,全心投入茜草染料的研究。
1859年(35歲)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贊譽法布爾是一位“罕見的觀察者”。
次男朱爾誕生。擔任魯基亞博物館館長。督察德留依到訪,與植物學家杜拉寇爾結識,之后,又與住在亞威農的英國經濟學家米勒相知,成為植物同好。
1862年(38歲)由安謝特出版小學用圖書。認識巴黎出版社社長得拉克拉普,受到他的鼓勵,立志著述淺顯易懂的科學讀物。
1863年(39歲)三男愛彌爾誕生,德留依當上教育部部長。
1865年(41歲)登班杜山遇險,細菌學家巴斯德來訪,交由得拉克拉普出版《天空》、《大地》等科學讀物。
1866年(42歲)成功地由茜草直接抽取染料色素,受聘為亞威農師范學校物理教授。
1867年(43歲)對亞威農的貢獻受肯定,獲卡尼耶獎的獎金9000法郎。
1868年(44歲)由于教育部長德留依的推薦,獲雷自旺·得努爾勛章,并拜謁拿破侖三世。擔任夜間公開講座的博物學,物理學講師。將研究成功的茜草染料工業(yè)化。工廠成立不久,德國完成蒜硫胺的化學合成染料,茜草染料工業(yè)化的夢想因而破滅。公開講座的授課方式遭保守的教育者、教會反對,遂辭退師范學校教職。
1869年(45歲)在保守派的策動下,德留依辭去教育部部長職位。
中年:
歐蘭舊時代
1870年(46歲)向米勒借貸,搬到歐蘭就。撫養(yǎng)一家七口,負擔沉重。幸好科學讀物陸續(xù)出版,能一點一點還錢。
1871年(47歲)過著著書、觀察昆蟲的生活。這一年,因為發(fā)生德、法戰(zhàn)爭,無法按時取得版稅和稿費,生活更加困苦。
1872年(48歲)由于德留依的介紹,化學家提馬致贈顯微鏡。
1873年(49歲)米勒去世。被迫辭去魯基亞博物館館長一職,向市長抗議。獲巴黎愛護動物協(xié)會頒發(fā)銀牌,有關數學、植物、物理的著作相繼問世。
1877年(53歲)次男朱爾去世,把發(fā)現的三種蜂以“朱爾”的拉丁語“伏利渥司”分別命名為伏利渥司土棲蜂、伏利渥司高鼻蜂,伏利渥司穴蜂。
1878年(54)因朱爾的死,深受打擊,身體也大不如前。感染肺炎幾乎死去,幸以堅強的意志力渡過難關。
1879年完成《昆蟲記》第1冊(原稿內容包括:推糞球的神圣糞金龜、捕象鼻蟲的瘤土棲蜂、捉短翅螽斯的蘭格道格穴蜂……等)。
傳記:
法布爾小傳版本1
法布爾(Jean Henri Fabre, 1823-1915)出生在法國南部,靠近地中海的一個小鎮(zhèn)的貧窮人家。童年時代的法布爾便已經展現出對自然的熱愛與天賦的觀察力,在他的《遺傳論》一文中可一窺梗概??恐孕蓿ú紶柨既喚S濃(Avignon)師范學院的公費生;十八歲畢業(yè)后擔任小學教師,繼續(xù)努力自修,在隨后的幾年內陸續(xù)獲得文學、數學、物理學和其它自然科學的學士學位與執(zhí)照(近似于今日的碩士學位),并在1855年拿到科學博士學位。
年輕的法布爾曾經為數學與化學深深著迷,但是后來發(fā)現動物世界更加地吸引他,在取得博士學位后,即決定終生致力于昆蟲學的研究。但是經濟拮據的窘境一直困擾著這位滿懷理想的年輕昆蟲學家,他必須兼任許多家教與大眾教育課程來貼補家用。盡管如此,法布爾還是對研究昆蟲和蜘蛛樂此不疲,利用空暇時間進行觀察和實驗。
這段時間法布爾也以他豐富的知識和文學造詣,寫作各種科普書籍,介紹科學新知與各類自然科學知識給大眾;他的大眾自然科學教育課程也深獲好評,但是保守派與教會人士卻抨擊他在公開場合向婦女講述花的生殖功能,而中止了他的課程,也由于老師的待遇實在太低,加上受到流言中傷,法布爾在心灰意冷下辭去學校的教職,隔年甚至被虔誠的天主教房東趕出住處,使得他的處境更是雪上加霜,也迫使他不得不放棄到大學任教的愿望。法布爾求助于英國的富商朋友,靠著朋友的慷慨借款,在1870年舉家遷到歐宏桔(Orange)由當地仕紳所出借的房子居住。
1879年法布爾搬到歐宏桔附近的塞西尼翁村,在那里買下一棟意大利風格的房子和一公頃的荒地定居。雖然這片荒地滿是石礫與野草,但是法布爾的夢想「擁有一片自己的小天地觀察昆蟲」的心愿終于達成。他用故鄉(xiāng)的普羅旺斯語將園子命名為“荒石園”,也就是「多石荒地」之意。在這里法布爾可以不受干擾地專心觀察昆蟲,并專心寫作。這一年《昆蟲記》的首冊出版,接著并以約3年1冊的進度完成全部10冊的寫作;法布爾也在這里度過他晚年的卅載歲月。
除了《昆蟲記》外,法布爾在1862-1891這30年間共出版了95本十分暢銷的書,像1865年出版的LE CIEL(天空)一書便賣了11萬冊,有些書的銷售量甚至超過《昆蟲記》。除了寫書與觀察昆蟲之外,法布爾也是一位優(yōu)秀的真菌學家和畫家,曾繪制采集到的七百種蕈菇,張張都是一流之作;他也留下了許多詩作,并為之譜曲。一直到人生最后十年,法布爾的科學成就才逐漸受到法國與國際的肯定,獲得政府補助和民間的捐款才再脫離清寒的家境。1915年法布爾以92歲的高齡于荒石園辭世。
法布爾小傳版本2
法布爾(Jean-Henri Fabre,一八二三~一九一五年)出生于法國南方一個叫圣雷昂的村子里。由于父母都是農民,法布爾的青少年時期是在貧困和艱難中度過的。他的學習過程非??炭啵捎谥袑W時拉丁文和希臘文都學得相當好,為他以后的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謀生,年僅十四歲的法布爾就外出工作,曾在鐵路上做苦工,做過市集上賣檸檬的小販,經常在露天過夜。然而,雖身處困境,法布爾沒有放棄對知識的追求,從未中斷過自學。終于,在十九歲時考進了亞威農師范學校,并獲得了獎學金。在師范學校里,法布爾對自然界動植物的興趣比對「扼殺人性的語法」大得多。
從學校畢業(yè)后,法布爾當了小學教師。他一面工作,一面自學,先后拿到了數學、物理等學科的學士學位。他認為「學習這件事不在乎有沒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沒有悟性和恒心。」之后,他亦先后在科西嘉、亞威農等地的中學里任職。當了中學教師后,法布爾對昆蟲的興趣更為濃厚,他還經常帶領、指導學生去觀察與研究昆蟲。這本《昆蟲世界》的原文為「昆蟲學研究的追憶」,副標題為「對昆蟲本能及其習俗的研究」,就是法布爾數十年如一日,頭頂烈日,冒著寒風,起早熬夜,放大鏡和筆記本不離手,觀察、研究昆蟲的結晶。
法布爾具有很高的文學造詣,深受文藝復興時代作家,尤其是拉伯雷的影響??梢哉f,法國浪漫主義詩人夏多布里昂開創(chuàng)了文學領域中,描述海洋、山巒、森林等巨型景物的先河,而法布爾則用樸實、清新的筆調,栩栩如生地記錄了昆蟲世界中,各種各樣小生命的食性、喜好、生存技巧、天敵、蛻變、繁殖……
法布爾對昆蟲的描述,既充滿童心又富有詩意和幽默感。在他的筆下,松樹金龜子是「暑天暮色中的點綴,是鑲在夏至天幕上的漂亮首飾」;螢火蟲是「從明亮的圓月上游離出來的光點」;他描述步甲「打仗這一職業(yè)不利于發(fā)展技巧和才能……,它除了殺戮外,沒有其它特長」;犀糞蜣在他眼里是「忘我勞動……,堅持在地下勞作,為了家庭的未來而鞠躬盡瘁」。難怪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稱贊法布爾為「昆蟲世界的荷馬」。
法布爾的這本名著已被譯成十三種文字,一百多年來,激發(fā)了幾代青少年對自然科學、生物學的興趣。原文為兩大冊,共十章。本書選譯了其中的一部分。其中「蜘蛛」和「蝎子」在分類中,跟昆蟲綱同屬節(jié)肢動物門,幸好作者已作了說明。
法布爾晚年時,法國文學界多次向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推薦他,均未成功。為此,許多人或在報刊發(fā)表文章或寫信給法布爾,為他抱不平。法布爾則回答他們:「我工作,是因為其中有樂趣,而不是為了追求榮譽。你們因為我被公眾遺忘而憤憤不平,其實,我并不很在乎?!?/p>
千萬不要以為《昆蟲記》只是一本簡單的科普小冊子。這本書的問世被看作動物心理學的誕生,它被譽為“昆蟲的史詩”,它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的經典著作。作者將專業(yè)知識與人生感悟融于一爐,娓娓道來,在對一種種昆蟲的日常生活習性、特征的描述中體現出作者對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 本書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醫(yī)生的觀察記錄。原書共有十大卷。 書中對于人們平常較少見到的昆蟲,做了詳細的說明;對法布爾時代法國的一些風俗習慣,也做了隨機解說,并且補充了現代昆蟲學家的一些觀點。它是一本了解自然,了解昆蟲的通俗易懂的經典科普讀物。
在一個小村落的幽靜之處,我得到了一小塊土地。這是一塊哈麻司,這個名字是給我們洽布羅溫司的一塊不能耕種,而且有許多石子的地方起的。那里除了一些百里香,很少有植物能夠生長起來。如果花費功夫耕耘,是可以長出東西的,可是實在又不值得。不過到了春天會有些羊群從那里走過,如果碰巧當時下點雨,也是可以生長一些小草的。
然而,我自己專有的哈麻司,卻有一些摻著石子的紅土,并且曾經被人粗粗地耕種過了。有人告訴我說,在這塊地上生長過葡萄樹,于是我心里真有幾分懊惱,因為原來的植物已經被人用二腳叉弄掉了,已經沒有百里香了。百里香對于我也許有用,因為可以用來做黃蜂和蜜蜂的獵場,所以我不得已又把它們重新種植起來。
這里長滿了偃臥草、刺桐花、以及西班牙的牡莉植物——那是長滿了橙黃色的花,并且有硬爪般的花序的植物。在這些上面,蓋著一層伊利里亞的棉薊,它那聳然直立的樹枝干,有時長到六尺高,而且末梢還長著大大的粉紅球,還帶有小刺,真是武裝齊備,使得采集植物的人不知應從哪里下手摘取才好。在它們當中,有穗形的矢車菊,長了好長一排鉤子,懸鉤子的嫩芽爬到了地上。假使你不穿上高筒皮鞋,就來到有這么多刺的樹林里,你就要因為你的粗心而受到懲罰了。
這就是我四十年來拼命奮斗得來的屬于我的樂園??!
在我的這個稀奇而又冷清的王國里,是無數蜜蜂和黃蜂的快樂的獵場,我從來沒有在單獨的一塊地方,看見過這么多的昆蟲。各種生意都以這塊地為中心,來了獵取各種野味的獵人、泥土匠、紡織工人、切葉者、紙板制造者,同時也有石膏工人在拌和泥灰,木匠在鉆木頭,礦工在掘地下隧道,以及牛的大腸膜(用來隔開金箔)工人,各種各樣的人都有。
快看??!這里有一種會縫紉的蜜蜂。它剝下開有黃花底的刺桐的網狀線,采集了一團填充的東西,很驕傲地用它的腮(即顎)帶走了。它準備到地下,用采來的這團東西儲藏蜜和卵。那里是一群切葉蜂,在它們的身軀下面,帶著黑色的,白色的,或者血紅色的,切割用的毛刷,它們打算到鄰近的小樹林中,把樹葉子割成圓形的小片用來包裹它們的收獲品。這里又是一群穿著黑絲絨衣的泥水匠蜂,它們是做水泥與沙石工作的。在我的哈麻司里我們很容易在石頭上發(fā)現它們工作用的工具。另外,這有一種野蜂,它把窩巢藏在空蝸牛殼的盤梯里。還有一種,把它的蠐螬安置在干燥的懸鉤子的稈子的木髓里。第三種,利用干蘆葦的溝道做它的家。至于第四種,住在泥水匠蜂的空隧道中,而且連租金都用不著付。還有的蜜蜂生著角,有些蜜蜂后腿頭上長著刷子,這些都是用來收割的。
我的哈麻司的墻壁建筑好了,到處可以看到成堆成堆的石子和細沙,這些全是建筑工人們堆棄下來的,并且不久就被各種住戶給霸占了。泥水匠蜂選了個石頭的縫隙,用來做它們睡眠的地方。若是有兇悍的蜥蜴,一不小心壓到它們的時候,它們就會去攻擊人和狗。它們挑選了一個洞穴,伏在那里等待路過的蜣螂。黑耳毛的鶇鳥,穿著白黑相間的衣裳,看上去好像是黑衣僧,坐在石頭頂上唱簡單的歌曲。那些藏有天藍色的小蛋的鳥巢,會在石堆的什么地方才能找到呢?當石頭被人搬動的時候,在石頭里面生活的那些小黑衣僧自然也一塊兒被移動了。我對這些小黑衣僧感到十分惋惜,因為它們是很可愛的小鄰居。至于那個蜥蜴,我可不覺得它可愛,所以對于它的離開,我心里沒有絲毫的惋惜之情。
在沙土堆里,還隱藏了掘地蜂和獵蜂的群落,令我感到遺憾的是,這些可憐的掘地蜂和獵蜂們后來無情地被建筑工人給無辜地驅逐走了。但是仍然還有一些獵戶們留著,它們成天忙忙碌碌,尋找小毛蟲。還有一種長得很大的黃蜂,竟然膽大包天地敢去捕捉毒蜘蛛,在哈麻司的泥土里,有許多這種相當利害的蜘蛛居住著。而且你可以看到,還有強悍勇猛的螞蟻,它們派遣出一個兵營的力量,排著長長的隊伍,向戰(zhàn)場出發(fā),去獵取它們強大的俘虜。
此外,在屋子附近的樹林里面,住滿了各種鳥雀。它們之中有的是唱歌鳥,有的是綠鶯,有的是麻雀,還有貓頭鷹。在這片樹林里有一個小池塘,池中住滿了青蛙,五月份到來的時候,它們就組成振耳欲聾的樂隊。在居民之中,最最勇敢的要數黃蜂了,它竟不經允許地霸占了我的屋子。在我的屋子門口,還居住著白腰蜂。每次當我要走進屋子里的時候,我必須十分小心,不然就會踩到它們,破壞了它們開礦的工作。在關閉的窗戶里,泥水匠蜂在軟沙石的墻上建筑土巢。我在窗戶的木框上一不小心留下的小孔,被它們利用來做門戶。在百葉窗的邊線上,少數幾只迷了路的泥水匠蜂建筑起了蜂巢。午飯時候一到,這些黃蜂就翩然來訪,它們的目的,當然是想看看我的葡萄成熟了沒有
1849年,他被任命為科西嘉島阿雅克肖的物理教師。島上旖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物種,燃起了他研究植物和動物的熱情。阿維尼翁的植物學家勒基安向他傳授了自己的學識。此后,他又跟隨著莫坎-唐通四處采集花草標本,這位博學多才的良師為法布爾后來成為博物學家、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853年,法布爾重返法國大陸,受聘于阿維尼翁的一所學校,并舉家遷進了圣-多米尼克街區(qū)的染匠街一所簡樸的住宅里。
名言:
法布爾生前勉勵一切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人“要堅韌不拔地干,才能戰(zhàn)勝困難!”他認為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決不能自暴自棄”。
他說:“開步走吧,只要走,自然會產生力量!”
他說:“學習這件事不在乎有沒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自己有沒有覺悟與恒心。”
他說:“在對某個事物說‘是’以前,我要觀察、觸摸,而且不是一次,是兩三次,甚至沒完沒了,直到沒有任何懷疑為止?!?/p>
他說:“我不過是一盞燈,照亮了我面前的一小塊路而已?!?/p>
他說:“我們所謂的丑美臟凈,在大自然那里是沒有意義的?!?/p>
他說:“勿庸諱言,在昆蟲學領域應該保有少許天真?!?/p>
他說:“機遇只給有準備的人 (或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p>
他說:“如果有一天,女人愛男人愛到天荒地老,男人愛女人愛到至死不渝;如果看破生死,那死亡不也凄美嗎?贊美上帝!”
法布爾曾經提出一個問題:“只為活命,吃苦是否值得?”為何吃苦的問題,他已經用自己的九十二個春秋做出了回答:迎著“偏見”,伴著“貧窮”,不怕“犧牲”、“冒犯”和“忘卻”,這一切,就是為了那個“真”字。追求真理、探求真相,可謂“求真”。求真!這就是“法布爾精神”。[3]
他的研究也自然遭到了正統(tǒng)力量的責難,法布爾辯駁說,“你們是把昆蟲開膛破肚,而我是在它們活蹦亂跳的情況下進行研究;你們把昆蟲變成一堆既可怖又可憐的東西,而我則使得人們喜歡它們;你們在酷刑室和碎尸場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藍的天空下,在鳴蟬的歌聲中觀察;你們用試劑測試蜂房和原生質,而我卻是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現;你們探究的是死,而我卻是探究的是生!”
魯迅先生曾將《昆蟲的故事》稱為“講昆蟲的故事”“講昆蟲的生活”的楷模。
《昆蟲記》被選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推薦閱讀書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