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歡的大學”探訪文章2000字。100分?。?!


優(yōu)選答案2009年1月30日~2月4日,我到我最喜歡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進行了為期6天的參觀與學習,觀摩了微生物學方面的理論課和實驗課、生物化學的理論課,親身體驗其活躍的課堂氣氛;參觀了微生物學與病理學實驗室,并與微生物學系的老師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交流。最后還有幸參觀了香港中文大學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時間雖然短暫,但收獲頗豐?,F將參觀與學習的收獲與體會匯報如下:

一、香港中文大學醫(yī)學院的教學特色。

1. 以人體系統(tǒng)為本的整合醫(yī)學課程。

香港中文大學醫(yī)學院開設四項學士學位和多項研究院課程。學士學位課程包括內外全科醫(yī)學、護理學、藥劑學以及醫(yī)學科學增插學年學士學位。對于護理學和藥劑學專業(yè)的基礎課程基本上采用傳統(tǒng)課程設置:解剖學、生理學、微生物學等。從2001年起,中文大學對內外全科醫(yī)學士課程進行了改革,將第1~3學年的基礎課程進行整合,采用以人體系統(tǒng)為本的整合醫(yī)學課程。每門整合課程稱為一個panel,其中包括若干個Teaching Topics(教學主題),由幾個學系的教師共同授課,其中一位教授擔任Course Co-ordinator負責全面協(xié)調工作。
“我最喜歡的大學”探訪文章2000字。100分!??!


“Haematology,Infection and Immunity”(血液病學、感染和免疫)整合為一個panel,由Anatomic & Cellular Pathology(解剖及細胞病理學)、Microbiology(微生物學)、 Immunology(免疫學)以及Medicine & Therapeutics(內科及治療學)系的教師共同授課。這個panel集中在第二學年和第三學年進行講授。在第二學年講授的內容主要包括基礎血液病學、基礎免疫學和微生物學(包括細菌學、真菌學、寄生蟲學、病毒學)和抗微生物制劑。第三學年講授內容主要包括移植免疫、先天性或獲得性免疫缺陷、衰老與腫瘤、免疫治療、貧血、血細胞減少、出血和血栓形成的機制和輸血的基本概念以及細菌、病毒、寄生蟲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和防治,尤其特別強調了微生物耐藥機制和耐藥性傳播以及合理使用抗微生物制劑的重要性。

2. 全英的理論課教學形式。

香港中文大學醫(yī)學院理論課常采用Lecture和Tutorial class的形式,Lecture由任課老師在大課室講課,Tutorial class即由教師指導進行小組討論。此外理論課還有Seminar(研究會)、Short Talk(簡短會談)等方式。我們觀摩了中文大學藥劑學院一年級本科生的一堂“Gram-Negative Bacteria”的理論課,課程由微生物學系凌教授講授。凌教授用流利的英語對各種革蘭陰性細菌進行了系統(tǒng)的講解:奈瑟菌、腸道桿菌、流感嗜血桿菌、革蘭陰性厭氧菌等,重點突出地講解了腸道桿菌及其引起的疾病。凌教授在課堂中積極地啟發(fā)和誘導,不時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師生之間積極互動,課堂氣氛非?;钴S。我們還有幸觀摩了一年級內外全科醫(yī)學生的一堂“Biology of Bone” 的理論課,由生化教研室的張教授講授,是屬于“Foundation Studies”這個panel的。在開課初期,張教授并不直接講解骨的生物學,而是從癌癥病人的骨轉移講起,立即激起了學生的濃厚學習興趣。接著張教授圖文并茂地介紹了骨的新陳代謝過程,描述骨的基礎荷爾蒙調節(jié)規(guī)律和鈣的新陳代謝,以及骨質疏松癥的各種影響因素,最后還介紹了兩種臨床用于治療骨質疏松的新藥。為了擴大醫(yī)學生的視野,張教授在授課中引用了多篇參考文獻,介紹了骨生物學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
“我最喜歡的大學”探訪文章2000字。100分?。?!


3. 以病例引導的綜合性實驗教學方式。

香港中文大學可以列入實驗課范圍的教學形式有Practical(實踐)、Demonstration(示范)、Visit(參觀)等。藥劑學、護理專業(yè)沒有安排醫(yī)學微生物學方面的實驗課。內外全科醫(yī)學生微生物學方面的Practical(實踐)以病例討論為主,設置有6個專題:病毒感染病例、腸道感染病例、無菌技術與敗血癥、創(chuàng)傷感染與厭氧感染病例、藥敏試驗與抗生素相關病例、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病例。每個專題討論包括4~8個病例。我們觀摩了一次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病例討論,共有6個病例,都是從臨床典型感染病例收集整理而來,主要圍繞幾個方面進行討論:“面對這樣的病例,如何問診”、“病例的初步診斷”、 “取什么標本送檢,做哪些檢查?”、“選用什么抗生素”、“如何治療”等等。針對每個病例,逐步深入地開展討論,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最喜歡的大學”探訪文章2000字。100分?。。? /></center><br /><br />    醫(yī)學生在以后臨床實踐中可能面臨到各種傳染性,甚至高度危險性的傳染病(SARS、人禽流感等),香港中文大學非常注重醫(yī)學生的生物安全防護。在微生物學實驗課中,安排每位醫(yī)學生進行“Face-Mask Fit Test”。在我們參觀期間,有一組學生正在進行“Face-Mask Fit Test”。 老師仔細地為每個醫(yī)學生進行N95面罩的測試,并記錄下合適的面罩型號。當醫(yī)學生處理傳染病例時,可以選擇合適的N95面罩進行必要地生物安全防護。 <br /><br />我們認為,學校教學的目的主要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讓學生在自由、主動的環(huán)境中思考和學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與創(chuàng)新精神,真正讓他們茁壯成長。教學課程的改革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啟發(fā)學生的系統(tǒng)思維。借鑒境外學校的先進做法,可以讓我們學院在培養(yǎng)醫(yī)學人才方面進一步縮短與國外一流院校的差距。有比較才有差別,有思考才有觸動。
 
      </div>
  <!--廣告中間-->
<div   id=
網上報名
  • 姓名:
  • 專業(yè):
  • 層次: ??分數:
  • 電話:
  • QQ/微信:
  •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