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答案中國教育的招生制度與分配制度的弊端之一,是供與求的制衡不是依據市場的需求,
而是憑人為的"計劃"。
另一個弊端是用"高考"在起跑線上評判人的過去和未來。如果我們把入學看作賽跑的起跑,
畢業(yè)當成賽跑的終點沖刺,那么我們的招生制度和分配制度恰恰與賽跑的常理常識相反
——在起跑線上對競爭者擇優(yōu)汰劣,而不是在終點線上判斷輸贏。
"上大學難,讀大學容易"。所謂"難",就是要通過"高考"一在起跑線上過五關斬六將;
所謂"易",是只要在起跑線上被"擇優(yōu)",就進入了"計劃名額"的保險箱——于是乎,
無論成績是好還是壞,學習是勤還是懶,拼命沖也好,悠著點兒也好,
終點線上人人一份"平等"的工作。
在美國是"上大學容易,讀大學難",與中國正好相反。在美國教育機制的運作中,

基本沒有"分配"一說。
美國的高等院校開放起跑線,在終點線上對學生擇優(yōu)汰劣;
中國的高等院校以起跑判斷勝負,然后開放終點線。于是在美國的高等院校學習,
起跑是競爭,過程是競爭,沖刺更是競爭。學生們自始至終都保持著競爭的壓力。
美國的高等院校一般不負擔學生的費用,學校作為"生產單位",不包分配。
其"產品"(學生)的質量,拿到市場(用人單位)去檢驗,去與其他學校的畢業(yè)生競爭。
美國的高等院校從招生到畢業(yè)的整個教學運作,像一座"大進小出"的冶煉爐,
幾乎什么人都能進來,但不是什么人都能出去。
而中國的高等院校從招生到畢業(yè)的整個教學運作,
更像一條被動的"進多少出多少"的傳送帶,不是什么人都能進來,
但是幾乎什么人都能出去。
中國的"高考"是一考定終生的一錘子買賣。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任何科目的任何部分失手,都可能使你成為"相約在明年"的悲劇人物。
然而,美國的方式卻不一樣。美國有許多經審定的有權威的考試機構,
像國內許多人都熟悉的TOEFL、GRE、GMA等等考試,
就是由ETS(EducationTesillgSerVice教育考試服務)這個非盈利性質的機構主持的。
中國的"高考"一年一次。美國的這類人學考試,每年舉辦很多次。
而且允許一些在上面提及的考試中達到全國平均99%以上的學生提前參加SAT考試。
美國這些統(tǒng)一標準考試的記分法與我們的"高守'有點不同。
這些考試并不是記得多少分,而是在所有參加考試的人中,占百分之第幾。
理由是如果某種考試的總分是1000分,第一次出題深了,得800分已很難
;第二次出題淺了,得900分也較容易。這樣,800分和900分就沒有可比的基礎和參照數(shù)。
這些考試采取的"百分比法",就是將個人的總分與所有考生的分數(shù)比較占百分之"第幾。

最后,美國的學校從來就沒有文理分科這一說。
但這并不是說美國的學校不注重學生未來的出路。嚴格地說,
比起中國的教育,美國的教育更注重對學生職業(yè)興趣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