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學到底有什么意義


最佳答案“投資報酬”——現(xiàn)代人談起大學時,經(jīng)常冒出這個名詞。花多少錢讀大學,讀了大學又可以讓你賺多少錢,諸如此類。大概沒幾個人會追問讀大學應得的“報酬”究竟是什么吧?是賺更多的錢嗎?只為了找一份工作嗎?說到底,讀大學究竟是為了什么?
高等教育的問題在近年持續(xù)發(fā)燒,包括學費逐年漲價,學貸升高,以及新一代畢業(yè)生在就業(yè)市場上面臨的窘境;我們也討論大學的未來,預算緊縮和遠程教學是如何影響現(xiàn)有的學院形式;還有事關(guān)長遠發(fā)展的國家競爭力,二十一世紀的勞動力,科技和工程人才。我們講東講西,就是從來沒講過快樂幸福和社會的健全性,好像只要有了錢,這兩樣東西就全搞定了似的。
讀大學,是為了謀求好工作?
誠然,錢不是萬能,但沒錢卻是萬萬不能;工作很重要,財務安全感很重要,國家富強也很重要。問題是,只有這些東西重要嗎?人生不只在于一份工作,工作也不只是為了一份薪水,國家更不只在于其財富。同樣的,教育的意義不只是為了謀得養(yǎng)家糊口的技能,你存在的意義也不只是為了為賺錢貢獻給國家GDP而已。別理那些政客或理財專員的胡說八道,讀大學的根本才是你該常存心中的思考。
讀大學到底有什么意義

可惜的是,現(xiàn)實總是不那么盡如人意,什么“十大熱門專業(yè)”、“十大熱門領(lǐng)域”總是在左右著我們的選擇?!笆鬅衢T專業(yè)”的排行是指就業(yè)市場中最被需求的人力,并不是學生們最感興趣的科目;“十大熱門領(lǐng)域”排的則是平均所得而非工作滿意度;萬一選到排行榜外的冷門科目,例如人文史哲和本國語言,則免不了要被問一句“你學那個要做什么?”。
我不懂這些務實主義者在緊張什么,孩子們又不是搶著上哲學家康德或米爾頓的思想理論。目前大學生主修英語的比例約占3%,商業(yè)科目則占21%,比藝術(shù)和人文主修加起來的一倍半還高。在1971年的大學生普查中,73%的大學新人將“培養(yǎng)有意義的生活態(tài)度”勾選為重要或非常重要,選擇“財務上的高度富?!保ㄕ堊⒁?,不僅僅是富裕,而是非常富裕)者則占37%;2011年時,此二者的比例幾乎對調(diào),變成了47%與80%。30年來,人們一直在鼓吹名利即幸福的價值觀,如今學生都認定讀大學就只是為了謀一份工作,能怪他們嗎?
讀大學到底有什么意義

人人都需要工作,但也需要健全的人生。假如把上大學當成投資,它會有什么回報?你養(yǎng)小孩、跟朋友相處、聽音樂和讀一本書又會有什么回報?凡是值得去做的事情,都是因為那件事情本身就值得。要是有人跟你說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獲得技能來交換利益,一定是想把你降格成茫茫職場中的區(qū)區(qū)一員工,市場上的冤大頭或待宰羔羊。當我們自問讀大學是為了什么時,答案就取決于我們能保留多少完整的人性。

高等教育是為了學習思考
讀大學的第一個理由就是要學習思考;雖然陳詞濫調(diào),但它仍是事實。所謂的思考不單是指學科所需的心智技巧,也是對事物抱持懷疑和探求實證的習慣。學著思考就是要你不去仰賴別人給的答案,別把事物視為理所當然,如此才能得到屬于你自己的結(jié)論。
在學習之前,你得先進入空杯狀態(tài)。你并不是以一張白紙的狀態(tài)進到大學來的;從出生以來,各種思緒和情感,各種偏見、迷思和假設(shè)、價值觀,已經(jīng)刻寫上去。借用艾倫.布魯姆的句子:“你的靈魂是一面鏡子,映出周遭的一切?!敝笇律n程時,我發(fā)現(xiàn)學生們能夠?qū)θ魏沃黝}發(fā)表立即的意見,想來是他們習慣使然,讓他們急著把解答套用各種事情上。(此一現(xiàn)象倒也不只發(fā)生在十八歲的孩子身上。)
讀大學到底有什么意義

社會常讓置身其中的人看不見它的真實面。我們活在各式各樣的宣傳策略里:廣告、政論、時事報導、流行文化、網(wǎng)絡社群日復一日交換的無聊動態(tài);從親友之間勸慰的白色謊言,到我們的自欺欺人,都是為了消除自覺的威脅,柏拉圖稱之為doxa ;意見或臆見,是強而有力的,足以在任何人心中發(fā)揮影響力。真正的教育,首要之務是提升我們的層次,使我們脫離doxa 的影響力,同時也學會辨識它、質(zhì)疑它,思考因應它的對策。
在施教者這一側(cè),馬克.埃德蒙森曾自述十七歲時如何蒙恩師提點,使他免于淪為一個不懂得思考的人,從而改變了他的人生。這位恩師所使用的方式正和蘇格拉底相同,便是在問答與對談中重復學生的意見,或是逼學生再一次自問自答。作老師的把主題拖到亮光下,叫學生自己設(shè)問攻防或旁加觀察,他再逐一擊倒,藉批判性的機智來呈現(xiàn)該主題的真貌,如此培養(yǎng)學生的知性。重點不在于用學生的意見來取代老師的,而是把老師的佯攻轉(zhuǎn)化成陌生、局促且充滿懷疑色彩的情況——這才是教人如何思考,而非思考什么。
“大學不真實”正是長處
為何讀大學?持否定觀點的人常說大學“大學不真實”,但那正是它的強處。在大學的數(shù)年之中,你可置身于真實世界之外,也能放下家庭和就業(yè)的包袱,用超然的角度去觀察并深思。它讓學生有“預先的機會”,學者安德魯.德班科(Andrew Delbanco)直言“在被生活壓力吞沒之前,有一番思考與反省?!蹦阋部梢韵癜5旅缮菢釉诟咧袝r就開始思考人生,前提是能夠擺平來自家庭和學校的升學壓力。大學的特殊之處在于學生的年紀:站在成年的起點,卻不必受到那么多成年社會的束縛,在人生正式開展之前有一個自由的空檔。所以它帶著夢幻和冒險的浪漫色彩,學生們還能從中獲得一些好處。

好處之一就是“教授”。理論上,你可以自力學習如何思考,但那樣的效率不佳,容易有閉門造車的后遺癥,而教授可以從旁提點,像是假設(shè)情境、增加切入問題的角度等等,使你思慮周全,能夠在精準、按部就班的規(guī)范下顧及必要性。我的恩師卡爾.克魯伯(Karl Kroeber)便曾經(jīng)描述這個角色的首要使命不只是促使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內(nèi)化最甚的預設(shè)立場”,更包括“最激昂鼓躁的內(nèi)觀,而那多半會發(fā)展成謬誤。”你總是會希望有個人能在你犯錯的時候來說一聲。
教室和寢室,大學教育的兩端
同儕也是大學能給你的另一個好處。你們平起平坐,能共同質(zhì)疑或為任何主題而辯論?!吧钜构泊髸背J窃S多人最難忘懷的大學生涯片段,學生們總在這時恥樂參半地聊些違反智商的東西。話說回來,教室和寢室其實是同一根棍子的兩端,前者把觀念放進你的腦袋,后者使它內(nèi)化;你在前者必須嚴謹,但在后者釋放壓力。作家劉易斯.拉朋(Lewis Lapham)這么寫道:“如今回憶起來,我在耶魯之所學,絕大部分是跟同學們一起窩在教堂街上唯一的通宵餐館里,透過恣意不羈的漫長對談而領(lǐng)悟到的;而我們討論的主題則是借自英語課或哲學入門課之類的課文選輯,從神、人、存在,到普魯夫洛克的桃子?!?br />大學不是學習思考的唯一管道,卻是最好的一個。我敢肯定的說,假如你沒在大學畢業(yè)前著手開始學這項工夫,那么在往后的日子里,你要學成它的可能性就很低了;所以,把大學四年全拿來做職技專訓實在是太浪費了。大學的宗旨是使你活出更覺醒、更明辨事理、更自在也更充實的人生。我曾在拜訪布爾茅爾學院時與幾個大四生談話,其中一人曾說:“畢業(yè)后要如何實踐我的兩性平權(quán)理念,就是我從布爾茅爾帶走的疑問?!蔽蚁矚g第一句,但我更愛第二句。真正的教育會讓你帶著求問之心走進世界,而不是只帶著你的學歷。
網(wǎng)上報名
  • 姓名:
  • 專業(yè):
  • 層次: ??分數(shù):
  • 電話: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644062549@qq.com刪除

轉(zhuǎn)載注明出處:http://www.jyqz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