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阿甘正傳》400字歷史背景


答案優(yōu)選1.影片反映的政治歷史
影片講述了主人公阿甘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的生活經歷,這段歷史正是美國二戰(zhàn)后波瀾壯闊的三十年。影片用兩種方式反映這段歷史,即以特技效果將紀錄片中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與劇中的虛構情節(jié)和人物結合在同一畫面中,進行直接交待,以及只有畫面或標識或幾句臺詞進行間接交待。直接交待的歷史文化事件有
( 1 )阿拉巴馬州塔斯卡騷亂
1963年 6 月 11 日,被稱為美國的墨索里尼的阿拉巴馬州州長喬治·華萊土( George Wallace )堵在位于塔斯卡( Tuscaloosa )的阿拉巴馬大學注冊大樓的門口,宣讀了一篇具有象征性威脅的聲明,企圖阻止兩名黑人學生入學,表示阿拉巴馬州在教育方面的種族隔離問題上決不讓步,并公然與約翰·肯尼迪總統(tǒng)派來的聯邦軍隊進行抵抗,公然抗拒聯邦政府罷免他的職務。1963年是美國民權運動蓬勃發(fā)展的一年。年輕的總統(tǒng)肯尼迪決定順應社會發(fā)展的洪流,表達了個人對這場革命的支持,并在黑人選舉權、教育以及就業(yè)等領域做了大量工作??夏岬显紤],如果塔斯卡盧薩發(fā)生騷亂,就通過電視向全國發(fā)表演說。動亂平息之后,趁民眾注意力還集中在這個問題上,他向國民發(fā)表了演說:“這不是地區(qū)性的問題,也不是黨派問題,甚至不單是一個法律和立法問題。我們主要面臨著一個道義問題。這個問題像《圣經》那樣古老,像美國憲法那樣清楚?!保╓e are confronted primarily with a moral issue. It is as old as the scriptures and as clear as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在此之前,還沒有哪位美國總統(tǒng),如此坦誠地承認種族歧視的非正義性并勇敢地承擔起消除種族歧視的道義責任。同年 8 月28日,在華盛頓舉行了一次聲勢浩大的公眾游行——向華盛頓進軍(March on Washington for Employment and Freedom)。那一天來自各州不同種族的 20 多萬民眾平和地保持著熱情的尊嚴感,聆聽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碑的石級上發(fā)表激動人心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肯尼迪總統(tǒng)在白宮歡迎了這次游行的領袖們,對他們的組織能力異常欽佩,因為那樣規(guī)模的大游行居然沒有發(fā)生任何騷亂。
急求,《阿甘正傳》400字歷史背景

( 2 )肯尼迪總統(tǒng)接見全美大學生撖攬球隊。
肯尼迪總統(tǒng)在白宮接見了全美大學生橄攬球球隊,阿甘在總統(tǒng)的私人衛(wèi)生間里看到了瑪麗蓮·夢露的照片和肯尼迪與弟弟羅伯特·肯尼迪的合影。夢露在1962年身亡,公開的報導是自殺??夏岬峡偨y(tǒng)1963年11月22日在達拉斯(Dallas)被槍擊身亡。隨后的沃倫委員會(Warren Commission)調查宣布兇手是Lee Harvey Oswald。兩天之后Oswald被 Jack Ruby暗殺, 從此肯尼迪的被刺成為永久的迷團。1968年四月馬丁·路德·金在孟菲斯遇刺數月之后,時任司法部部長、總統(tǒng)候選人的羅伯特·肯尼迪在芝加哥遇刺身亡,隨后民權運動的熱潮趨于平靜。影片中短短的幾分鐘畫面告訴了我們這幾位風云人物的生生死死以及暗示了他們背后的迷團。
( 3 )越南戰(zhàn)爭(約翰遜總統(tǒng)向越戰(zhàn)功臣授予國會勛章)
影片主人公阿甘因為在越戰(zhàn)中為搶救戰(zhàn)友而受傷,第二次被請進白宮,約翰遜總統(tǒng)親自授予他國會勛章。影片在此之前的畫面是電視上正在播放約翰遜總統(tǒng)就美在越南的戰(zhàn)爭升級的演講。1961年 5 月美首派士兵進駐越南,參予干涉越南內戰(zhàn)。1964年 8 月 4 日,約翰遜總統(tǒng)聲稱美驅逐艦 "馬多克斯" 號(USS Maddox DD-731 )在東京灣遭越南魚雷艇襲擊,敦促國會授權其在東南亞動武。7日,美眾議院全票,參議院 81 票對 2 票通過了授權約翰遜可以 "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和措施援助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中的任何一個國家" 的 "東京灣決議(the Gulf of Tonkin Resolution) 。東京灣事件是越南問題擴大化的標志,從此美國政府正式介入越南戰(zhàn)爭。1969年尼克松總統(tǒng)迫于戰(zhàn)爭傷亡慘重,國內反戰(zhàn)呼聲高漲,宣布開始撤軍, 1973 年美軍全部撤回國內,越戰(zhàn)結束。
急求,《阿甘正傳》400字歷史背景

( 4 )乒乓外交
主人公阿甘因為高超的乒乓球技作為美國家乒乓球隊的一員,出訪了中國,與中國國家乒乓球隊進行了具有劃時代的比賽。這就是著名的小球推動大球的乒乓外交。
理查德·尼克松( Richard Nixon) 1969 年 1 月任美國 37 屆總統(tǒng)。為增加對付蘇聯的資本,尼克松政府開始尋求改善其亞洲政策的途徑。1971年 7 月,國務卿享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作為特使秘密訪華,雙方就國際形勢及中美關系交換了看法,并就尼克松總統(tǒng)訪華行程達成了協(xié)議。1972年 2 月 21 日,尼克松一行對中國展開為期一周的歷史性訪問,并同中國政府發(fā)表了《聯合公報》(Sino-US Jiont Communique),標志著兩國關系正常化的良好開端。美中和解對于緩和亞洲及世界緊張局勢有著重大影響。迫于形勢,日本迫切要求同中國邦交正?;?,蘇聯也開始緩和與美國和西歐的關系。
( 5 )水門事件
急求,《阿甘正傳》400字歷史背景

主人公阿甘因為代表美國出訪中國,回國后又一次被總統(tǒng)接見,并被尼克松總統(tǒng)安排住進一家更現代更高級的酒店——水門大廈( Watergate Complex)。當晚阿甘向大廈工作人員抱怨,說對面樓里一些人在打著電筒,好像在找保險絲,電筒的光線干擾了他的睡覺。這一畫面反映的正是水門事件的真相。
1973年在兩名年輕的《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記者的發(fā)掘報道下,尼克松政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據調查,尼克松曾在 1972 年 6 月利用競選班子刺探民主黨的競選策略,并在民主黨總部水門大廈安裝竊聽器。1974年在白宮發(fā)現的錄音帶揭露了尼克松掩蓋事實真相的企圖。"水門事件" (Watergate Affair)的曝光在美國上下掀起了軒然大波,并引發(fā)了國會對總統(tǒng)的彈劾。8月 9 日,尼克松引咎辭職,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至今為止唯一的一位因彈劾成功而辭職的總統(tǒng)。
影片中除了直接交待的政治事件,戰(zhàn)后近三十年代的政壇上的風云變幻主要以短促畫面或標識或幾句臺詞的方式進行交待,如尼克松之后歷屆總統(tǒng),包括福特總統(tǒng),卡特總統(tǒng)及里根總統(tǒng)。
影片中阿甘與珍妮在華盛頓相見后,珍妮帶阿甘會見她的男朋友衛(wèi)斯理( Wesley ),衛(wèi)斯理是 SDS (Students for Demonstration Society)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Berkeley )的分會主席。當時在場的還有黑人民權運動組織黑豹黨(Black Penther)。黑豹覺一成員宣稱他們的任務就是給需要幫助的黑人提供幫助,反對把黑人送上越南戰(zhàn)場,為討厭他們的國家犧牲。墻上的標語寫著 "哥倫比亞是所有黑人同胞的敵人" .之后珍妮和衛(wèi)斯理乘坐一輛標有“伯克利——哥倫比亞特區(qū)”的巴士離開。此時珍妮的裝束是典型的嬉皮土風格。
這里所要傳達的政治文化信息是非常豐富的。著名的黑豹黨是一支有暴力傾向的黑人組織,后來該組織的一支分化為地下氣候(Weather Undergroud)組織,從事黑人民權運動。1964年 9 月 24 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年僅 22 歲的哲學系學生馬里奧·薩維奧( Mario Savio)和阿特·戈壁堡(Art Goldengery)等發(fā)起了校園 "言論自由運動" ,以抗議學校當局禁止在校園內談論民權運動和發(fā)表反戰(zhàn)言論, 10 月 1 日至 2 日,加州政府發(fā)動國民警衛(wèi)隊前來制止,學生與警察對峙長達 32 小時,學生運動領袖被捕。反文化運動(Counterculture Movement)的序幕由此拉開,其后逐漸蔓延到美國其他院校及學校以外的地方。
2. 影片反映的二戰(zhàn)后美國音樂發(fā)展史
二戰(zhàn)后美國音樂文化市場經歷了搖滾樂的產生到發(fā)展以及 60 年代主題歌曲的發(fā)展。
(1) 貓王艾爾維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以及搖滾樂的誕生
影片中主人公阿甘跟一位留著長鬢角的青年學跳扭臀舞,之后他和媽媽在櫥窗電視里看到這位青年在演唱歌曲。媽媽告訴阿甘這種演唱是少兒不宜。這位青年就是貓王艾爾維斯·普雷斯利,演唱的歌曲是《獵狗》(Hound Dog)。阿甘媽媽的態(tài)度正反映了50年代搖滾發(fā)展初期主流文化對之的排斥態(tài)度。
二戰(zhàn)后占據美國流行音樂的風格仍是爵士(Jazz)和拉格泰姆音樂(Ragtime)。關于搖滾樂是源自黑人的節(jié)奏布魯斯,還是白人的鄉(xiāng)村音樂,其爭論一直在存在。但是在50年代和60年代無數的黑人歌手在從事這種風格的音樂的表演。標志搖滾樂誕生的第一首歌曲來自1955年比爾·海利(Bill Haley)和他的彗星樂隊錄制的Rock Around the Clock。唱片公司適時地將它賣給了米高美電影公司,用在了反映年青反判學生內容的電影Blackboard Jungle之中,搖滾樂整個占領了戰(zhàn)后一代的情趣。由于Harley在年齡和形象上的劣勢使得他沒能成為真正的白人音樂偶像,而這個桂冠戴在了來自孟菲斯的一位年輕人Elvis Presley的頭上(影片中珍妮登臺演唱的那家俱樂部就在孟菲斯)。但是Elvis Presley怪異的發(fā)型和隨意的服飾,酷似黑人的唱腔和搖臀擺胯方式引起了主流社會的反感。他們以學校為單位規(guī)范學生的服飾和行為舉止,以自發(fā)或政府組織向電視臺和廣播電臺施加壓力,發(fā)誓要把艾爾維斯趕下熒屏,極右議員也指責搖滾樂是美國共產黨散布的神經毒劑。隨著1958年Elvis Presley應征入伍,以及其他眾多從事這種風格的音樂的歌手的隱退,搖滾樂發(fā)展的熱潮暫時消褪。
(2)甲殼蟲樂隊(the Beatles)
不凡的經歷使得阿甘成了家喻產曉的人物,電視臺邀請他與甲殼蟲樂隊的主力隊員約翰·列儂(John Lemmon )同臺接受訪談。節(jié)目中列儂講了三句話,即"沒有財產”, “沒有宗教信仰”, “如果你試一試,那會很容易”。 這三句話是列儂的歌曲《想象》(Imagine)的歌詞。這是一首宣揚和平的歌曲,歌詞大意是世界上的人們沒有財產之分,信仰之分,人們擁有的是天堂。
從對后世的影響來看,60年代才是搖滾樂的真正開始。“甲殼蟲”樂隊無疑是歷史上最著名也最具影響力的搖滾樂樂隊。四個來自英國利物浦的小伙子創(chuàng)造了搖滾史上的神話。1964年初樂隊出訪美國時他們的歌曲占據了美國流行音樂排行榜。整個60年代,“甲殼蟲”樂隊的歌曲伴隨著戰(zhàn)后一代人的成長與成熟。緊隨他們的是英國一批樂隊如滾石樂隊(Rolling Stones)開始充斥美國市場,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英國入侵”(British Invasion)。
1970年樂隊因種種原因解散,1980年列儂被瘋狂歌迷槍殺。這位和平斗士唱道:人們在談論這個主義,那個主義,我們只想說給和平一個機會!影片選擇了列儂來代表戰(zhàn)后美國60年代搖滾樂的發(fā)展,傳遞的正是和平與反戰(zhàn)這一信息。
(3)瓊·拜斯(Joan Bees)、鮑比·迪倫(Bob Dylan)以及主題歌曲(topical Song)、抗議歌曲(protesting Jung)的發(fā)展。
影片中珍妮對阿甘說她的理想是成為像Joan Baez一樣的歌手,后來珍妮在孟菲斯的一家俱樂部登臺演唱的歌曲是鮑比·迪倫的名曲Blowing in the wind。
來自明尼蘇達州一偏遠鄉(xiāng)鎮(zhèn)的歌手鮑比·迪倫是20世紀60年代流行音樂史上最有影響力的音樂人,瓊·拜斯是他的音樂合作者,二人合作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與時代同呼吸的優(yōu)秀作品。其后的搖滾英雄布魯斯·斯普林斯廷(Bruce Spring Steen)曾評述說,如果艾爾維斯解放了我們的肢體,那么是迪倫解放了我們的思想。迪倫的作品有著深邃的思想,其中關注于社會變革的各種的事政治題材的歌曲占了絕大部分,其歌詞具有深入人心的穿透力。迪倫在民謠界一出現,就獲得崇高的禮遇,包括同時代的Beatles在內的搖滾歌星無不對他崇敬有加。1963年8月在著名的March on Washing ton中迪倫與瓊·拜斯在馬丁·路德·金發(fā)表演講《我有一個夢想》的同一講臺上演唱了具有民權思想的歌曲,使所有關心和從事歌唱的人們明白歌唱可以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迪倫著實無愧于“桂冠抗議詩人”和“民謠王子”的稱號。
同時代的著名歌手Joan Baez同樣對民權運動表現了極高的熱情。在阿拉巴馬州塔斯卡騷亂后,也就是阿拉巴馬州州長喬治·華萊士“表演”的四天后,在伯明翰這個“美國實行種族隔離最徹底的大城市”(馬丁·路德·金)里發(fā)生了一連串的悲劇,一放在黑人教堂的炸彈爆炸炸死了主日學校的四個小女孩,另一個黑人青年被警察開槍打死。對此喬治·華萊士說“我對暴力感到遺憾”。Richard Farina根據該事件創(chuàng)作的歌曲(Birming ham Sunday)經由Joan Baez的演唱使得公眾對民權運動的熱情更加高漲。此外,Joan Baez對公眾反越戰(zhàn)的呼聲同樣給予了熱情,幾乎每一次的反越戰(zhàn)的活動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
3.影片對歷史文化的態(tài)度反映
影片導演利用電影這種特殊大眾媒介,巧妙地把本人及大眾對時事的反應及態(tài)度體現于電影畫面中,影片《阿甘正傳》的許多畫面都傳達了導演及大眾對二戰(zhàn)后美國各時期重要歷史文化事件的態(tài)度。
(1)種族問題
二戰(zhàn)后迅速發(fā)展起來的民權運動是美國歷史的重要一頁,影片有多個鏡頭反映了這段歷史。在巴拉馬州塔斯卡騷亂中,導演讓阿甘闖入歷史畫面幫黑人學生從地上撿起書本。在越南戰(zhàn)場上,與阿甘同生死共患難的親密伙伴是一黑人青年Bubba.丹中尉戲說,來自同一州府的二人是一對雙胞胎,Bubba戰(zhàn)亡之后阿甘遵守其諾言給了Bubba的家人慷慨的幫助。這些值得耐心回味的情節(jié)意欲要告訴觀眾黑人和白人本應該和平,友好的相處,除了不同的膚色,他們都是平等的。
影片中更多的鏡頭所反映的導演意圖必須要有一定的歷史文化知識的鋪墊才能理解,如片中丹中尉把阿甘和巴比的家鄉(xiāng)阿拉巴馬州誤理解為阿肯色州的小石城。這里導演通過丹中尉的誤解突出了民權運動中的兩個熱點地方――阿拉巴馬州和阿肯色州。1955年發(fā)生在阿拉巴馬州蒙特利爾市的黑人大規(guī)模抵抗公共汽車種族隔離的運動點燃了民權運動的火種,民權運動的領袖馬丁·路德·金從這里走上歷史的舞臺。1957年在阿肯色州的小石城白人學生家長和教師強烈抗議九名黑人學生入讀小石城中心中學,并與當地軍警發(fā)生了嚴重沖突,白人學生公然喊出“我們不愿意合?!钡目谔?。這兩件發(fā)生在50年代的黑人爭取平等權利的事件為60年代民權運動的蓬勃發(fā)展奏響了前奏。片中導演的這一特意編排可謂用苦良心。
(2)越南戰(zhàn)爭
影片中導演對美干預越南內戰(zhàn)的錯誤以及越戰(zhàn)給美國人民帶來的痛苦隨處可見。一名政府征兵官員向剛剛大學畢業(yè)的阿甘宣傳越戰(zhàn)征兵,宣傳小冊子的封面印著“優(yōu)秀青年的最佳職業(yè)”(Excellent career for excellent young men)的話語,而阿甘在入伍的第一天就深刻體會到他做了錯誤的選擇.在這里他被人稱為“連蛆蟲都不如”(you’re not even a lowlife, scum-sucking maggot)。巴比對未來充滿希望,夢想在越戰(zhàn)勝利之后他可以捕撈越南的大蝦,這也是美國政府在青年中對越戰(zhàn)作歪曲宣傳的體現。在越南戰(zhàn)地醫(yī)院療傷中,病友稱阿甘觀看的美國軍隊越南廣播網為“Stupid shit”。丹中尉對阿甘所榮獲的榮譽勛章嗤之以鼻。更有成千上萬的民眾聚集在林肯紀念碑前進行強烈的反越戰(zhàn)抗議活動。這些青年人把神圣的美國國旗穿在身上,高舉和平的標志,宣稱哥倫比亞是全體黑人的敵人。這一壯觀的場面足以反映當時美國國內反越戰(zhàn)的呼聲是何等強大。
越戰(zhàn)初期美國政府在招募新兵時一直實行緩征的政策,在校大學生、研究生、已婚男子、有子女的男子和那些被認為從事“關系到國家利益”的職業(yè)的人均得以免征。所以在越戰(zhàn)初期,被派往越南作戰(zhàn)的人多是貧窮的少數族裔和無權無勢的人。1967年,美國實行征兵改革,不再緩征研究生和大學生,他們在畢業(yè)之后即被納入應征之列,這使1968屆的大學生突然失去了最可靠的逃避途徑。而這一年畢業(yè)的大學生多出在1946年,也就是“嬰兒潮”(Baby Boom)的頭一年。對他們來說,畢業(yè)就意味著被送往越南前線,而隨著越南戰(zhàn)爭的升級,更多的青年人意識到了這是一場無謂的戰(zhàn)爭。1968年的頭幾個月,將近4萬學生在101所大學舉行了大規(guī)模的游行示威。逃避兵役這種以往被美國人視為羞恥的行為,在越戰(zhàn)期間卻極為普遍,大批的青年燒毀了兵役證,拒服兵役。歸國的老兵丟棄自己的榮譽勛章,影片中阿甘把自己的勛章贈送給珍妮,而珍妮說她不能接受。這一情節(jié)正是在影射越戰(zhàn)中國內的反戰(zhàn)呼聲。
(3)政府政客
二戰(zhàn)后美政壇近三十年的風云變幻是影片表現的重點,其中又不乏導演的辛辣譏諷。影片中阿甘的醫(yī)生說阿甘的背像政客們一樣彎曲(as crooked as polititions)。美國航天飛機成功登上月球,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在月球上發(fā)表標志著人類又一進步的演說:“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在影片中這樣一則轟動全球的新聞卻無人觀看,因為在美國大眾聽來,這無非又是政府無數謊言中的一個。阿甘說他的戰(zhàn)傷值百萬美元, 但他一分未見,大概是軍隊替他保管著。這句話揭示了政客們發(fā)動戰(zhàn)爭的目的無非就是一個利益驅動。在阿甘眼中,在阿拉巴馬大學注冊大樓門口的那位憤怒的男人居然也會竟選總統(tǒng),肯尼迪兩兄弟會有如此相同的命運,讓尼克松總統(tǒng)垮臺的水門事件又是如此的可笑。
影片中導演最為辛辣的諷刺給了林登·約翰遜總統(tǒng)。珍妮的男友衛(wèi)斯理把眼前的混亂歸咎于“該死的約翰遜”(Damned Johnson)。約翰遜編造的最大謊言就是讓美國正式卷入越戰(zhàn)的“東京灣事件”,美國人在很久以后才了解了事件的真相,而約翰遜這一謊言讓5.8萬美國人命喪越南,另外還有30多萬傷殘人員,越戰(zhàn)給美國人帶來的夢魘是其后許多年美國人無所擺脫的。約翰遜授予越戰(zhàn)英雄國會勛章的儀式上,導演讓阿甘向約翰遜展示了自己受傷的部位——臀部。在傳統(tǒng)禮儀中把臀部沖向一個人,是對這個人的羞辱。片中的這一情節(jié)與其說是表現阿甘的憨直,不如說是通過阿甘的這一“無心”舉動來表達導演和大眾的“有心”。值得注意的是在片中導演對約翰遜在民權運動中所起的促進作用,如他于1964年簽署了《民權法案》,禁止公然對黑人進行隔離和歧視,1965年《投票權利法》頒布,非裔美國人開始名副其實地享有了選舉權,對這些“功績”影片并沒有絲毫反映。這一點再次驗證了導演的態(tài)度取向問題。
(4)反文化運動
如果嚴格從字面上來理解,反文化運動是指美國60年代流行在青年人當中以反戰(zhàn)和反主流文化為特征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通稱。反文化運動實際上包括了發(fā)生在60年代美國社會的一切抗議運動:環(huán)保運動、校園民主運動、反戰(zhàn)和平運動、同性戀者權利運動等各方面的社會變革以及搖滾樂、性解放、毒品及神秘主義和自我主義的復興等方面的文化革命。這場以青年為主體的反文化運動波及了社會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影響甚為深遠。當年任加州州長的里根(Ronald Reagan)曾公開流露他對一群“打扮得像人猿泰山,頭發(fā)長得像女孩,身上臭烘烘像野獸(dresses like Tarzan, has hair like Jane and smells like cheetah)的年輕人的厭惡。這群年輕人就是60年代美國反文化運動的主力嬉皮士。嬉皮士們留長發(fā), 著長袍,長衫,帶念珠,耳環(huán)等古怪飾物,從服飾到價值觀否定傳統(tǒng),以不同的方式表示對美國社會的不滿與反叛。越戰(zhàn)期間反戰(zhàn)成為嬉皮士運動的一部分。影片中所展示的在林肯紀念碑下的反戰(zhàn)集會反映的正是1965年4月17日在華盛頓的有25000人參加的反戰(zhàn)進軍,這是一次徹底否定美國外交政策和反對干涉越南的政治示威。其中我們也看到了嬉皮士的身影。嬉皮士運動與吸毒緊密相關。吸大麻或LSD在當時已成為一種對抗的武器。影片中珍妮的生活模式大大不同與阿甘,她的生活正是當時嬉皮士的方式,珍妮與男友服用的正是LSD ,是毒性最強,迷幻性最強的毒品之一。LSD這三個字母是該化合物(麥角二乙酰胺)的德文簡寫,冷戰(zhàn)時期的美國情報部門把它用在審問和心理控制上,美中央情報局對之曾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莫里·里瑞(Timthy Leary)把它稱為League of Spiritual Discovery――心靈發(fā)現同盟,簡稱LSD。蒂莫里·里瑞和肯·克西(Ken Kersey)和“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代言人艾倫·金斯堡等人通過所謂的“酸劑試驗”(Acid Tests)發(fā)展出對迷幻劑的一套獨特見解。他們認為LSD這種強力致幻劑提供了人們去探索自己和內心潛藏著的“神性”力量的途徑,相信LSD不僅能改變感覺和意識,對于掙脫外來壓抑、重獲內心自由也很有效。這些觀點嬉皮土運動中成為反文化的精神導師,將LSD的使用擴展到更廣群體。影片中珍妮和男友把吸取了LSD的方糖(或明皎)放入口中,這是典型的LSD的服用方法。然而當大量的服用毒品無法帶來新鮮的幻覺歷程時,精神上人們想象力的驟然缺失,會使人無所適從,導致精神變態(tài)及至自殺。,影片中珍妮說她的生活一團糟,以至于后來感染上一種醫(yī)生都束手無策的病毒(AIDS病毒,1981年洛杉磯加州大學醫(yī)學中心診斷出全球首例病例),這些都與她吸毒的經歷密切相關。當LSD與嬉皮士運動和反文化運動日益糾纏在一起時,1967年美國政府開始禁止吸食LSD。
另一方面,嬉皮土們選擇了遁世的生活,他們逃離了各自的家庭,組織了“群居村”,過著財產、愛情、孩子公有的簡樸生活。他們希望通過隨心所欲、無拘無束的放蕩與自由的生活方式,找回在現代社會中丟失的原始的情欲和創(chuàng)造力。影片中珍妮逃離家鄉(xiāng),最終一身疲憊回到阿甘的身邊,使自己的身心得以安息。珍妮的生活經歷在傳達著導演的信息,嬉皮士的抗議方式并不能改變社會的現狀。至1970年,美國全國共有200多個嬉皮士的群居點,4萬多名嬉皮士青年生活在舊金山、洛杉機和紐約等地的群居村。但后來由于他們的行為越來越極端化,走上了暴力道路,嬉皮士運動的影響日漸衰微。
網上報名
  • 姓名:
  • 專業(yè):
  • 層次: ??分數:
  • 電話: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644062549@qq.com刪除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jyqz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