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在美國生活多年,我很有興趣觀察中美文化觀念的差異,尤其自己身為家長,又從事少兒工作,更有機會搜集有關子女教育的眾多故事。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個華人家庭有兩個兒子。老大從小本份老誠,但天資平平,學習成績一般,家長投資培養(yǎng)其才藝也不見大氣色,使爹媽失望。而小兒子卻聰明過人,靈氣十足,不僅在校成績一貫優(yōu)秀,才藝方面也頗具天賦,音樂、下棋、美術等等,學什么就會什么。
可想而知,這小兒子為父母爭了光彩,也是親友們夸獎羨慕的對象。家長便放棄不爭氣的大兒子,投資時間金錢來重點栽培小兒子。為他選送好學校,課外也花重金帶他到處拜師學藝。
高期待高壓力下的老小,很羨慕哥哥的清閑自在,但他還算聽話,直到高中畢業(yè)都是各方面出色的好學生,又進入了人人向往的哈佛大學,家長更為之自豪無比。然而,從哈佛畢業(yè)之后,老小卻什么事都不想做。他告訴父母:“我已向你們交了差,你們有了個哈佛畢業(yè)的兒子,夠有面子了。但我從小就在高壓力下生活,如今已經筋疲力盡,該是我放松一下,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時候了!”這個哈佛“避業(yè)生”多年閑蕩而無所事事。

而那個不起眼的老大,家長以往沒有為他施加過多壓力,反而使他有空間時間參與輕松多元的課外活動。他沒有像弟弟那樣被父母迫使著奔忙于上課外技藝班,卻當了多年童子軍,有機會在主流少兒組織中接觸更廣泛的項目,獲得綜合知識技能,找到自己喜愛和擅長的領域,而且培養(yǎng)了自信自立自強精神,懂得要靠自己努力取得成績。他讀的雖是極普通的州立大學,卻有機會展示和鍛煉領袖能力。大學畢業(yè)后他不好高騖遠,勤懇工作從普通崗位作起,表現(xiàn)非常出色,后來又自己創(chuàng)業(yè)闖出一片天地。
如今,這家父母是提起大兒子就驕傲,提起小兒子就嘆氣?;叵氘斈杲厝幌喾吹那榫埃y道是家長看走了眼?選錯了培養(yǎng)重點?還是教育方式有問題?或是社會環(huán)境改變了孩子們?
這類望子成龍,龍卻不甚爭氣的例子并不少見,在亞裔中的比例更高些,或許因為亞裔家長望子成龍之心甚于其他族裔。正可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其實栽花插柳都得根據(jù)季節(jié)環(huán)境和品種特性,不適時宜地瞎種或揠苗助長,難免適得其反。

迄今,海外華人社區(qū)對高壓力高期待帶來的不良培養(yǎng)后果依然認識不足。華人們常津津樂道亞裔孩子們在學校出類拔萃,名牌高校內亞裔學生比例遠高于亞裔人口百分比。若再繼續(xù)跟蹤,從名校畢業(yè)后在專業(yè)領域干得不錯的亞裔雖也不少,但多是從事一般技術工作,進入高級管理階層和某些具社會影響性職業(yè)的亞裔卻極少,低于亞裔人口百分比。與美國其他族裔相比,亞裔顯得早期超前,后勁不足。原因何在?這并不能全怪種族歧視,而應從亞裔的培養(yǎng)方式與奮斗目標來發(fā)現(xiàn)問題糾正偏差。
應該承認,即便是在美國長大的亞裔,很多人的綜合素質(尤其是領袖能力、社交能力、溝通能力、創(chuàng)造性等)仍有缺陷。而造成此缺點的原因,多半與家長仍追崇東方教子觀念,片面追求學業(yè)并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子女有關。這是在亞裔尤其華人群體中常見的一種教育誤區(qū),即家長總想按照自己的期望來培養(yǎng)塑造孩子,而不顧孩子的興趣與追求,甚至阻止孩子參與有利于全面發(fā)展的課外活動,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以剝奪孩子童年快樂為代價,換來的往往是培養(yǎng)出心智不夠健全的畸形人才。這種方式更與西方的教育觀念格格不入。

“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是美國學校和校外少兒組織從小教導孩子的準則。
而不少成年后來美的華人家長,自己沒在美國接受過初等中等教育,往往不明白這種理念,還按中國傳統(tǒng)方式來管教孩子,有意無意地強迫孩子按家長的期待去制定未來志愿,這必然引起在西方教育下長大的孩子的反感,他們早晚會對此進行反抗。有的孩子中學時期就有主見敢與家長對抗,也有的孩子屈于家長的壓力多忍幾年。像此例中的小兒子就忍到了大學畢業(yè)。實際上,忍的時間越長,對孩子們的傷害越大。有些孩子為了順從家長而進了并不喜歡的大學(哪怕是名校),選了不適合自己的專業(yè)(哪怕是熱門賺錢行業(yè)),后來又轉校改行,或對所從事的職業(yè)缺乏熱情,反而浪費了時間、精力與金錢,欲速則不達!還有人因長期不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而發(fā)生精神病變甚至輕生,更是悲劇。但即便在悲劇發(fā)生之后,華人家長和全社區(qū)也常是就事論事,很少追根尋源去發(fā)掘隱藏在我們族裔文化中的造禍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