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還對公務員考試就是黨八股不太了解,沒有關系,今天就由本站為大家分享公務員考試就是黨八股的知識,包括公務員申論寫作格式的問題都會給大家分析到,還望可以解決大家的問題,下面我們就開始吧!

本文目錄

抨擊八股文的詩句
1.關于八股文的詩句

關于八股文的詩句 1.有一首諷刺八股文的詩有一句是秦皇漢武是哪朝皇帝誰知道全詩
袁枚《隨園詩話》記云:
“余弱冠,即聞吳江布衣徐靈胎,有權(quán)奇倜儻之名,乾隆三十五年庚寅七月,買舟訪之,一見歡然,年八十矣。靈胎嘗有《刺時文》云:
'讀書人,最不濟;濫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才計,誰知變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圣門高弟??芍溃ㄋ氖?,是何等文章;漢祖唐宗,是那朝皇帝,案上放高頭講章,店里買新科利器,讀得來肩背高低,口角唏噓,甘蔗渣兒,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負光陰,白日昏迷,就教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
注:徐靈胎(1693-1771)清代學者,醫(yī)學家
又看到這個,突然想起,現(xiàn)在那些考研的,考公務員的,不也一樣嘛?
喝酒喝酒
2.關于:八股文
八股文也稱“時文”、“時藝”、“制藝”、“制義”、“八比文”、“四書文”。
八股文是明朝考試制度所規(guī)定的一種特殊文體。八股文專講形式、沒有內(nèi)容,文章的每個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連字數(shù)都有一定的限制,人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
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組成部分。顧炎武《日知錄·試文格式》條詳細說明了八股文的起源、格式和演變情況:“‘經(jīng)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蓋始于(明憲宗)成化(1465—1487)以后。
股者,對偶之名也?!苫?,會試《樂天者保天下》,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樂天’四股,中間過接四句,復講‘保天下’四股,復收四句,再作大結(jié)。
……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式袢讼鄠鳎^之‘八股’。
若長題則不拘此?!l(fā)端二句或三四句,謂之‘破題’,大抵對句為多,此宋人相傳之格。
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謂之‘承題’。然后提出夫子為何而發(fā)此言,謂之‘原起’。
至萬歷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畢,自攄所見,或數(shù)十字或百余字,謂之‘大結(jié)’。
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時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許言前代,不及本朝。至萬歷中,大結(jié)止三四句,于是國家之事,罔始罔終,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見于應舉之文矣?!?/p>
八股文的產(chǎn)生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過程。歷代學者多數(shù)認為,它濫觴于北宋的經(jīng)義。
經(jīng)義是宋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以經(jīng)書中的文句命題,應試者作文闡明其中義理。宋代的經(jīng)義雖無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這點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雛形。
經(jīng)義后來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確定為一種獨立的八股文體,成化以后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遂演變成為一種僵死的官僚式文體。光緒二十八年(1902),廢八股,鄉(xiāng)、會試雖尚有四書義、五經(jīng)義,文章格式已不受限制。
光緒三十一年(1905),袁世凱、張之洞上《立??婆e以廣學校并妥籌辦法》摺,得到諭允,于是,有著七百年歷史的八股文壽終正寢。從此,它被世人視之如敝屣、糞土,不屑一顧。
事實上,八股文在歷史上也曾有過輝煌的一頁,也傳下不少至今仍不失其嫵媚的作品。甚至有的批評家認為:“有明二百七十年,鏤心刻骨于八股,如胡思泉、金正希、章大力數(shù)十家,洵可繼楚騷、漢唐詩、元曲,以立一門戶。”
(焦循《易余龠錄》)誠然,明代的詩文詞賦都不足與異代抗衡,唯有八股文才是獨領風騷。明代八股文能興盛于一時,既屬時代的召喚,也得之文化的積淀。
黎錦熙《國語運動史綱》說:“明初八股文漸盛,這卻在文壇上放一異彩,本是說理的古體散文,乃能與駢體詩賦合流,能融入詩詞的麗語,能襲來戲曲的神情,實為最高希有的文體?!痹谟忻魅倌曛?,八股文名家輩出,如王鏊、錢福、唐順之、歸有光、金聲、章世純、羅萬藻、陳際泰,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俞長城《百二十名家稿》說:“制義之有王守溪(鏊),猶史之有龍門(司馬遷),詩之有少陵(杜甫),書法之有右軍(王羲之),更百世而莫并者也?!蓖貊说淖髌穼笫烙绊懞艽?,明、清士人無不奉之為圭臬,幾至家有其書。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寫蘧公孫的女兒,“十一二歲就講書、讀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讀的滾瓜爛熟”。女孩子尚且如此,士人更不用說了。
八股文到底是個什么樣子?顧炎武《日知錄·試文格式》講到:“天順以前,經(jīng)義之文不過敷衍傳注,或?qū)蛏?,初無定式,其單句題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會試樂天者保天下>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樂天,四股;中間過接四句,復講保天下,四股;復收四句,再作大結(jié)。
弘治九年,會試責難于君謂之恭>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責難于君,四股;中間過接二句,復講謂之恭,四股;復收二句,再作大結(jié)。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
(原注:‘亦有聯(lián)屬二句,四句為對,排比十數(shù)對成篇,而不止于八股者?!┢鋬缮攘⒏?,(原注:‘謂題本兩對文,亦兩大對。
’)則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文法亦復如之。故今人相傳謂之八股。
若長題則不拘此。嘉靖以后,文體日變,而問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謂矣!”又說:“發(fā)端二句,或三四句,謂之破題。
大抵對句為多,此宋人相傳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謂之承題。
然后提出夫子(原注:‘曾子、子思、孟子皆然?!楹伟l(fā)此言,謂之原起。
至萬歷間,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畢,自攄所見,或數(shù)十字,或百余字,謂之大結(jié)?!?/p>
文章本無定式,既然有了定式,到了晚末,“八股文”三字終至成為了一切僵死文字的總代表。不容諱言,八股文在歷史上罪孽深重。
首先是它敗壞了讀書種子。士人為了掙得功名,皓首窮經(jīng),揣磨圣賢的言行和時文的程墨。
到了后來,連經(jīng)書也不讀了,只“記其可以出題之篇,及此數(shù)十題之文而已”(顧炎武《日知靈·擬題》)。清代徐大椿有譏刺士人的《道情》說:“讀書人,最不齊。
爛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生計,誰知道變做了欺人技。
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
3.有沒有對八股文持肯定態(tài)度的詩文
八股文的作用在于思維能力的嚴格訓練,在范圍和條件的嚴格限制下,訓練思維能力的集中性、敏銳性、全面性、辨證性,是以明清兩代科舉考試中人才輩出。
然在上世紀末或本世紀初,八股幾乎被痛罵至體無完膚,夾雜著對朝政之腐敗、國力之衰潰的憤懣,八股成為首當其沖攻擊并改革的對象,成為腐朽空洞的代名詞。是不是說八股文就一無是處了呢?也不盡然。
首先,士人從研習八股文中受到了儒家倫理道德的薰陶。他們浸淫于《四書》《五經(jīng)》之中,服膺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并以此作為了人生的言行準則。
明代既是八股文的黃金時代,也寫下知識分子史最為光輝和悲壯的一頁。明代對待臣民以嚴酷著稱,而士人前仆后繼,至死不改初衷的何可勝數(shù)。
所謂正途出身的人們,不說方孝孺、于謙、海瑞,其高風亮節(jié)贏得了生前身后名;就是晚明的文震孟、黃道周、金聲、楊廷樞、陳子龍等人,臨危授命,大義凜然,也并非僅以八股文名世。滿人入主中原后,極盡懷柔之能事,而顧炎武不事二姓,歸莊野服終身,黃周星變名隱逸,方以智削發(fā)為僧,具有民族氣節(jié)的知識分子同樣不勝枚舉。
這些瑰奇英烈之士的產(chǎn)生,不可否認,都有著儒家經(jīng)典的薰陶和作用。其次,八股文的寫作理論和技巧可為后人借鑒。
方苞《四書文》凡例說:“欲理之明必溯源六經(jīng)而切究乎宋、元諸儒之說,欲辭之當必貼合題義而取于三代、兩漢之書,欲氣之昌必以義理灑濯其心而沉潛反覆于周、秦、盛漢、唐、宋大家之古文?!泵?、清之際的時文大家無不經(jīng)過了上下求索,其作品才達到理、辭、氣三者具足的境界。
這一理論和實踐,對一切文學創(chuàng)作都不無啟迪的意義。湯顯祖、徐洪祖、吳承恩、曹雪芹都曾參加過科舉,不能說他們創(chuàng)作《牡丹亭》《徐霞客游記》《西游記》和《紅樓夢》時,一點也不曾從久經(jīng)浸淫的八股文中得益。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寫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隨你做什么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的確,作者若不是從舊營壘中來,又怎能寫出這等鞭辟入里的作品。
朱光潛也有著這個方面的體驗,他從八股文里,看到了作者的“匠心”所在(見《從我怎樣學國文說起》)。再次,八股文為后世提供了文精意賅的典范。
劉知幾《史通》論及文章的精純云:“理盡一言,語無重出?!卑斯晌脑谶@個方面可謂達到了極限。
在明清兩代,都嚴格限制了八股文的字數(shù),這就使得人們不得不在有限的字數(shù)里,酣暢淋漓而又字斟句酌地闡論文章的意思。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曾接下茹太素的一篇奏摺,讀了半天還未切入正題,恨得牙癢癢的,竟想對他施以廷杖。
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中也曾提出,“應該研究一下文章怎樣寫得短些”。八股文的經(jīng)驗實在是醫(yī)治文章長而空的靈藥。
明清兩代,長文極為罕見;就是抒情敘事,也都玲瓏剔透。明代“小品”之盛于一時,可謂并非偶然。
復次,八股文對后世某些文學體式,比如楹聯(lián)的成熟和發(fā)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相傳五代孟昶的春聯(lián),僅是擷取五言近體詩中的一聯(lián)。
楹聯(lián)的成熟,是到八股文出現(xiàn)之后。它的長短不一、句格不一的駢偶形式,開創(chuàng)了楹聯(lián)的體制。
所以,明清兩代八股盛行,楹聯(lián)也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清代,郁郁勃勃,蔚為大觀,產(chǎn)生出了不少名家和佳作。
像曾國藩、左宗棠等人,雖說政事、軍務旁午,仍不失為個中斫輪老手。再,清季的所謂“詩鐘”,又是從其破題濫觴而來,這里就不多論了。
八股文之所以遭到那么長久和普遍的討伐,其主要原因還在宣揚了孔、孟之道和朱、程理學,以及長久科舉歷史中產(chǎn)生的弊竇和積怨。前者帶有時代的色彩,存而不論;就其后者而言,翻開歷史,又有哪一種考試方法到了后來不是問題一大堆呢?顧炎武《日知錄·程文》說:“唐之取士以賦,而賦之末流最為冗濫。
宋之取士以論策,而論策之弊亦復如之。明之取士以經(jīng)義,而經(jīng)義之不成文又有甚于前代者?!?/p>
就如今日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試,至今不是也已籠罩上了歷史的陰影嗎?可見八股文在科舉中的問題,是考試中普遍存在的痼疾,并不是它從娘肚子里就帶來的毛病。另外,八股文取士制不容忽視的一個歷史作用:請看。
4.關于八股文的千秋功過
1,八股文的最大弊端是什么
從明代后期開始,對八股文的評價就非常嚴厲,因此不少人將大明江山滅亡的原因歸結(jié)為八股取士制度的實施。崇禎末年,有人說:“謹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禎夫婦兩口,奉申贄敬。晚生八股頓首。”將八股文的危害提升到了貽誤國家社稷的高度。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故愚以為八股之害,等于焚書。”在他看來,秦始皇在咸陽只掩埋了400余名儒生,而數(shù)百年中八股文坑害的知識分子則成千上萬。為什么顧炎武會這么說呢?因為八股文命題都需要出自“四書”、“五經(jīng)”,而且答題必須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等程朱理學的觀點為依據(jù),并模仿古人語氣“代圣人立言”,考生不能闡述自己的觀點,禁錮了讀書人的思想,這是科舉用八股文取士的最大弊端。
不僅如此,八股文更大的弊端在于為選拔少量的文官,卻誘使千千萬萬的讀書人每天鉆研這種復雜的考試文體。八股文章既與政事無關,也不是一種文學創(chuàng)作。它雖對文學的發(fā)展有間接的作用,也確實選拔出一批才智之士,但它內(nèi)容空疏,實際上是一種文字游戲,耗費了無數(shù)士人的心血和光陰。無論是清朝著名小說家吳敬鏈(名著《儒林外史》)或是近代著名思想家兼學者魯迅(名作《孔乙己》)等,都有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八股文為什么會沿用五百余年
雖然有如此多的弊端,但八股文從明代至清末,一直沿用了五百余年,其不但契合了統(tǒng)治者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需要,而且符合科舉考試追求公正性的需求。從加強封建集權(quán)統(tǒng)治的角度而言,明清八股文命題范圍和作答都有明確的要求,不允許考生自由發(fā)揮,使考生必須遵循統(tǒng)治者的意愿和圈定的命題,進行回答。這樣在思想或意識形態(tài)上,從一開始就將讀書人禁錮在封建集權(quán)統(tǒng)治者的籠子中。
現(xiàn)在看來,八股文只是有利于公正選才的考試文體,它本身并沒有什么學術、思想方面的價值,精通和恪守程朱理學家所信奉的孔孟之道。因此,凡是答題有違孔孟之道的,不僅要被淘汰,還有可能被追究責任。這樣,八股文就顯示出它特有的政治功用,即可以統(tǒng)一人們的思想,使廣大士子只讀儒家經(jīng)典,有利于強化封建集權(quán)統(tǒng)治,這正是明清統(tǒng)治者所求之不得的,
這也是統(tǒng)治者長期使用八股文的一個很現(xiàn)實的考慮。
3,八股文本身的優(yōu)點
一生受困于科場的吳敬梓雖然自己不怎么擅長八股文,但他對八股文在提高寫作能力方面的作用卻是非常肯定的,他在《儒林外史》中說:“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隨你做什么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什么來,都是野狐禪,邪魔外道?!边M士出身的蔡元培曾經(jīng)也說過,八股文的作法“由簡而繁,確是一種學文的方法”。經(jīng)過寫八股文的嚴格訓練之后,再去作其他文體,就顯得較容易了。
除了政治上的需要之外,八股文得以長期使用,還是科舉考試公正閱卷的需要。盡管我們上面說,上面提到的,截搭題、割裂題的出現(xiàn),使得科舉考試更像一種文字游戲,但八股文有相對固定的格式,考官只要看考生的八股文的每股是否符合音韻要求,內(nèi)容是否充實,就能很快
而且相對客觀的做出評閱結(jié)果。
因此,八股文的功能相當于明清科舉中的客觀題。為什么這樣說呢?我們現(xiàn)在考試的客觀題是要求考生選擇ABCD等字母答題,既可以用電腦來閱卷,也可以用人工閱卷,無論那種方式,都不存在閱卷的誤差,閱卷的效率是非常高的。八股文也有同樣的功效,由于有固定的格式,不同閱卷者對同一篇八股文的評價基本相同。
5.關于八股文的資料急
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所采用的一種專門文體。
又叫制藝、制義、時藝、時文(相對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須有四段對偶排比的文字,總共包括八股,所以稱八股文。
“股”或“比”,都是對偶的意思。八股文濫觴于北宋。
王安石變法,認為唐代以詩賦取士,浮華不切實用,于是并多科為進士一科,一律改試經(jīng)義,文體并無規(guī)格,不一定要求對仗排偶。但有的考生不自覺地運用排比筆法,寫成與八股文類似的文章。
元代科舉考試,基本沿襲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詔開科舉,對制度、文體都有了明確要求。
不過寫法或偶或散,初無定規(guī)。成化年間,經(jīng)王鏊、謝遷、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為興盛,并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
此后,一直沿用下來,由明前期而泛濫整個清代,直到戊戌變法后,才隨著科舉考試的停止而廢除。八股文的基本特點,大致為以下幾方面:①題目一律用《五經(jīng)》、《四書》中的原文。
其中又分大題、小題兩類。鄉(xiāng)試、會試多用大題,題意比較完整。
又分連章題、全章題、數(shù)節(jié)題、一節(jié)題、數(shù)句題、單句題等等。童試多用小題,題意都不完整。
由于童試場次多,只考《四書》義,不考《五經(jīng)》義,而又要避免重題。經(jīng)歷幾百年后,完整的句子已不夠用了。
考官便想方設法出怪題、難題,乃至不惜割裂原意,將上下兩章、兩節(jié)互不相關的文句合為一題,或各取半句湊成一題,叫做截搭題或冒上題、承下題、上全下偏題、上偏下全題等等??忌缓蒙渤叮Y合成文,近乎文字游戲。
②內(nèi)容必須以程朱學派的注釋為準。歷代解經(jīng)之作很多,科舉考試只用程朱一派。
《周易》依程傳朱學本義,《尚書》依朱熹學生蔡沈傳,《詩經(jīng)》依朱熹《詩集傳》,《春秋》依胡安國傳,而以《左傳》為本事,《禮記》依陳□集傳,《四書》依朱熹集注??忌形拿?,必須就題闡釋,依注作解,不得擅自生發(fā),獨出新論,毫無獨立思考的余地。
八股文還要求代圣人立言。如題目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及其門人的話,則必須模擬語意,即使是陽虎、荷□丈人、齊人妻妾等各類人物,也要設身處地,肖其口吻。
只有記事題和連章題不用模擬口氣。③體裁結(jié)構(gòu)有一套固定的格式。
全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結(jié)等部分組成。破題——以二句散行文字,將題目字面意義破釋。
承題——用四、五句散行文字,將破題中緊要之意,承接而下,引申而言,使之曉暢。要求明快關連,不可脫節(jié)。
起講——又叫小講、原起,以散行渾寫題意,籠罩全局。入題——又叫入手、提筆、領上、領題,作用是從上文引到本題。
起股——又叫起比、題比、提股、前股。用四五句或八九句雙行文字,開始發(fā)議論。
兩扇句式必須相同,要求相對成文,形成排偶。中股、后股、束股也是如此。
中股——又叫中比,句式雙行,多少無定制。內(nèi)容是全篇的重心所在,必須盡情發(fā)揮,進一步搜剔題中正反神理奧妙,要求鎖上關下,輕松靈活,宜虛不宜實。
后股——又叫后比,句式雙行,多少無定制。作用是暢發(fā)中比所未盡,或推開,或墊襯,要求莊重踏實,振起全篇精神。
束股——又叫束比。雙行,每扇二、三句或四、五句。
用來回應、提醒全篇而加以收束。大結(jié)——為全文結(jié)束語,散行,不一定用對偶。
不用圣賢口氣,可以發(fā)揮己意。明人大結(jié)每及時事,往往多觸諱忌,清代廢去,改為三、四句收束。
又叫收結(jié)或落下。八股文的字數(shù)也有限定。
明初制度:鄉(xiāng)試、會試,用《五經(jīng)》義一道,500字。《四書》義一道,300字。
清康熙時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為準。書寫亦有格式。
八股文雖有大量排偶,卻不是駢體文,不用四六句式,不求押韻,不事藻飾。通常禁用類似詩賦中的形容描寫夸張華麗詞語。
雖然屬于議論文,都不許引證古史,不許巧設比喻。嚴重束縛思想感情,文章寡淡無味。
明清兩代,八股文是幾乎所有官私學校的必修課。從童試到鄉(xiāng)試、會試都要用它。
不會寫八股文,就無法通過科舉考試,就難以得官。而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即在于應付科舉,此外毫無實用價值。
不論公私文書、文史著作,記事、抒情、說理,都無法采用八股形式。因而人們把它比作敲門磚,中試之后,就棄之不顧。
其弊病是十分明顯的。明清時期許多有識之士,均對八股文深惡痛絕。
它最后終于被廢棄,是歷史的必然。
6.關于八股取士這一制度有關的成語詩詞等
范進中舉
“頭白空摩八股文,何能私塾接青云?夏侯著有藏書令,要使山中擴見聞?!?/p>
明末顧恒在考場墻上奮筆題詩:
八千科舉盡元魁,吾亦隨行挨進來。
苦惱文章逐氣答,囫圇文章沒頭猜。
號房缺瓦常防漏,蠟燭釘簽不住歪。
我第三官真造化,宗師竟不取遺才。
清《時文嘆》
讀書人最不濟。爛八股,一堆泥。原來只為求生計,誰知道變成了坑人技。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搖頭擺尾。便認為是圣門高第??芍廊齻魉氖?,是何等文章?漢高唐宗,是哪朝皇帝?案頭放,高頭講章,書店買,新科利器。讀起來肩高背低,口角噓唏。甘蔗渣兒,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負光陰,白日昏迷。就教他騙得了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
7.有一首諷刺八股文的詩有一句是秦皇漢武是哪朝皇帝誰知道全詩
袁枚《隨園詩話》記云:“余弱冠,即聞吳江布衣徐靈胎,有權(quán)奇倜儻之名,乾隆三十五年庚寅七月,買舟訪之,一見歡然,年八十矣。
靈胎嘗有《刺時文》云:‘讀書人,最不濟;濫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才計,誰知變做了欺人技。
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圣門高弟。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漢祖唐宗,是那朝皇帝,案上放高頭講章,店里買新科利器,讀得來肩背高低,口角唏噓,甘蔗渣兒,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負光陰,白日昏迷,就教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弊ⅲ盒祆`胎(1693-1771)清代學者,醫(yī)學家又看到這個,突然想起,現(xiàn)在那些考研的,考公務員的,不也一樣嘛?喝酒喝酒。
關于八股文的詩句
1.有一首諷刺八股文的詩有一句是秦皇漢武是哪朝皇帝誰知道全詩
袁枚《隨園詩話》記云:
“余弱冠,即聞吳江布衣徐靈胎,有權(quán)奇倜儻之名,乾隆三十五年庚寅七月,買舟訪之,一見歡然,年八十矣。靈胎嘗有《刺時文》云:
'讀書人,最不濟;濫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才計,誰知變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圣門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漢祖唐宗,是那朝皇帝,案上放高頭講章,店里買新科利器,讀得來肩背高低,口角唏噓,甘蔗渣兒,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負光陰,白日昏迷,就教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
注:徐靈胎(1693-1771)清代學者,醫(yī)學家
又看到這個,突然想起,現(xiàn)在那些考研的,考公務員的,不也一樣嘛?
喝酒喝酒
2.關于:八股文八股文也稱“時文”、“時藝”、“制藝”、“制義”、“八比文”、“四書文”。
八股文是明朝考試制度所規(guī)定的一種特殊文體。八股文專講形式、沒有內(nèi)容,文章的每個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連字數(shù)都有一定的限制,人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
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組成部分。顧炎武《日知錄·試文格式》條詳細說明了八股文的起源、格式和演變情況:“‘經(jīng)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蓋始于(明憲宗)成化(1465—1487)以后。
股者,對偶之名也。……成化二十三年,會試《樂天者保天下》,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樂天’四股,中間過接四句,復講‘保天下’四股,復收四句,再作大結(jié)。
……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式袢讼鄠?,謂之‘八股’。
若長題則不拘此。……發(fā)端二句或三四句,謂之‘破題’,大抵對句為多,此宋人相傳之格。
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謂之‘承題’。然后提出夫子為何而發(fā)此言,謂之‘原起’。
至萬歷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畢,自攄所見,或數(shù)十字或百余字,謂之‘大結(jié)’。
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時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許言前代,不及本朝。至萬歷中,大結(jié)止三四句,于是國家之事,罔始罔終,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見于應舉之文矣?!?/p>
八股文的產(chǎn)生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過程。歷代學者多數(shù)認為,它濫觴于北宋的經(jīng)義。
經(jīng)義是宋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以經(jīng)書中的文句命題,應試者作文闡明其中義理。宋代的經(jīng)義雖無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這點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雛形。
經(jīng)義后來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確定為一種獨立的八股文體,成化以后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遂演變成為一種僵死的官僚式文體。光緒二十八年(1902),廢八股,鄉(xiāng)、會試雖尚有四書義、五經(jīng)義,文章格式已不受限制。
光緒三十一年(1905),袁世凱、張之洞上《立??婆e以廣學校并妥籌辦法》摺,得到諭允,于是,有著七百年歷史的八股文壽終正寢。從此,它被世人視之如敝屣、糞土,不屑一顧。
事實上,八股文在歷史上也曾有過輝煌的一頁,也傳下不少至今仍不失其嫵媚的作品。甚至有的批評家認為:“有明二百七十年,鏤心刻骨于八股,如胡思泉、金正希、章大力數(shù)十家,洵可繼楚騷、漢唐詩、元曲,以立一門戶?!?/p>
(焦循《易余龠錄》)誠然,明代的詩文詞賦都不足與異代抗衡,唯有八股文才是獨領風騷。明代八股文能興盛于一時,既屬時代的召喚,也得之文化的積淀。
黎錦熙《國語運動史綱》說:“明初八股文漸盛,這卻在文壇上放一異彩,本是說理的古體散文,乃能與駢體詩賦合流,能融入詩詞的麗語,能襲來戲曲的神情,實為最高希有的文體?!痹谟忻魅倌曛校斯晌拿逸叧?,如王鏊、錢福、唐順之、歸有光、金聲、章世純、羅萬藻、陳際泰,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俞長城《百二十名家稿》說:“制義之有王守溪(鏊),猶史之有龍門(司馬遷),詩之有少陵(杜甫),書法之有右軍(王羲之),更百世而莫并者也?!蓖貊说淖髌穼笫烙绊懞艽?,明、清士人無不奉之為圭臬,幾至家有其書。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寫蘧公孫的女兒,“十一二歲就講書、讀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讀的滾瓜爛熟”。女孩子尚且如此,士人更不用說了。
八股文到底是個什么樣子?顧炎武《日知錄·試文格式》講到:“天順以前,經(jīng)義之文不過敷衍傳注,或?qū)蛏?,初無定式,其單句題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會試樂天者保天下>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樂天,四股;中間過接四句,復講保天下,四股;復收四句,再作大結(jié)。
弘治九年,會試責難于君謂之恭>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責難于君,四股;中間過接二句,復講謂之恭,四股;復收二句,再作大結(jié)。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
(原注:‘亦有聯(lián)屬二句,四句為對,排比十數(shù)對成篇,而不止于八股者。’)其兩扇立格,(原注:‘謂題本兩對文,亦兩大對。
’)則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文法亦復如之。故今人相傳謂之八股。
若長題則不拘此。嘉靖以后,文體日變,而問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謂矣!”又說:“發(fā)端二句,或三四句,謂之破題。
大抵對句為多,此宋人相傳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謂之承題。
然后提出夫子(原注:‘曾子、子思、孟子皆然。’)為何發(fā)此言,謂之原起。
至萬歷間,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畢,自攄所見,或數(shù)十字,或百余字,謂之大結(jié)?!?/p>
文章本無定式,既然有了定式,到了晚末,“八股文”三字終至成為了一切僵死文字的總代表。不容諱言,八股文在歷史上罪孽深重。
首先是它敗壞了讀書種子。士人為了掙得功名,皓首窮經(jīng),揣磨圣賢的言行和時文的程墨。
到了后來,連經(jīng)書也不讀了,只“記其可以出題之篇,及此數(shù)十題之文而已”(顧炎武《日知靈·擬題》)。清代徐大椿有譏刺士人的《道情》說:“讀書人,最不齊。
爛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生計,誰知道變做了欺人技。
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
3.有沒有對八股文持肯定態(tài)度的詩文八股文的作用在于思維能力的嚴格訓練,在范圍和條件的嚴格限制下,訓練思維能力的集中性、敏銳性、全面性、辨證性,是以明清兩代科舉考試中人才輩出。
然在上世紀末或本世紀初,八股幾乎被痛罵至體無完膚,夾雜著對朝政之腐敗、國力之衰潰的憤懣,八股成為首當其沖攻擊并改革的對象,成為腐朽空洞的代名詞。是不是說八股文就一無是處了呢?也不盡然。
首先,士人從研習八股文中受到了儒家倫理道德的薰陶。他們浸淫于《四書》《五經(jīng)》之中,服膺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并以此作為了人生的言行準則。
明代既是八股文的黃金時代,也寫下知識分子史最為光輝和悲壯的一頁。明代對待臣民以嚴酷著稱,而士人前仆后繼,至死不改初衷的何可勝數(shù)。
所謂正途出身的人們,不說方孝孺、于謙、海瑞,其高風亮節(jié)贏得了生前身后名;就是晚明的文震孟、黃道周、金聲、楊廷樞、陳子龍等人,臨危授命,大義凜然,也并非僅以八股文名世。滿人入主中原后,極盡懷柔之能事,而顧炎武不事二姓,歸莊野服終身,黃周星變名隱逸,方以智削發(fā)為僧,具有民族氣節(jié)的知識分子同樣不勝枚舉。
這些瑰奇英烈之士的產(chǎn)生,不可否認,都有著儒家經(jīng)典的薰陶和作用。其次,八股文的寫作理論和技巧可為后人借鑒。
方苞《四書文》凡例說:“欲理之明必溯源六經(jīng)而切究乎宋、元諸儒之說,欲辭之當必貼合題義而取于三代、兩漢之書,欲氣之昌必以義理灑濯其心而沉潛反覆于周、秦、盛漢、唐、宋大家之古文。”明、清之際的時文大家無不經(jīng)過了上下求索,其作品才達到理、辭、氣三者具足的境界。
這一理論和實踐,對一切文學創(chuàng)作都不無啟迪的意義。湯顯祖、徐洪祖、吳承恩、曹雪芹都曾參加過科舉,不能說他們創(chuàng)作《牡丹亭》《徐霞客游記》《西游記》和《紅樓夢》時,一點也不曾從久經(jīng)浸淫的八股文中得益。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寫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隨你做什么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钡拇_,作者若不是從舊營壘中來,又怎能寫出這等鞭辟入里的作品。
朱光潛也有著這個方面的體驗,他從八股文里,看到了作者的“匠心”所在(見《從我怎樣學國文說起》)。再次,八股文為后世提供了文精意賅的典范。
劉知幾《史通》論及文章的精純云:“理盡一言,語無重出?!卑斯晌脑谶@個方面可謂達到了極限。
在明清兩代,都嚴格限制了八股文的字數(shù),這就使得人們不得不在有限的字數(shù)里,酣暢淋漓而又字斟句酌地闡論文章的意思。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曾接下茹太素的一篇奏摺,讀了半天還未切入正題,恨得牙癢癢的,竟想對他施以廷杖。
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中也曾提出,“應該研究一下文章怎樣寫得短些”。八股文的經(jīng)驗實在是醫(yī)治文章長而空的靈藥。
明清兩代,長文極為罕見;就是抒情敘事,也都玲瓏剔透。明代“小品”之盛于一時,可謂并非偶然。
復次,八股文對后世某些文學體式,比如楹聯(lián)的成熟和發(fā)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相傳五代孟昶的春聯(lián),僅是擷取五言近體詩中的一聯(lián)。
楹聯(lián)的成熟,是到八股文出現(xiàn)之后。它的長短不一、句格不一的駢偶形式,開創(chuàng)了楹聯(lián)的體制。
所以,明清兩代八股盛行,楹聯(lián)也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清代,郁郁勃勃,蔚為大觀,產(chǎn)生出了不少名家和佳作。
像曾國藩、左宗棠等人,雖說政事、軍務旁午,仍不失為個中斫輪老手。再,清季的所謂“詩鐘”,又是從其破題濫觴而來,這里就不多論了。
八股文之所以遭到那么長久和普遍的討伐,其主要原因還在宣揚了孔、孟之道和朱、程理學,以及長久科舉歷史中產(chǎn)生的弊竇和積怨。前者帶有時代的色彩,存而不論;就其后者而言,翻開歷史,又有哪一種考試方法到了后來不是問題一大堆呢?顧炎武《日知錄·程文》說:“唐之取士以賦,而賦之末流最為冗濫。
宋之取士以論策,而論策之弊亦復如之。明之取士以經(jīng)義,而經(jīng)義之不成文又有甚于前代者。”
就如今日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試,至今不是也已籠罩上了歷史的陰影嗎?可見八股文在科舉中的問題,是考試中普遍存在的痼疾,并不是它從娘肚子里就帶來的毛病。另外,八股文取士制不容忽視的一個歷史作用:請看。
4.關于八股文的千秋功過1,八股文的最大弊端是什么
從明代后期開始,對八股文的評價就非常嚴厲,因此不少人將大明江山滅亡的原因歸結(jié)為八股取士制度的實施。崇禎末年,有人說:“謹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禎夫婦兩口,奉申贄敬。晚生八股頓首。”將八股文的危害提升到了貽誤國家社稷的高度。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故愚以為八股之害,等于焚書。”在他看來,秦始皇在咸陽只掩埋了400余名儒生,而數(shù)百年中八股文坑害的知識分子則成千上萬。為什么顧炎武會這么說呢?因為八股文命題都需要出自“四書”、“五經(jīng)”,而且答題必須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等程朱理學的觀點為依據(jù),并模仿古人語氣“代圣人立言”,考生不能闡述自己的觀點,禁錮了讀書人的思想,這是科舉用八股文取士的最大弊端。
不僅如此,八股文更大的弊端在于為選拔少量的文官,卻誘使千千萬萬的讀書人每天鉆研這種復雜的考試文體。八股文章既與政事無關,也不是一種文學創(chuàng)作。它雖對文學的發(fā)展有間接的作用,也確實選拔出一批才智之士,但它內(nèi)容空疏,實際上是一種文字游戲,耗費了無數(shù)士人的心血和光陰。無論是清朝著名小說家吳敬鏈(名著《儒林外史》)或是近代著名思想家兼學者魯迅(名作《孔乙己》)等,都有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八股文為什么會沿用五百余年
雖然有如此多的弊端,但八股文從明代至清末,一直沿用了五百余年,其不但契合了統(tǒng)治者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需要,而且符合科舉考試追求公正性的需求。從加強封建集權(quán)統(tǒng)治的角度而言,明清八股文命題范圍和作答都有明確的要求,不允許考生自由發(fā)揮,使考生必須遵循統(tǒng)治者的意愿和圈定的命題,進行回答。這樣在思想或意識形態(tài)上,從一開始就將讀書人禁錮在封建集權(quán)統(tǒng)治者的籠子中。
現(xiàn)在看來,八股文只是有利于公正選才的考試文體,它本身并沒有什么學術、思想方面的價值,精通和恪守程朱理學家所信奉的孔孟之道。因此,凡是答題有違孔孟之道的,不僅要被淘汰,還有可能被追究責任。這樣,八股文就顯示出它特有的政治功用,即可以統(tǒng)一人們的思想,使廣大士子只讀儒家經(jīng)典,有利于強化封建集權(quán)統(tǒng)治,這正是明清統(tǒng)治者所求之不得的,
這也是統(tǒng)治者長期使用八股文的一個很現(xiàn)實的考慮。
3,八股文本身的優(yōu)點
一生受困于科場的吳敬梓雖然自己不怎么擅長八股文,但他對八股文在提高寫作能力方面的作用卻是非??隙ǖ?,他在《儒林外史》中說:“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隨你做什么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什么來,都是野狐禪,邪魔外道。”進士出身的蔡元培曾經(jīng)也說過,八股文的作法“由簡而繁,確是一種學文的方法”。經(jīng)過寫八股文的嚴格訓練之后,再去作其他文體,就顯得較容易了。
除了政治上的需要之外,八股文得以長期使用,還是科舉考試公正閱卷的需要。盡管我們上面說,上面提到的,截搭題、割裂題的出現(xiàn),使得科舉考試更像一種文字游戲,但八股文有相對固定的格式,考官只要看考生的八股文的每股是否符合音韻要求,內(nèi)容是否充實,就能很快
而且相對客觀的做出評閱結(jié)果。
因此,八股文的功能相當于明清科舉中的客觀題。為什么這樣說呢?我們現(xiàn)在考試的客觀題是要求考生選擇ABCD等字母答題,既可以用電腦來閱卷,也可以用人工閱卷,無論那種方式,都不存在閱卷的誤差,閱卷的效率是非常高的。八股文也有同樣的功效,由于有固定的格式,不同閱卷者對同一篇八股文的評價基本相同。
5.關于八股文的資料急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所采用的一種專門文體。
又叫制藝、制義、時藝、時文(相對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須有四段對偶排比的文字,總共包括八股,所以稱八股文。
“股”或“比”,都是對偶的意思。八股文濫觴于北宋。
王安石變法,認為唐代以詩賦取士,浮華不切實用,于是并多科為進士一科,一律改試經(jīng)義,文體并無規(guī)格,不一定要求對仗排偶。但有的考生不自覺地運用排比筆法,寫成與八股文類似的文章。
元代科舉考試,基本沿襲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詔開科舉,對制度、文體都有了明確要求。
不過寫法或偶或散,初無定規(guī)。成化年間,經(jīng)王鏊、謝遷、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為興盛,并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
此后,一直沿用下來,由明前期而泛濫整個清代,直到戊戌變法后,才隨著科舉考試的停止而廢除。八股文的基本特點,大致為以下幾方面:①題目一律用《五經(jīng)》、《四書》中的原文。
其中又分大題、小題兩類。鄉(xiāng)試、會試多用大題,題意比較完整。
又分連章題、全章題、數(shù)節(jié)題、一節(jié)題、數(shù)句題、單句題等等。童試多用小題,題意都不完整。
由于童試場次多,只考《四書》義,不考《五經(jīng)》義,而又要避免重題。經(jīng)歷幾百年后,完整的句子已不夠用了。
考官便想方設法出怪題、難題,乃至不惜割裂原意,將上下兩章、兩節(jié)互不相關的文句合為一題,或各取半句湊成一題,叫做截搭題或冒上題、承下題、上全下偏題、上偏下全題等等。考生只好生拉硬扯,綴合成文,近乎文字游戲。
②內(nèi)容必須以程朱學派的注釋為準。歷代解經(jīng)之作很多,科舉考試只用程朱一派。
《周易》依程傳朱學本義,《尚書》依朱熹學生蔡沈傳,《詩經(jīng)》依朱熹《詩集傳》,《春秋》依胡安國傳,而以《左傳》為本事,《禮記》依陳□集傳,《四書》依朱熹集注??忌形拿?,必須就題闡釋,依注作解,不得擅自生發(fā),獨出新論,毫無獨立思考的余地。
八股文還要求代圣人立言。如題目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及其門人的話,則必須模擬語意,即使是陽虎、荷□丈人、齊人妻妾等各類人物,也要設身處地,肖其口吻。
只有記事題和連章題不用模擬口氣。③體裁結(jié)構(gòu)有一套固定的格式。
全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結(jié)等部分組成。破題——以二句散行文字,將題目字面意義破釋。
承題——用四、五句散行文字,將破題中緊要之意,承接而下,引申而言,使之曉暢。要求明快關連,不可脫節(jié)。
起講——又叫小講、原起,以散行渾寫題意,籠罩全局。入題——又叫入手、提筆、領上、領題,作用是從上文引到本題。
起股——又叫起比、題比、提股、前股。用四五句或八九句雙行文字,開始發(fā)議論。
兩扇句式必須相同,要求相對成文,形成排偶。中股、后股、束股也是如此。
中股——又叫中比,句式雙行,多少無定制。內(nèi)容是全篇的重心所在,必須盡情發(fā)揮,進一步搜剔題中正反神理奧妙,要求鎖上關下,輕松靈活,宜虛不宜實。
后股——又叫后比,句式雙行,多少無定制。作用是暢發(fā)中比所未盡,或推開,或墊襯,要求莊重踏實,振起全篇精神。
束股——又叫束比。雙行,每扇二、三句或四、五句。
用來回應、提醒全篇而加以收束。大結(jié)——為全文結(jié)束語,散行,不一定用對偶。
不用圣賢口氣,可以發(fā)揮己意。明人大結(jié)每及時事,往往多觸諱忌,清代廢去,改為三、四句收束。
又叫收結(jié)或落下。八股文的字數(shù)也有限定。
明初制度:鄉(xiāng)試、會試,用《五經(jīng)》義一道,500字?!端臅妨x一道,300字。
清康熙時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為準。書寫亦有格式。
八股文雖有大量排偶,卻不是駢體文,不用四六句式,不求押韻,不事藻飾。通常禁用類似詩賦中的形容描寫夸張華麗詞語。
雖然屬于議論文,都不許引證古史,不許巧設比喻。嚴重束縛思想感情,文章寡淡無味。
明清兩代,八股文是幾乎所有官私學校的必修課。從童試到鄉(xiāng)試、會試都要用它。
不會寫八股文,就無法通過科舉考試,就難以得官。而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即在于應付科舉,此外毫無實用價值。
不論公私文書、文史著作,記事、抒情、說理,都無法采用八股形式。因而人們把它比作敲門磚,中試之后,就棄之不顧。
其弊病是十分明顯的。明清時期許多有識之士,均對八股文深惡痛絕。
它最后終于被廢棄,是歷史的必然。
6.關于八股取士這一制度有關的成語詩詞等范進中舉
“頭白空摩八股文,何能私塾接青云?夏侯著有藏書令,要使山中擴見聞。”
明末顧恒在考場墻上奮筆題詩:
八千科舉盡元魁,吾亦隨行挨進來。
苦惱文章逐氣答,囫圇文章沒頭猜。
號房缺瓦常防漏,蠟燭釘簽不住歪。
我第三官真造化,宗師竟不取遺才。
清《時文嘆》
讀書人最不濟。爛八股,一堆泥。原來只為求生計,誰知道變成了坑人技。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搖頭擺尾。便認為是圣門高第??芍廊齻魉氖?,是何等文章?漢高唐宗,是哪朝皇帝?案頭放,高頭講章,書店買,新科利器。讀起來肩高背低,口角噓唏。甘蔗渣兒,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負光陰,白日昏迷。就教他騙得了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
7.有一首諷刺八股文的詩有一句是秦皇漢武是哪朝皇帝誰知道全詩袁枚《隨園詩話》記云:“余弱冠,即聞吳江布衣徐靈胎,有權(quán)奇倜儻之名,乾隆三十五年庚寅七月,買舟訪之,一見歡然,年八十矣。
靈胎嘗有《刺時文》云:‘讀書人,最不濟;濫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才計,誰知變做了欺人技。
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圣門高弟。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漢祖唐宗,是那朝皇帝,案上放高頭講章,店里買新科利器,讀得來肩背高低,口角唏噓,甘蔗渣兒,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負光陰,白日昏迷,就教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注:徐靈胎(1693-1771)清代學者,醫(yī)學家又看到這個,突然想起,現(xiàn)在那些考研的,考公務員的,不也一樣嘛?喝酒喝酒。
批判八股文的詩句
1.關于八股文的詩句
關于八股文的詩句 1.有一首諷刺八股文的詩有一句是秦皇漢武是哪朝皇帝誰知道全詩
袁枚《隨園詩話》記云:
“余弱冠,即聞吳江布衣徐靈胎,有權(quán)奇倜儻之名,乾隆三十五年庚寅七月,買舟訪之,一見歡然,年八十矣。靈胎嘗有《刺時文》云:
'讀書人,最不濟;濫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才計,誰知變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圣門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漢祖唐宗,是那朝皇帝,案上放高頭講章,店里買新科利器,讀得來肩背高低,口角唏噓,甘蔗渣兒,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負光陰,白日昏迷,就教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
注:徐靈胎(1693-1771)清代學者,醫(yī)學家
又看到這個,突然想起,現(xiàn)在那些考研的,考公務員的,不也一樣嘛?
喝酒喝酒
2.關于:八股文
八股文也稱“時文”、“時藝”、“制藝”、“制義”、“八比文”、“四書文”。
八股文是明朝考試制度所規(guī)定的一種特殊文體。八股文專講形式、沒有內(nèi)容,文章的每個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連字數(shù)都有一定的限制,人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
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組成部分。顧炎武《日知錄·試文格式》條詳細說明了八股文的起源、格式和演變情況:“‘經(jīng)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蓋始于(明憲宗)成化(1465—1487)以后。
股者,對偶之名也?!苫?,會試《樂天者保天下》,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樂天’四股,中間過接四句,復講‘保天下’四股,復收四句,再作大結(jié)。
……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式袢讼鄠鳎^之‘八股’。
若長題則不拘此。……發(fā)端二句或三四句,謂之‘破題’,大抵對句為多,此宋人相傳之格。
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謂之‘承題’。然后提出夫子為何而發(fā)此言,謂之‘原起’。
至萬歷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畢,自攄所見,或數(shù)十字或百余字,謂之‘大結(jié)’。
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時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許言前代,不及本朝。至萬歷中,大結(jié)止三四句,于是國家之事,罔始罔終,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見于應舉之文矣?!?/p>
八股文的產(chǎn)生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過程。歷代學者多數(shù)認為,它濫觴于北宋的經(jīng)義。
經(jīng)義是宋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以經(jīng)書中的文句命題,應試者作文闡明其中義理。宋代的經(jīng)義雖無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這點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雛形。
經(jīng)義后來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確定為一種獨立的八股文體,成化以后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遂演變成為一種僵死的官僚式文體。光緒二十八年(1902),廢八股,鄉(xiāng)、會試雖尚有四書義、五經(jīng)義,文章格式已不受限制。
光緒三十一年(1905),袁世凱、張之洞上《立??婆e以廣學校并妥籌辦法》摺,得到諭允,于是,有著七百年歷史的八股文壽終正寢。從此,它被世人視之如敝屣、糞土,不屑一顧。
事實上,八股文在歷史上也曾有過輝煌的一頁,也傳下不少至今仍不失其嫵媚的作品。甚至有的批評家認為:“有明二百七十年,鏤心刻骨于八股,如胡思泉、金正希、章大力數(shù)十家,洵可繼楚騷、漢唐詩、元曲,以立一門戶?!?/p>
(焦循《易余龠錄》)誠然,明代的詩文詞賦都不足與異代抗衡,唯有八股文才是獨領風騷。明代八股文能興盛于一時,既屬時代的召喚,也得之文化的積淀。
黎錦熙《國語運動史綱》說:“明初八股文漸盛,這卻在文壇上放一異彩,本是說理的古體散文,乃能與駢體詩賦合流,能融入詩詞的麗語,能襲來戲曲的神情,實為最高希有的文體。”在有明三百年中,八股文名家輩出,如王鏊、錢福、唐順之、歸有光、金聲、章世純、羅萬藻、陳際泰,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俞長城《百二十名家稿》說:“制義之有王守溪(鏊),猶史之有龍門(司馬遷),詩之有少陵(杜甫),書法之有右軍(王羲之),更百世而莫并者也?!蓖貊说淖髌穼笫烙绊懞艽?,明、清士人無不奉之為圭臬,幾至家有其書。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寫蘧公孫的女兒,“十一二歲就講書、讀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讀的滾瓜爛熟”。女孩子尚且如此,士人更不用說了。
八股文到底是個什么樣子?顧炎武《日知錄·試文格式》講到:“天順以前,經(jīng)義之文不過敷衍傳注,或?qū)蛏?,初無定式,其單句題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會試樂天者保天下>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樂天,四股;中間過接四句,復講保天下,四股;復收四句,再作大結(jié)。
弘治九年,會試責難于君謂之恭>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責難于君,四股;中間過接二句,復講謂之恭,四股;復收二句,再作大結(jié)。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
(原注:‘亦有聯(lián)屬二句,四句為對,排比十數(shù)對成篇,而不止于八股者?!┢鋬缮攘⒏?,(原注:‘謂題本兩對文,亦兩大對。
’)則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文法亦復如之。故今人相傳謂之八股。
若長題則不拘此。嘉靖以后,文體日變,而問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謂矣!”又說:“發(fā)端二句,或三四句,謂之破題。
大抵對句為多,此宋人相傳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謂之承題。
然后提出夫子(原注:‘曾子、子思、孟子皆然?!楹伟l(fā)此言,謂之原起。
至萬歷間,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畢,自攄所見,或數(shù)十字,或百余字,謂之大結(jié)?!?/p>
文章本無定式,既然有了定式,到了晚末,“八股文”三字終至成為了一切僵死文字的總代表。不容諱言,八股文在歷史上罪孽深重。
首先是它敗壞了讀書種子。士人為了掙得功名,皓首窮經(jīng),揣磨圣賢的言行和時文的程墨。
到了后來,連經(jīng)書也不讀了,只“記其可以出題之篇,及此數(shù)十題之文而已”(顧炎武《日知靈·擬題》)。清代徐大椿有譏刺士人的《道情》說:“讀書人,最不齊。
爛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生計,誰知道變做了欺人技。
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
3.有沒有對八股文持肯定態(tài)度的詩文
八股文的作用在于思維能力的嚴格訓練,在范圍和條件的嚴格限制下,訓練思維能力的集中性、敏銳性、全面性、辨證性,是以明清兩代科舉考試中人才輩出。
然在上世紀末或本世紀初,八股幾乎被痛罵至體無完膚,夾雜著對朝政之腐敗、國力之衰潰的憤懣,八股成為首當其沖攻擊并改革的對象,成為腐朽空洞的代名詞。是不是說八股文就一無是處了呢?也不盡然。
首先,士人從研習八股文中受到了儒家倫理道德的薰陶。他們浸淫于《四書》《五經(jīng)》之中,服膺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并以此作為了人生的言行準則。
明代既是八股文的黃金時代,也寫下知識分子史最為光輝和悲壯的一頁。明代對待臣民以嚴酷著稱,而士人前仆后繼,至死不改初衷的何可勝數(shù)。
所謂正途出身的人們,不說方孝孺、于謙、海瑞,其高風亮節(jié)贏得了生前身后名;就是晚明的文震孟、黃道周、金聲、楊廷樞、陳子龍等人,臨危授命,大義凜然,也并非僅以八股文名世。滿人入主中原后,極盡懷柔之能事,而顧炎武不事二姓,歸莊野服終身,黃周星變名隱逸,方以智削發(fā)為僧,具有民族氣節(jié)的知識分子同樣不勝枚舉。
這些瑰奇英烈之士的產(chǎn)生,不可否認,都有著儒家經(jīng)典的薰陶和作用。其次,八股文的寫作理論和技巧可為后人借鑒。
方苞《四書文》凡例說:“欲理之明必溯源六經(jīng)而切究乎宋、元諸儒之說,欲辭之當必貼合題義而取于三代、兩漢之書,欲氣之昌必以義理灑濯其心而沉潛反覆于周、秦、盛漢、唐、宋大家之古文?!泵?、清之際的時文大家無不經(jīng)過了上下求索,其作品才達到理、辭、氣三者具足的境界。
這一理論和實踐,對一切文學創(chuàng)作都不無啟迪的意義。湯顯祖、徐洪祖、吳承恩、曹雪芹都曾參加過科舉,不能說他們創(chuàng)作《牡丹亭》《徐霞客游記》《西游記》和《紅樓夢》時,一點也不曾從久經(jīng)浸淫的八股文中得益。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寫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隨你做什么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的確,作者若不是從舊營壘中來,又怎能寫出這等鞭辟入里的作品。
朱光潛也有著這個方面的體驗,他從八股文里,看到了作者的“匠心”所在(見《從我怎樣學國文說起》)。再次,八股文為后世提供了文精意賅的典范。
劉知幾《史通》論及文章的精純云:“理盡一言,語無重出。”八股文在這個方面可謂達到了極限。
在明清兩代,都嚴格限制了八股文的字數(shù),這就使得人們不得不在有限的字數(shù)里,酣暢淋漓而又字斟句酌地闡論文章的意思。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曾接下茹太素的一篇奏摺,讀了半天還未切入正題,恨得牙癢癢的,竟想對他施以廷杖。
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中也曾提出,“應該研究一下文章怎樣寫得短些”。八股文的經(jīng)驗實在是醫(yī)治文章長而空的靈藥。
明清兩代,長文極為罕見;就是抒情敘事,也都玲瓏剔透。明代“小品”之盛于一時,可謂并非偶然。
復次,八股文對后世某些文學體式,比如楹聯(lián)的成熟和發(fā)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相傳五代孟昶的春聯(lián),僅是擷取五言近體詩中的一聯(lián)。
楹聯(lián)的成熟,是到八股文出現(xiàn)之后。它的長短不一、句格不一的駢偶形式,開創(chuàng)了楹聯(lián)的體制。
所以,明清兩代八股盛行,楹聯(lián)也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清代,郁郁勃勃,蔚為大觀,產(chǎn)生出了不少名家和佳作。
像曾國藩、左宗棠等人,雖說政事、軍務旁午,仍不失為個中斫輪老手。再,清季的所謂“詩鐘”,又是從其破題濫觴而來,這里就不多論了。
八股文之所以遭到那么長久和普遍的討伐,其主要原因還在宣揚了孔、孟之道和朱、程理學,以及長久科舉歷史中產(chǎn)生的弊竇和積怨。前者帶有時代的色彩,存而不論;就其后者而言,翻開歷史,又有哪一種考試方法到了后來不是問題一大堆呢?顧炎武《日知錄·程文》說:“唐之取士以賦,而賦之末流最為冗濫。
宋之取士以論策,而論策之弊亦復如之。明之取士以經(jīng)義,而經(jīng)義之不成文又有甚于前代者?!?/p>
就如今日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試,至今不是也已籠罩上了歷史的陰影嗎?可見八股文在科舉中的問題,是考試中普遍存在的痼疾,并不是它從娘肚子里就帶來的毛病。另外,八股文取士制不容忽視的一個歷史作用:請看。
4.關于八股文的千秋功過
1,八股文的最大弊端是什么
從明代后期開始,對八股文的評價就非常嚴厲,因此不少人將大明江山滅亡的原因歸結(jié)為八股取士制度的實施。崇禎末年,有人說:“謹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禎夫婦兩口,奉申贄敬。晚生八股頓首?!睂斯晌牡奈:μ嵘搅速O誤國家社稷的高度。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故愚以為八股之害,等于焚書?!痹谒磥?,秦始皇在咸陽只掩埋了400余名儒生,而數(shù)百年中八股文坑害的知識分子則成千上萬。為什么顧炎武會這么說呢?因為八股文命題都需要出自“四書”、“五經(jīng)”,而且答題必須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等程朱理學的觀點為依據(jù),并模仿古人語氣“代圣人立言”,考生不能闡述自己的觀點,禁錮了讀書人的思想,這是科舉用八股文取士的最大弊端。
不僅如此,八股文更大的弊端在于為選拔少量的文官,卻誘使千千萬萬的讀書人每天鉆研這種復雜的考試文體。八股文章既與政事無關,也不是一種文學創(chuàng)作。它雖對文學的發(fā)展有間接的作用,也確實選拔出一批才智之士,但它內(nèi)容空疏,實際上是一種文字游戲,耗費了無數(shù)士人的心血和光陰。無論是清朝著名小說家吳敬鏈(名著《儒林外史》)或是近代著名思想家兼學者魯迅(名作《孔乙己》)等,都有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八股文為什么會沿用五百余年
雖然有如此多的弊端,但八股文從明代至清末,一直沿用了五百余年,其不但契合了統(tǒng)治者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需要,而且符合科舉考試追求公正性的需求。從加強封建集權(quán)統(tǒng)治的角度而言,明清八股文命題范圍和作答都有明確的要求,不允許考生自由發(fā)揮,使考生必須遵循統(tǒng)治者的意愿和圈定的命題,進行回答。這樣在思想或意識形態(tài)上,從一開始就將讀書人禁錮在封建集權(quán)統(tǒng)治者的籠子中。
現(xiàn)在看來,八股文只是有利于公正選才的考試文體,它本身并沒有什么學術、思想方面的價值,精通和恪守程朱理學家所信奉的孔孟之道。因此,凡是答題有違孔孟之道的,不僅要被淘汰,還有可能被追究責任。這樣,八股文就顯示出它特有的政治功用,即可以統(tǒng)一人們的思想,使廣大士子只讀儒家經(jīng)典,有利于強化封建集權(quán)統(tǒng)治,這正是明清統(tǒng)治者所求之不得的,
這也是統(tǒng)治者長期使用八股文的一個很現(xiàn)實的考慮。
3,八股文本身的優(yōu)點
一生受困于科場的吳敬梓雖然自己不怎么擅長八股文,但他對八股文在提高寫作能力方面的作用卻是非??隙ǖ?,他在《儒林外史》中說:“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隨你做什么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什么來,都是野狐禪,邪魔外道?!边M士出身的蔡元培曾經(jīng)也說過,八股文的作法“由簡而繁,確是一種學文的方法”。經(jīng)過寫八股文的嚴格訓練之后,再去作其他文體,就顯得較容易了。
除了政治上的需要之外,八股文得以長期使用,還是科舉考試公正閱卷的需要。盡管我們上面說,上面提到的,截搭題、割裂題的出現(xiàn),使得科舉考試更像一種文字游戲,但八股文有相對固定的格式,考官只要看考生的八股文的每股是否符合音韻要求,內(nèi)容是否充實,就能很快
而且相對客觀的做出評閱結(jié)果。
因此,八股文的功能相當于明清科舉中的客觀題。為什么這樣說呢?我們現(xiàn)在考試的客觀題是要求考生選擇ABCD等字母答題,既可以用電腦來閱卷,也可以用人工閱卷,無論那種方式,都不存在閱卷的誤差,閱卷的效率是非常高的。八股文也有同樣的功效,由于有固定的格式,不同閱卷者對同一篇八股文的評價基本相同。
5.關于八股文的資料急
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所采用的一種專門文體。
又叫制藝、制義、時藝、時文(相對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須有四段對偶排比的文字,總共包括八股,所以稱八股文。
“股”或“比”,都是對偶的意思。八股文濫觴于北宋。
王安石變法,認為唐代以詩賦取士,浮華不切實用,于是并多科為進士一科,一律改試經(jīng)義,文體并無規(guī)格,不一定要求對仗排偶。但有的考生不自覺地運用排比筆法,寫成與八股文類似的文章。
元代科舉考試,基本沿襲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詔開科舉,對制度、文體都有了明確要求。
不過寫法或偶或散,初無定規(guī)。成化年間,經(jīng)王鏊、謝遷、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為興盛,并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
此后,一直沿用下來,由明前期而泛濫整個清代,直到戊戌變法后,才隨著科舉考試的停止而廢除。八股文的基本特點,大致為以下幾方面:①題目一律用《五經(jīng)》、《四書》中的原文。
其中又分大題、小題兩類。鄉(xiāng)試、會試多用大題,題意比較完整。
又分連章題、全章題、數(shù)節(jié)題、一節(jié)題、數(shù)句題、單句題等等。童試多用小題,題意都不完整。
由于童試場次多,只考《四書》義,不考《五經(jīng)》義,而又要避免重題。經(jīng)歷幾百年后,完整的句子已不夠用了。
考官便想方設法出怪題、難題,乃至不惜割裂原意,將上下兩章、兩節(jié)互不相關的文句合為一題,或各取半句湊成一題,叫做截搭題或冒上題、承下題、上全下偏題、上偏下全題等等??忌缓蒙渤?,綴合成文,近乎文字游戲。
②內(nèi)容必須以程朱學派的注釋為準。歷代解經(jīng)之作很多,科舉考試只用程朱一派。
《周易》依程傳朱學本義,《尚書》依朱熹學生蔡沈傳,《詩經(jīng)》依朱熹《詩集傳》,《春秋》依胡安國傳,而以《左傳》為本事,《禮記》依陳□集傳,《四書》依朱熹集注??忌形拿?,必須就題闡釋,依注作解,不得擅自生發(fā),獨出新論,毫無獨立思考的余地。
八股文還要求代圣人立言。如題目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及其門人的話,則必須模擬語意,即使是陽虎、荷□丈人、齊人妻妾等各類人物,也要設身處地,肖其口吻。
只有記事題和連章題不用模擬口氣。③體裁結(jié)構(gòu)有一套固定的格式。
全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結(jié)等部分組成。破題——以二句散行文字,將題目字面意義破釋。
承題——用四、五句散行文字,將破題中緊要之意,承接而下,引申而言,使之曉暢。要求明快關連,不可脫節(jié)。
起講——又叫小講、原起,以散行渾寫題意,籠罩全局。入題——又叫入手、提筆、領上、領題,作用是從上文引到本題。
起股——又叫起比、題比、提股、前股。用四五句或八九句雙行文字,開始發(fā)議論。
兩扇句式必須相同,要求相對成文,形成排偶。中股、后股、束股也是如此。
中股——又叫中比,句式雙行,多少無定制。內(nèi)容是全篇的重心所在,必須盡情發(fā)揮,進一步搜剔題中正反神理奧妙,要求鎖上關下,輕松靈活,宜虛不宜實。
后股——又叫后比,句式雙行,多少無定制。作用是暢發(fā)中比所未盡,或推開,或墊襯,要求莊重踏實,振起全篇精神。
束股——又叫束比。雙行,每扇二、三句或四、五句。
用來回應、提醒全篇而加以收束。大結(jié)——為全文結(jié)束語,散行,不一定用對偶。
不用圣賢口氣,可以發(fā)揮己意。明人大結(jié)每及時事,往往多觸諱忌,清代廢去,改為三、四句收束。
又叫收結(jié)或落下。八股文的字數(shù)也有限定。
明初制度:鄉(xiāng)試、會試,用《五經(jīng)》義一道,500字。《四書》義一道,300字。
清康熙時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為準。書寫亦有格式。
八股文雖有大量排偶,卻不是駢體文,不用四六句式,不求押韻,不事藻飾。通常禁用類似詩賦中的形容描寫夸張華麗詞語。
雖然屬于議論文,都不許引證古史,不許巧設比喻。嚴重束縛思想感情,文章寡淡無味。
明清兩代,八股文是幾乎所有官私學校的必修課。從童試到鄉(xiāng)試、會試都要用它。
不會寫八股文,就無法通過科舉考試,就難以得官。而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即在于應付科舉,此外毫無實用價值。
不論公私文書、文史著作,記事、抒情、說理,都無法采用八股形式。因而人們把它比作敲門磚,中試之后,就棄之不顧。
其弊病是十分明顯的。明清時期許多有識之士,均對八股文深惡痛絕。
它最后終于被廢棄,是歷史的必然。
6.關于八股取士這一制度有關的成語詩詞等
范進中舉
“頭白空摩八股文,何能私塾接青云?夏侯著有藏書令,要使山中擴見聞?!?/p>
明末顧恒在考場墻上奮筆題詩:
八千科舉盡元魁,吾亦隨行挨進來。
苦惱文章逐氣答,囫圇文章沒頭猜。
號房缺瓦常防漏,蠟燭釘簽不住歪。
我第三官真造化,宗師竟不取遺才。
清《時文嘆》
讀書人最不濟。爛八股,一堆泥。原來只為求生計,誰知道變成了坑人技。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搖頭擺尾。便認為是圣門高第。可知道三傳四史,是何等文章?漢高唐宗,是哪朝皇帝?案頭放,高頭講章,書店買,新科利器。讀起來肩高背低,口角噓唏。甘蔗渣兒,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負光陰,白日昏迷。就教他騙得了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
7.有一首諷刺八股文的詩有一句是秦皇漢武是哪朝皇帝誰知道全詩
袁枚《隨園詩話》記云:“余弱冠,即聞吳江布衣徐靈胎,有權(quán)奇倜儻之名,乾隆三十五年庚寅七月,買舟訪之,一見歡然,年八十矣。
靈胎嘗有《刺時文》云:‘讀書人,最不濟;濫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才計,誰知變做了欺人技。
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圣門高弟。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漢祖唐宗,是那朝皇帝,案上放高頭講章,店里買新科利器,讀得來肩背高低,口角唏噓,甘蔗渣兒,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負光陰,白日昏迷,就教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弊ⅲ盒祆`胎(1693-1771)清代學者,醫(yī)學家又看到這個,突然想起,現(xiàn)在那些考研的,考公務員的,不也一樣嘛?喝酒喝酒。
公務員申論寫作格式
一、吃透材料,閱讀之前要有問題意識,要把亂七八糟的東西看成是一個整體。不論考試題目有什么要求,總是離不開三個問題,原因,現(xiàn)狀,對策。
分析材料的時候要問自己五個問題:
1.材料反映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2.材料與材料之間的邏輯關系如何
3.問題的表現(xiàn)是什么,
4.問題的根源是什么,
5.對策是什么。
二、閱讀的基本套路:一勾二概三分類。三遍四步法,用30-40分鐘。
第一步:對段落標號,勾畫關鍵詞或者關鍵句,
1.首尾句原則
2.關聯(lián)詞原則
3。常見詞原則:根源,危害,教育,體制,領導,法律,法規(guī),監(jiān)督,落實,經(jīng)驗教訓,經(jīng)調(diào)查,資料顯示,反映,看出,告訴,據(jù)某某講,據(jù)報道,初步推測,分析,強調(diào),指出,認為。
第二步:概括段落大意。
一般標注關鍵詞即可,但最終要的是把握材料的整體性,材料之間的關聯(lián)性,材料在整個申論材料重的地位,以及從哪個角度分析對自己最有利。特別要注意的是典型現(xiàn)象,事例和圖表。
第三步:分門別類,梳理材料之間的關系。
橫向原則:并列關系如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原因,甲乙丙丁四種現(xiàn)象等等。對立關系如積極消極方面,成績和問題等等。
縱向原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jié)構(gòu)。
多層次原則突破單純的橫向,縱向關系來分類,從材料的復雜性出發(fā)多角度分析,這也是以后命題的趨勢。
第四步:概括主要內(nèi)容
首先要注意給自己設定的身份。
主旨突出,應用萬能模式。八股模式。P21
三遍四步法實施的好,你的考試就成功了一半。
三、提出對策的基本套路
第一步:利用矛盾的特殊性。找出問題根源--先找到特定社會現(xiàn)象表現(xiàn)出來的消極負面影響,根據(jù)分析,找到其產(chǎn)生的原因。
因果分析,最常用的方法,在尋找原因的過程中要善于運用辨證思維分析。從客觀實際出發(fā),用發(fā)展的,聯(lián)系的眼光看問題,堅持重點論和兩點論(多項求異分析)。
1.內(nèi)外因分析,要注意內(nèi)外因互相依存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作用和轉(zhuǎn)化。
2.利益分析,即主體分析,前提是主體分析,只有找到利益主體,才能明確各方的利益需求,從而找到滿足不同主體的合理利益需求的途徑,最終解決社會矛盾。
3.多角度分析: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歷史,現(xiàn)實,內(nèi)在,外在,盡可能全面到位。
SWOT分析:優(yōu)勢,劣勢(企業(yè)能夠做到的),機遇,威脅(企業(yè)可能做到的)。
第二步:利用矛盾的普遍性,借鑒萬能八條。(內(nèi)外因分析和多角度分析的寫照)
l.領導重視,提高認識
2.加強宣傳,營造氛圍
3.教育培訓,提高素質(zhì)
4.健全政策法規(guī),完善制度。
5.組織協(xié)調(diào),形成機制。
6.增加投入,依靠科技。
7.加強監(jiān)督,全面落實。
8.總結(jié)反思,借鑒經(jīng)驗。
具體措施和萬能句式
1.領導重視,提高認識
實行一把手負責制
建立和完善引咎辭職制度
建立健全領導問責制度
把。。。。。納入議事日程
加強對問題的調(diào)查研究,從源頭上理清。。。。問題的來龍去脈。
增強。。。。的意識
倡導。。。。的理念
2.加強宣傳,營造氛圍
電視,報紙,網(wǎng)絡等媒體要通過各種形式宣傳。。。。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的認識。
輿論關注
實行典型示范
社會示范
在全社會營造關于。。。。良好的文化氛圍
3.教育培訓,提高素質(zhì)
通過。。。。教育培訓,提高廣大領導干部,工作人員,人民群眾的。。。素質(zhì)
4.健全政策法規(guī),完善制度。
建立健全各項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對。。。進行嚴厲的制裁和出發(fā),嚴重者追究刑事責任。
激勵制度
利益相關制度
分工制度
規(guī)則制度
懲罰制度
決策制度:包括社情民意反應制度,社會公示制度,社會聽證制度,專家咨詢制度,決策的論證制和責任制。
5.組織協(xié)調(diào),形成機制。
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應民意,廣泛幾種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科學決策機制
預防應急機智(編制應急預案,增加人力,物力,財力儲備)和保障機制
組織機制,協(xié)調(diào)機制:包括派工作組,成立專門機構(gòu),增加人員等
建立完善各種監(jiān)督機制
形成信息反饋機制
組織專家制定。。。領域的實施細則。
6.增加投入,依靠科技。
在。。方面,大力增加財政投入
增加對。。。的財政和貸款支持
依靠。。技術,解決。。問題
7.加強監(jiān)督,全面落實。
加強社會監(jiān)督(群眾監(jiān)督),設立舉報熱線(舉報信箱)
媒體監(jiān)督,或輿論監(jiān)督
領導或上級監(jiān)督
建立完善系統(tǒng)嚴格的評價,考核的指標體系
加大整頓力度
違法必究,執(zhí)法必嚴,:嚴厲查處和懲處責任人
發(fā)現(xiàn)問題即使糾正,對頂風違紀的行為從嚴查處,絕不姑息。
有權(quán)必有責,用權(quán)受監(jiān)督,違法要追究(強調(diào)制權(quán))
對于一切忽視。。。違反。。。的行為,要大膽揭露,公開曝光,把。。。工作置于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的監(jiān)督之下。
十六大提出:要加強對權(quán)力的制約和監(jiān)督,建立結(jié)構(gòu)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quán)力運行機制,從決策到執(zhí)行等環(huán)節(jié)加強對權(quán)利的監(jiān)督,保證把人民賦予的權(quán)利真正用來為人民謀利益
8.總結(jié)反思,借鑒經(jīng)驗。
總結(jié)。。。。的經(jīng)驗教訓
借鑒國內(nèi)外的各種先進經(jīng)驗。
必須注意矛盾的特殊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的放矢,萬能八條不是萬能的,但沒有萬能八條示萬萬不能的。能用則用,如果不合適,也沒有必要面面俱到。
第三步評估對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1.當試題反應的問題很多的時候,只有根據(jù)題目給定的角色,抓住一條主線,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涉及各個問題,才能提出標本兼治的方案。
2.對策的可行性,方案要能解決現(xiàn)實社會重存在的問題,由誰執(zhí)行,執(zhí)行步驟(怎樣去執(zhí)行),何時實施,在什么條件下執(zhí)行,總之,要通盤考慮,盡量克服與之相悖的因素,切忌脫離世紀,坐而論道。
3.對策要符合政府部門的職能。要合法。
四、論證寫作的基本套路
三大要素:論點,論據(jù),論證。
論點:
整體把握試題,從所獲得的不同觀點中選取最深刻的,最有現(xiàn)實意義的,最有利于自己發(fā)揮的一個作為論點。論點要有政治高度,看到事物本質(zhì),有預見性,概括,立場正確,態(tài)度鮮明,有創(chuàng)見
突出論點的方法有:將文章的論點攝制為題目,第一段概述材料,第二段單獨成段,點名論點,每段分論點緊扣總論點展開,開頭結(jié)尾照應總論點,最后一段總結(jié)總論點。要注意應該采用并列句,條件句等句型,靈活的語言,反復強調(diào)重申總論點的重要性,必然性和意義。
論據(jù):真實,典型,全面,新鮮。包括具體或概括的事例,統(tǒng)計數(shù)字或圖表,親身經(jīng)歷,引經(jīng)據(jù)典,公理規(guī)律等等。
論證
可采用例證,引證,理論論證(通過分析,判斷等推理手段剖析事理,分析問題以揭示論點和論據(jù)之間的關系,分為因果演繹和多角度演繹,常用沒有。。。就。。。),假設論證,比較論證(橫向,縱向,對照),比喻論證,歸謬論證。
三種結(jié)構(gòu),三段式是總的思路
1.提出問題:引用資料,開門見山。
2.分析問題:緊密結(jié)合材料,運用辯證法,重點論和兩點論。由此及彼,由表象到本質(zhì),由微觀到宏觀,由特殊到一般。
3.解決問題:由條理,最好和前面的各個問題照應,涉及到相關部門職責的方案要體現(xiàn)各司其職,各盡所能,互相合作的精神。
五個得分突破點
提綱:標題開頭每一段的開頭和結(jié)尾結(jié)尾
標題:必須是中心論點,或者反映中心論點,P42萬能標題
開頭:交代事件的緣起,揭示主題,談主題的影響。有敘述式,引言式和設問式P44,模板。
結(jié)尾:概括總結(jié),強調(diào)深化主題(或正或反翻新),提出希望或發(fā)出號召,上升到理論高度,一般可以納入“科學發(fā)展-社會公正-和諧社會”的話語體系。萬能句式P45。
過渡:
過渡段:在三個部分之間,可使文章層次清晰,段落分明,前半部分概括上一段,后半部分引出下一段。
過渡句:可以用于某個段落句首,總結(jié)上一段,或用于句末,引出下一段,或概述材料,或表示轉(zhuǎn)折,或提出問題。
過渡詞:轉(zhuǎn)折詞,連詞。
萬能八條口訣:
1.領導重視、提高認識
2.加強宣傳、營造氛圍
3.教育培訓、提高素質(zhì)
4.健全政策法規(guī)、完善制度
5.組織協(xié)調(diào)、形成機制
6.增加投入、依靠科技
7.加強監(jiān)管、全面落實
8.總結(jié)反思、借鑒經(jīng)驗
關于公務員考試就是黨八股的內(nèi)容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