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拒絕做孩奴


    核心提示:如果我們承認流行詞匯是風向標,那么,正被許多人掛在嘴邊的“孩奴”,代表著一種令人憂慮的傾向。它說明,我國的整整一代人都開始為要不要為人父母而猶豫不決。它甚至能說明,在一個長久以來將親子之情視作基石的社會里,生兒育女頭一次在大范圍內被認為是一種負擔而不是一種幸福。

80后拒絕做孩奴

 

80后拒絕做孩奴

  80后拒絕做孩奴

80后拒絕做孩奴

 

  關于“孩奴”的討論已經開始占據(jù)報紙和網(wǎng)站的顯要位置,“生孩子要理性”的專家觀點頗帶暗示意味地傳播,“養(yǎng)個孩子要100萬元”的恐慌悄悄蔓延。據(jù)說,在很多家庭的飯桌上,要不要生孩子,已經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嚴肅話題。

 

  我們承認,單個家庭在生育問題上無論作何選擇,都應受到尊重。但當這種選擇表現(xiàn)出一種整體的方向性,并開始傳染,那就不得不嚴肅對待。我們也承認,養(yǎng)育孩子的成本正在變得高昂,但這卻不足以成為將孩子視作負擔的理由。

 

  生活成本,尤其是城市生活的成本,讓許多人感到壓力。這是我們正面臨的現(xiàn)實,它部分是我們?yōu)槲拿靼l(fā)展付出的代價,部分則是我們社會結構失衡的惡性后果。將“孩奴”一詞掛在嘴邊的這代人,許多剛獨立挑起生活重擔。他們面臨一個正被貧富分化、心態(tài)失衡等因素慢慢撕裂的社會,并在對美好生活的期望與現(xiàn)實的落差間掙扎。他們習慣性地將這一切主要歸因于外部不公,充滿牢騷和抱怨。

 

  看起來,這些壓力無可避免地感染到他們對于生兒育女的評判。這種壓力是現(xiàn)實存在的:在北京街頭,在上海街頭,或者在廣州街頭,隨便拉住一位勞碌的為人父母者,你都會發(fā)現(xiàn),孩子是他(她)奮斗的動力,也是他(她)焦慮的根源。

 

  然而當一對夫婦忙于用奶粉、尿布和學費的價格來衡量生育的價格,并將為承擔這種價格的奮斗視為“奴役”時,我們可以確定,一定是哪里出了問題。

 

  養(yǎng)育后代從來不只是一個經濟命題。它包含親情之美、倫理之常。它的利弊,不應該只通過計算器上敲出的數(shù)字來評判。

 

  親子之愛、天倫之樂,不僅是我們社會長久以來珍惜保存的傳統(tǒng)價值,也是深藏于人性深處不可回避的永恒主題。個體會因種種原因作不同選擇,但這種根植于文化和人性本身的傳統(tǒng),并不應該被冷冰冰的成本核算所否定。

 

  在“孩奴”這一詞匯流行的背后,我們感受到一種危險。我們擔心,被過分強調的集體抱怨,會演化成無法控制的強大潮流,損害我們珍視的親情傳統(tǒng),從而裹挾許多人的思考,并傷害我們傳統(tǒng)的生育觀念和家庭觀念。

 

  將生兒育女視為勞役,并與買房、買車相提并論的觀念,是一種草率而不負責任的聯(lián)想。它是對世界的消極逃避而不是積極面對。而急匆匆地將這種觀點加以傳播,并津津樂道,則是一種魯莽的冒險。

 

  作為理性的經濟人,我們也許該承認,精確地計算養(yǎng)育孩子所可能的花費,并據(jù)此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節(jié)奏,是明智的行為。但是,這種明智絕不是抱怨這種花費之巨大,并借此發(fā)泄自己對于生活成本高昂的不滿。要知道,在歷史上,即使是艱難貧窮的時刻,人類也不曾放棄對于子女的撫育和愛護。

 

  “孩奴”這個稱呼,叫我們心存不安。這種不安,源于我們對民生艱難的體味——如果面對撫育后代這樣基本的選擇,社會成員也被迫精打細算而猶豫不決,這說明這種艱難已經到了某種必須正視的程度。這種不安,也因這類流行詞匯背后所揭示的傳統(tǒng)價值的脆弱而起——憑借那些價值,我們才得以將社會共同體延續(xù)至今。

 

  26歲的蕭月梓從北京師范大學畢業(yè)后,在北京一家廣告公司工作3年多了,"剛畢業(yè)那會兒,"白領"意味著出入于高檔寫字樓、格子工作間,是份體面的、讓人羨慕的工作,而現(xiàn)在,自豪感正慢慢消失"。

 

  "如今我們對"白領"的定義是,薪水在手里熱乎不到10分鐘,去銀行還完各種貸款,就知道"這個月的工資又白領了"的人。"蕭月梓說,"我們常自嘲是"白奴",也就是"作為白領的奴隸"。"

 

  在中國,出生于上世紀80年代的一批人被稱為"80后"。步入2010年,首批"80后"將邁入"三十而立"年齡。然而,不少"80后"卻感嘆"三十難立",甚至自比為"奴隸"。

 

  "白奴"、"卡奴"、"證奴"、"禮奴"、"房奴"、"車奴"、"婚奴"、"孩奴"等說法,在中國的"80后"群體中悄然流行。

 

#p#分頁標題#e#

  蕭月梓開玩笑說,"我們的"奴隸主"就是銀行,為了滿足教育、房子、車子、婚姻甚至養(yǎng)孩子的各種費用,必須要像奴隸一樣拼命干活,然后每個月還債給它"。

 

  月薪5000多元的蕭月梓收入尚可,但對于愛好名牌、熱衷社交、興趣廣泛的她而言,卻并不夠開銷。

 

  面對"入不敷出"的財政窘況,蕭月梓自有"對策"--申請五、六種信用卡透支,"反正每月"拆東墻補西墻"地還完銀行的債,就發(fā)現(xiàn)自己的工資果然"白領"了"。上世紀90年代,"提前消費"在中國還是一個新鮮名詞。

 

  那時一則流傳頗廣的故事說:一個中國老太太攢了一輩子錢,終于在臨終之前買了一套房,卻已無時間享受;而美國老太太年輕時貸款買房,住了一輩子大房子,到臨終前終于把分期付款還清。

 

  十幾年前,這則"買房子"的故事,充分反映了彼時中西方社會消費觀念的碰撞。而如今,在中國的很多城市,貸款買車、買房甚至購買家電早就為人們所習以為常。

 

  "這是一個崇尚"快餐"、"速食"的年代,"80后"缺失了耐心,都想提前享受。"在南昌某媒體工作的黃玲說,"他們預支了今后的錢,覺得自己像負債累累的"奴隸"一樣,這也許并不奇怪。"

 

  而與父輩謹慎的、積攢性的消費習慣不同,"透支消費、寅吃卯糧"的消費行為在"80后"中更有"市場"。

 

  2005年,新華社曾在一則報道中披露,根據(jù)對中國城市青年的調查,超過60%的年輕人認同"人生及時行樂"的觀點,"白領"們成為奢侈品消費的主力軍。

 

  在湖北大學人口學教授張智敏看來,"多數(shù)中國人還是習慣"先攢錢后消費",在年輕一代中,所謂"奴"的出現(xiàn),在某種程度上,也折射出中國正步入提前消費社會。這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但與西方國家不同的是,中國人的超前消費行為還與傳統(tǒng)的炫耀性消費有關,即裝面子、怕人瞧不起。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消費文化交織在一起,導致一些不切實際的消費。比如,一心想通過證書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或拼命掙錢讓孩子達到高不可攀的教育期望值等。"張智敏說。

 

  然而,在老一輩人看來,"80后"之所以成"奴",還與自身不擅理財以及沖動型消費的行為有關。

 

  李教授出生于上世紀60年代,現(xiàn)在北京外國語大學社會性別研究中心任職。她就認為,"80后"面對的物質誘惑太多,加之獨生子女的特殊生活背景,當步入履行家庭和社會責任的階段時,難免覺得不如意和難以適應。

 

  還有輿論指出,近年來,中國的國民收入向政府和企業(yè)傾斜,勞動報酬在GDP中的比重下降,而稅收的"二次分配"調節(jié)未見實效,這也導致正處于職業(yè)上升階段的"80后"群體感覺自己疲于奔命,變成工作和生活"奴隸"的重要原因。

 

  "中國正處于轉型期,"80后"背負著沉重的壓力,如果凡事不量力而行,被"奴"的情況勢必會加重。"張智敏說,"國家應關注到這一現(xiàn)象,采取措施幫助年輕一代減壓,而"80后"也必須強大自己的內心,進行理財和職業(yè)、人生規(guī)劃,面對種種誘惑,加以理性的判斷和選擇。"

 

  我們希望那些恐懼成為“孩奴”的人,靜下心來進行一次深思熟慮,而不是急于跟從一個符號,放任自己隨波逐流。我們希望對“孩奴”的恐懼早日平息,這既需要靠整個社會系統(tǒng)盡快地良性化發(fā)展,也需要已為人父母或將為人父母者,以更良性的心態(tài),體會生育和養(yǎng)育后代的美妙。

網(wǎng)上報名
  • 姓名:
  • 專業(yè):
  • 層次: 分數(shù):
  • 電話: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644062549@qq.com刪除

提交報名同學/家長:允許擇校老師幫您擇校調劑,同意《隱私保障》條例,并允許推薦給更多服務商為您提供服務!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jyqz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