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首先要反思自己平時的言行是否在無形中給孩子帶來了不好的影響,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家長時間觀念很強,做事講究效率,無疑會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家長要善于觀察孩子通常是做什么事的時候磨蹭,并盡量與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并想辦法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批評指責。比如,孩子起床難是因為晚上睡得太晚導致睡眠時間不足?還是因為缺乏時間觀念?抑或是不愿去上學?孩子不愿張口讀書,是因為沒有興趣?還是因為害怕出錯而不敢大聲讀出來?抑或是因為覺得沒有必要?孩子遲遲不肯寫作業(yè),是因為作業(yè)太簡單還是因為作業(yè)太難而心存恐懼?這些,都需要家長細致地觀察,并與孩子進行耐心的溝通。只有找到癥結所在,才能找到相應的對策。如果是因為心理原因,就要進行及時的疏導和積極的鼓勵;如果是因為缺乏時間管理觀念,就要加強這方面的教育。

孩子做事拖拉,如果是因為缺乏時間管理觀念,家長可以通過講故事等方式,使孩子認識到管理時間的重要性,然后與孩子一起制定時間表,并督促孩子嚴格執(zhí)行。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家長的發(fā)號施令,若不能與孩子內在的需求產生共鳴,就很難產生效果。如果早起床、晨讀、快速認真完成作業(yè)等好習慣能夠帶給孩子一定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那么,他們多半會改掉拖拉的習慣。當然,這也需要家長采取必要的獎懲措施,但這必須與孩子事先達成協(xié)議,否則,無關痛癢的獎勵和懲罰將毫無用處。
教育需要慢的藝術,需要深耕細作式的關注與規(guī)范。好習慣的養(yǎng)成和壞習慣的改正,都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做到的,家長切不可心急,不妨與孩子一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