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輔導員一般不負責教學
大學輔導員一般是本科或者研究生學歷,很多時候跟大學生年齡差不多。他們一般不負責教學工作,主要從事學生部門和社團等工作。

記得當初上大學的時候,可能我“混得比較差”,有一次,和輔導員相向而行,眼看距離越來越近,我主動給他打招呼,你猜怎么著,他竟然只是禮貌性的微笑,然后有點茫然,因為他壓根兒就不認識我。當時我已經大三了。

后來想一想,一名大學輔導員要管理很多個班級,至少4個班級,每個班級40個人。除了開學和放假能見他一面,其余時間幾乎不見面,而輔導員和班委接觸和聯(lián)系得多一些。

并不是完全的放養(yǎng)
準確的的說,所謂的放養(yǎng)并不是完全的放養(yǎng)。大學階段的輔導員更多的是關注學思想動態(tài),只要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沒什么問題,那么基本上不會過多的干涉學生的相關自由,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可以或多更多的發(fā)展。
活動對接方面。單純的從規(guī)章制度上來講的話,大學輔導員需要關注學生的很多方面,比如思想、學習、生活等等。
不可能把很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生管理方面
在實際情況下,因為輔導員事情比較多,不可能把很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生管理方面,因此只能在某些重點方面進行關注,比如說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比如筆者之前帶過的一個班級,有個學生在剛開學一周就提出想退學,學生說是想回家復讀,實際上也沒回去復讀,為了不讓他耽誤時間,筆者前前后后找他談話很多次。
遇到這樣的學生實際上是比較少的,但是在這種時候,輔導員的作用就體現(xiàn)出來了。輔導員往往經歷的事情比較多,這個時候可以給學生更多的人生建議。
小編總結
其實在我自己還沒有擔任輔導員工作的時候,就想過這個問題,未來應該用什么樣的理念來去面對這些同學們。我希望給他們一個自由發(fā)展的學習環(huán)境,雖然有可能多數(shù)情況下不能夠由我來決定。是我希望向他們傳達一種理念,大學期間應該敢于試錯,在因為在大學期間犯錯的成本非常的低,但是不是刻意犯錯,而是在有保護的情況下勇于嘗試體驗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如果你把這理解為一種放養(yǎng),那么我認為我自己選擇了一種放養(yǎng)的模式。
但是我認識的大多數(shù)輔導員并沒有采用這種放養(yǎng)的模式,還是非常的認真負責;而且我認為只有“放養(yǎng)”沒有“被放養(yǎng)”。其實在輔導員的隊伍當中,我們的中堅力量還是很多高年資的輔導員。他們是我們輔導員辦公室的核心力量,當我們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都會去請教他們,所以其實我們更像是一個工作當中的執(zhí)行者,而他們把他們的教學經驗和理念傳達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