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學的發(fā)展和擴招,以后會不會人人985、2


以后不會所有人都雙一流的

簡單說,雙一流建分校,是國家教育戰(zhàn)略。就算所有雙一流都建分校,不過也就80多所,所以不會所有人都進名校。

隨著大學的發(fā)展和擴招,以后會不會人人985、2

一所名校的底蘊,不是錢能砸出來的,其承接國家重大課題能力,開展重大研發(fā)工作,是需要很長的周期的。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都有可能。

隨著大學的發(fā)展和擴招,以后會不會人人985、2

也不是派過去幾個院士就能解決問題的。首先,院士沒那么多,其次,院士也需要團隊。光有院士,沒有團隊,院士也干不過來啊。

隨著大學的發(fā)展和擴招,以后會不會人人985、2

沒有二流三流,哪來的一流

沒有二流三流,哪來的一流,對高校如此,對人才也是如此。任何一個國家人才結構,都是金字塔型的,或者是紡錘型的,頂尖的總是少數(shù)。

作為高校工作者,真經其實對985、211、雙一流等建設工程并不感冒,這些工程的行政化導向太重了,嚴重扭曲了高校自身的正常發(fā)展。比起這些把高校分為三六九等的工程,真經反倒覺得,大學排名可能更有利于高校的發(fā)展(當然,現(xiàn)在的排名也普遍比較片面)。

展開剩余61%

高校與高校之間,原本是沒有明確界限的,比如燕山大學,比起河北工業(yè)大學,即便有差距,差距也不會太大。但前者是雙非,后者是211、雙一流,在發(fā)展上就是兩種命運。

我國名校資源還是太少了

雖然當前的教育資源越來越豐富,但是即使教育資源再豐富,核心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總歸是有限的,即使在當前教育資源非常豐富的歐美國家,也只有一小部分學生有機會進入名校,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有一部分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比較突出的人才能夠走進名校。

隨著名校的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模逐漸擴大,進入名校的難度會相對有所降低,但是整體的競爭依然會非常激烈。從大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來看,人才培養(yǎng)也是需要有層次的,因為社會發(fā)展既需要頂尖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也需要大量的應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所以教育也會分成不同的層次。

小編總結

首先我個人覺得不會,原因是每個人能力水平,學習水平不一樣,985,211雙一流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考的上,其二,從教育資源角度看,985.211雙一流教學資源有限,不可能滿足所有人都能學到,注定只有一部分可以學到,第三,從升學角度看,全國近千萬考生,有限的教育資源導致競爭也很激烈,結果只能是優(yōu)勝劣汰,勢必有一部分人會學不到,綜合以上幾點,人人985,個個雙一流的想法有點不切實際。

最后:

大學生想加入有外國人、大學生的社群(英語角),關注公眾號“豎起耳朵聽”關注后即可加入,英語角里會美音、倫敦腔、印度腔的小伙伴都有

網(wǎng)上報名
  • 姓名:
  • 專業(yè):
  • 層次: ??分數(shù):
  • 電話: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644062549@qq.com刪除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jyqz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