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霸”上北大 自主招生意義有限


  北京大學招生辦日前公布了“北京大學2014年‘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自主選拔錄取候選人信息公示”。廣州有三所中學推薦的7名學生在列。記者瀏覽7名學生的簡歷發(fā)現(xiàn),他們均是全面發(fā)展、學業(yè)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并未見到“偏才”、“怪才”。

“考霸”上北大 自主招生意義有限

  廣州的“學霸”、“考霸”被北大提前“掐尖”,收歸囊中,讓人亦喜亦憂。于學習尖子而言,進北大實至名歸,是成功的標志;于北大而言,只招到品學兼優(yōu)的“全才”,有失自主招生本意,可以說是“失敗”的。2012年,教育部明確了高校自主招生的方向——“招收的主要對象是具有學科特長和創(chuàng)新潛質(zhì)的優(yōu)秀學生”,也就是坊間所理解的“偏才”、“怪才”。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幾乎沒有高校能夠做到這一點。

“考霸”上北大 自主招生意義有限

  自主招生政策走偏,原因也不復雜。站在中學校長角度,校長實名推薦,為了確保被推薦的學生能夠入圍、奪標,不浪費名額,肯定會采取最保守的方法。比起“怪才”與“偏才”, “學霸”與“考霸”的保險系數(shù)肯定更高一些。而無論是獲得推薦權的中學校長,還是大學招生部門,頭上都懸著一把刻著“公平”兩字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除非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自證清白,否則誰也不愿意承擔招收“偏才”、“怪才”的社會風險。而且,這種風險隨著人大自主招生丑聞的不斷發(fā)酵而愈加擴大。

“考霸”上北大 自主招生意義有限

  現(xiàn)行的教育制度能否出“偏才”、“怪才”,則是一個觸及教育體制的、更深層次的追問。填鴨式教學、求同式思維、唯分數(shù)論、高考指揮棒……傳統(tǒng)教育模式就像工廠流水線,在統(tǒng)一型號的“模具”面前,“偏才”、“怪才”就是“不合格產(chǎn)品”,很難通過下一關。高校自主招生要怎么走,既保證社會公平不流失,經(jīng)得起公眾的追問,又保證將自主招生的意義落到實處,確實是一個現(xiàn)實難題,需要各方認真思考,進行改革探索,逐步完善制度,而不是像現(xiàn)在一樣,明知走偏也將錯就錯,一條路走到黑。

網(wǎng)上報名
  • 姓名:
  • 專業(yè):
  • 層次: 分數(shù):
  • 電話: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644062549@qq.com刪除

提交報名同學/家長:允許擇校老師幫您擇校調(diào)劑,同意《隱私保障》條例,并允許推薦給更多服務商為您提供服務!

轉(zhuǎn)載注明出處:http://www.jyqz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