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在印度兼職有哪些兼職?


中國留學生在印度兼職有哪些兼職?中國留學生到印度留學后,學習之余可以做些翻譯來補貼生活費。不過首先要完成學業(yè),然后把自己的英語水平提高上去才有可能做兼職翻譯。
主要兼職有:1,口譯2,文件翻譯3,拍戲當配角
兼職對咱們中國留學生算是比較有利的。因為中印的合作越來越多,很多中國商人或者工程師過來,需要翻譯,中國留學生就可以充當翻譯,賺些生活費。價格還可以,是國內兼職的好多倍了。最高的一次是150美金一天,而且過的特開心,一個銷售經(jīng)理和一個工程師都特好,我們周日還去海邊玩(玩還發(fā)工資哦,超喜歡他們)。第一次口譯兼職是學長介紹的,所以資深的學長是很重要的。然后有會長介紹文件翻譯,學長介紹拍戲當配角等。23個多月了,口譯19次,每次口譯都是旅游的好機會呢,文件翻譯20多個吧(沒有詳細記錄),學費是賺回來了,還賺了點生活費。有時候為了期末考試,失去了很多次兼職機會的,由于我把考試看的比較重要的。希望你們也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兼職做做。
中國留學生在印度兼職有哪些兼職?

所以,如果同學英文比較好的話,有很多賺錢的機會,甚至可以把生活費都賺回來。
中國留學生在印度兼職有哪些兼職?

同樣是留美就業(yè),中國人該如何趕超印度人?

近段時間,一篇名為《為什么與印度人可以占領硅谷,1萬清華畢業(yè)生卻只能給他們打工》的文章在網(wǎng)絡上引起了不小的熱議。在美國硅谷,印度人越來越占主導,確實是個很值得思考的現(xiàn)象。印裔僅占硅谷總人口的6%,而印度人領導的公司占到了33.2%, 印度裔創(chuàng)辦的公司卻占了硅谷所有公司的15%,而華裔占硅谷總人口高達28%,清華大學在硅谷一萬多的校友,國內名校的精英也多聚集于此,但管理層的華裔人數(shù)與印裔人數(shù)相比不在一個數(shù)量級上。

中國留學生在印度兼職有哪些兼職?

其實說起在美國留學、就業(yè),熱議的話題永遠繞不開中國人和印度人的競爭。百度搜索印度人+硅谷,有429,000條結果,排在第一頁的結果都是跟印度人“霸占”硅谷相關。

有人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家硅谷公司招來三個實習生,分別是中國人、印度人和美國人。美國實習生只求把事情做完就好,一到下班立馬走人。他對一些問題盡管一知半解但也能侃侃而談,一分鐘可以講完的問題,能講五分鐘。中國實習生很努力,活干得最多最好,但不愛多說話。

印度實習生工作做得沒有中國實習生精細,但也不差。雖然講話帶有口音,但最愛發(fā)問,擅長表達自己。在實習期間,學到東西最多的是中國學生,但是,最后人們最能記住的是那位印度學生。

這個故事當然是中國人喜歡講的,因為中國人看重“硬本事”、看輕“軟本事”;按照這種我們熟悉的價值觀,這個故事實際是想抬高中國人、貶低印度人,也包括貶低美國人,很符合中國人的口味。

但問題也恰恰出在這里,因為我們這種看重“硬本事”的文化取向造就了中國人喜歡埋頭干活活、不能像印度人那樣在硅谷和美國大學等領域成為領袖人物;也正因為美國和印度既看重“硬本事”也看重“軟本事”,所以,反饋到文化和教育領域,就變成了不只是要強調數(shù)理化,也要強調人文社會科學,在判斷人才時不只是看他的硬技能,也看他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看他是否是一個風趣的人。

實際上,這里關鍵還是在于對“教育”的理解和認識問題。教育有兩項主要功能:一是為了職業(yè),一是為了做人,尤其是為了做一個有意思、有趣味、有意義的人。職業(yè)培養(yǎng)是為了飯碗,而“做人”的教育是為了讓人不只是職業(yè)工具,而更重要的是做人。

許多人一聽到自己子女想學歷史、文學、藝術,或者心理學、政治學、社會學,就很生氣,認為這些“軟本事”沒任何用,不便于找工作,等等。但是,他們不知道,這些“軟本事”恰恰是使一個人更加有意思、有趣味的基礎。

世界需要有“硬本事”的人,但世界是由那些執(zhí)行力高、管理能力強、思維活躍的人領導的。即使我們走出企業(yè)領導、政府領導階層,在社會生活中,那些除了職業(yè)以外還了解我們歷史、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是怎么來的人也是更加有趣的人,同時更可能是社會中的成功人士。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的豐富膨脹,各類專業(yè)技術通過谷歌隨時隨地可以查到,獲得“硬本事”的方式可以是技校、大學,也可以是通過上網(wǎng)就行。所以,“硬本事”的相對價值在降低。但,全球一體化的社會對于軟知識、軟本事的需求比以前大增。

?

哈佛大學招生部門人員對申請人的材料所撰寫的評語里,對中國申請者評語反復會用"安靜、害羞、具有數(shù)學能力、學習刻苦"等字眼,大多數(shù)申請者非常有天賦,但英語實際應用卻很糟糕。你可能不信,很多是在美國生活多年的中國學霸,考試里會用到的高冷生辟的單詞,看起來很牛逼,但是到了國外生活卻傻了眼,那些牛逼的高冷單詞完全用不上,不能幫助他們點漢堡,理發(fā)。 沒有語言的溝通能力。之前刷爆知乎的托??剂?10,到美國還是無法生活自理,說的就是高分低能。

高分低能我們提了很多年,怎么才能高能呢?其實就是提高個人的軟實力。之所以強調在大學期間培養(yǎng)軟實力,因為等你走上社會發(fā)現(xiàn),硬指標永遠是有限的,真正走進社會你才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的解決甚至都沒有標準答案。傳媒行業(yè)有句行話:叫好的創(chuàng)意只值兩塊錢,因為執(zhí)行力更重要,比如怎么讓我的節(jié)目傳播的更廣啊,有12345種推廣方法,這些都是硬邦邦的方法,具體誰能做成,就取決于不同人的軟實力,比如他的思維方式、資源人脈、為人處世的風格等等。

所以啊,中國的孩子們還有家長們,別再只知道拼成績了,拼點軟實力吧!

在美國留學期間學生可以從事哪些兼職工作?1,校內打工,這樣的機會是相對容易獲得的。所有的留學生都具備校內打工的資格。國際生可以在校內每周工作20個小時,假期可以工作40個小時,每小時工資一般不得低于5美金。校內打工的主要場所為餐廳,圖書館,便利店,計算機房,學生服務中心等。2,校外打工,這個需要申請?zhí)貏e工作許可證。具體規(guī)定為:持有合法學生身份,入學9個月以上,成績達到一般標準者,經(jīng)過學校國際學生顧問批準,即可到移民局或者勞工部認可的公司去打工,打工有效期限為一年,但可申請延長。3,實習名義,外國留學生還可以以實習的名義,在美國申請工作。條件為,必須讀滿一個學年,然后在畢業(yè)前90天到畢業(yè)后的30天內,填好相關表格并帶著學校國際學生顧問的推薦書,到移民局去申請工作許可。申請時,應向移民局表示實習的目的是為了取得工作經(jīng)驗,以便畢業(yè)后回國就業(yè)。

請問去印度留學有前途嗎,有什么優(yōu)勢?優(yōu)勢是成本低,印度的IT高度發(fā)達,僅次于美國,留學成本卻只有美國的幾十分之一,有的排名世界前一百名的大學一年的學費僅僅幾百美金,非常低廉,我有打電話咨詢過,山東這邊有家賽昂教育集團印度留學網(wǎng)是專做印度留學項目的,我打電話咨詢過,你也可以問問,電話是0531-58819078

在美國,為什么印度留學生比中國留學生更受名企歡迎““印度留學生超過60%都能拿到美國H1B工作簽證,中國留學生只有6%能拿到,而中國留學生的人數(shù)是印度的2~3倍。在美國硅谷,印度裔占總人數(shù)的6%,但是創(chuàng)辦的公司占到了硅谷所有公司的15.5%中國留學生和印度學生在職場上的差距,或許從課堂上就能看出來。
印度裔在全球科技業(yè)中的成功已經(jīng)毋庸置疑,遠的不說,單論谷歌新掌門皮查伊和去年上臺的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僅僅這兩家公司,印度裔高管就已經(jīng)掌管了8000億美元的市值,印度正在成為一個“盛產(chǎn)”CEO的神奇國家。
如果我們再往下分析這批“CEO”們,便會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不同于一些族裔高管都是移民二代,這一波登上硅谷權力頂端的印度裔高管,都是土生土長的印度人,他們在印度頂尖的高校完成本科教育,再蜂擁至美國,進入美國名牌大學如斯坦福、麻省理工學院深造,然后加入美國的高科技企業(yè),再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這些來自印度高等院校的學霸精英,在世界上形成一個龐大的“CEO兵團”。
谷歌印度裔CEO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中印兩個同為亞洲的人口大國,有諸多相似之處,同為美國最大的兩個留學生來源地,我們很自然地會把對方當成鏡子來做個對照:為什么印度裔比華裔在美國更成功呢?兩國的留學生在美國的校園中各自有怎樣的表現(xiàn)?是否這些差異影響了各自日后的成就?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些什么?我們的孩子如何揚長避短迎頭趕上呢?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張伯庚(Julian Chang)教授。張教授出生于波士頓,獲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在1993-1996年期間擔任Cabot House的本地院長,同時就職于哈佛大學對外關系發(fā)展辦公室。
現(xiàn)任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艾什民主治理與創(chuàng)新中心Rajawali基金會亞洲研究所常務主任。在執(zhí)教哈佛大學期間,張伯庚教授對中印留學生也進行了一些觀察,對于印度裔在職場上獲得的成功,張教授認為,或許可以從他們在海外留學的表現(xiàn)中找出部分原因。
中國留學生數(shù)量增加 熱衷抱團影響語言和文化的融入交流在印度人職業(yè)成功的基石中,語言必定是其中之一,“比方說語言方面印度是英文為主所以很多人就說語言沒有什么障礙?!?張伯庚表示,中國留學生在語言上比較吃虧:“比如說你語言要不是母語,你要是過去(留學),一個禮拜要讀一兩本書,寫兩三個稿子,就很吃力?!敝袊魧W生在美國面對海量課業(yè)時往往被語言束縛,而且近幾年這種束縛又有了新的變化:“以前出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對語言倒不是有特別大的障礙。
比方說你這個班里要是有一兩個中國人,那沒辦法只能跟其他的國外的學生來往。但現(xiàn)在中國學生數(shù)量更多了,我在哈佛有很多學生,比如說是南方來的學生希望跟南方人一起。我認識一個中國在英國留過學的學生,在商學院念書,他是東北人,他說他那個學校里有兩個四川來的學生,他們坐在一塊的時候就說四川話,他這個東北來的學生也聽不懂。所以這個是從語言的角度來看,是一個問題。然后就回到印度留學生,他們沒有語言的障礙,所以他們跟其他的美國學生交往很方便?!?br>張伯庚教授
張教授表示,中國留學生熱衷抱團,對于融入當?shù)嘏笥讶θ狈εd趣,這種習慣養(yǎng)成后在他們走入外企職場后就會顯露出弊端:“無論是價值觀還是習慣,比如說他們在美國的企業(yè)里很多是outside office,你要是不去看球,不跟大家一起去吃飯、看球、玩兒,那就很難加入領導圈。
”中國學生沉默謹慎 印度學生能言善辯雖然印度人口音帶有濃重咖喱味,但他們從不憚于發(fā)聲;而中國學生說英文沒問題,但是要走到高層,用英文辯論,闡述觀點的時候就會顯出弱勢。
“在美國,很多美國的企業(yè)、跨國企業(yè)都有很多印度人在當CEO或者是CTO、CFO。甚至哈佛大學商學院很多教授都是印度血統(tǒng)的,所以也可以說他們在語言方面沒有障礙。另外他們強調表達和辯論能力。他們從小就培訓,就可以在現(xiàn)場說得很好,想得很快,然后說服力很強。
張伯庚強調這是教育培訓帶出的習慣:“在印度,他們受到英國傳統(tǒng)的或者是英國習慣影響更多。所以你要在口頭上的辯論,而據(jù)我所知,國內的教育系統(tǒng)并不是太支持這種。我不是說中國的學生沒有不同的想法或者是習慣,是指他們的習慣、培訓教育,一直不強調這方面的東西??墒怯兔绹膫鹘y(tǒng)就是辯論、說服對方。特別是美國法學院,你看企業(yè)家很多都是從法學院出來的,然后當律師當了一會兒,然后就轉向其他行業(yè),很多也是sales方面的,當然工程師要是創(chuàng)業(yè)自己可以當CEO。sales你可以慢慢的往上升。當然我知道現(xiàn)在國內很多的商學院也開始強調soft skills,PPT,溝通的方式,這個可能慢慢會好起來?!?br>尼廷·諾里亞,哈佛商學院院長印度學生和中國學生相比較之下顯得更為愛辯論敢于發(fā)表意見。 印度人在一起,經(jīng)常為了討論而討論,不惜時間和精力。在學校里,老師會組織學生進行辯論。而當他們把這些習慣帶入跨國企業(yè)的工作中時無疑又增加了一個優(yōu)勢砝碼, 中國人的沉默謹慎,唯恐“禍從口出”的習慣,也意味著容易導致錯失良機。
從校園行為習慣中可以觀察出幫助印度學生走向職業(yè)成功的些許因素,張教授同時也指出,印度裔之所以取得成功,和他們國內的高等教育也有很大的關系,印度理工學院(IIT)作為印度精英的搖籃、全球錄取率最低的名校, 為跨國大企業(yè)輸送了頂尖優(yōu)秀的人才,此外,印裔精英階層很注意幫助本族裔。在招聘、工作安排和培訓上都會刻意提攜本族裔的人,多方面的因素都是印度裔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為什么硅谷大佬大部分都是印度人為什么硅谷大佬大部分都是印度人,卻鮮有中國人身影?現(xiàn)在,印度人已經(jīng)打開了從中層通向頂層的晉升通道,谷歌和微軟兩大帝國的印度裔CEO,已經(jīng)再清楚不過地向整個科技世界顯示:印度裔。
自從谷歌起,硅谷大公司的一項默認傳統(tǒng)就是免費開放公司自助食堂。隨著硅谷移民越趨多元化,這些大公司的食堂也開始向雇員提供全世界各國菜式。但近幾年,硅谷食堂里的咖喱味一陣重過一陣。硅谷員工經(jīng)常開玩笑稱,甚至可以根據(jù)每家公司食堂里的咖喱味,來判斷這家公司的印度人比例。
照此推理,現(xiàn)在硅谷咖喱味最重的食堂大概就是谷歌了。隨著咖喱味一路飄香的,還有印度人在硅谷權力之路上越走越遠?,F(xiàn)在,印度人已經(jīng)打開了從中層通向頂層的晉升通道,谷歌和微軟兩大帝國的印度裔CEO,已經(jīng)再清楚不過地向整個科技世界顯示:印度裔工程師在硅谷沒有上限。谷歌新任印度裔CEO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
數(shù)不清的硅谷印度裔高官
硅谷的印度高管已經(jīng)有點數(shù)不過來了。其中就有紅透半邊天的谷歌新任CEO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以及微軟歷史上第三任CEO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僅僅這兩家公司,印度裔高管就已經(jīng)掌管了8000億美元的市值。不同于一些族裔高管都是移民二代,這一波登上硅谷權力頂端的印度裔高管,都是土生土長的印度人,大多數(shù)都是在印度完成了大學本科教育后來美的。
比如,皮查伊出生于印度第四大城市欽奈的一個普通家庭,住在一個兩房公寓里,他的父母連個電視機都買不起。納德拉則在1967年出生于印度的海得拉巴,在印度的班加羅爾大學獲得了電子和通信的工程學士學位,隨后前往美國留學,在威斯康辛大學攻讀計算器碩士。
當皮查伊在1993年,也就是互聯(lián)網(wǎng)革命的前夜來到硅谷時,他父母幾乎花光了所有的積蓄才幫他墊付了去美國的路費。皮查伊回憶說,當他第一次到史丹福,發(fā)現(xiàn)這里連一個雙肩包都要賣60美元時徹底震驚了。但皮查伊也發(fā)現(xiàn)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他有生以來第一次接觸到了幾乎是沒有窮盡的互聯(lián)網(wǎng)世界。
今年 43歲的皮查伊,在谷歌公司內部升遷極快。正是他發(fā)明了google chrome,在擔任新CEO前,掌管安卓業(yè)務已經(jīng)有兩年了。皮查伊從當年那間印度破公寓里動身,用了20年,到現(xiàn)在執(zhí)掌硅谷最重要的谷歌帝國命脈,這樣的跳躍哪怕是發(fā)生在“美國夢”的語境下,都令人動容。
硅谷流傳的一個說法是,皮查伊曾經(jīng)一度想跳槽去推特(Twitter),但谷歌為了留住他開出了一張5000萬美元的獎金,并最終給他讓出了那個獨一無二的位置。除了皮查伊和納德拉外,硅谷的傳奇式印度高管比比皆是。
最早可溯源到1980年就來到美國的沙比爾·巴蒂亞(Sabeer Bhatia)。巴蒂亞是hotmail的發(fā)明者,1968年出生于印度昌迪加爾,后來在加州理工念書。
還有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發(fā)展最快的軟件公司之一Adobe的首席執(zhí)行官山塔努·納拉延(Shantanu Narayen),在印度奧斯馬尼亞大學念完本科,來美國博林格林州立大學讀了計算器碩士。
演示文檔共享平臺“Slide Share”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兼CEO 拉什米·薩哈(Rashmi Sinha),出生于印度阿拉哈巴德,后在伯克利大學深造。太陽微系統(tǒng)公司,就是那個發(fā)明了Java語言的公司,其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維諾德·科斯拉(Vinod Khosla)也是在印度出生,于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受教育。
思科首席技術官帕德馬錫·沃里奧(Padmasree Warrior),此前還擔任過摩托羅拉的首席技術官,同樣來自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后在康奈爾大學學習。
谷歌除了皮查伊,還有一位印度裔高管:企業(yè)業(yè)務總裁艾米特·辛格(Amit Singh),是他在2001年重塑了谷歌搜索引擎的核心算法。辛格在印度北方邦出生長大,也是在印度理工學院的羅克分校讀書,后前往美國明尼蘇達德盧斯大學念計算器科學研究生。
鮮有中國工程師高管
印度高管的成長路徑,其實與中國工程師一模一樣的?;钴S在硅谷的大量中國工程師,同樣也是在中國清華、北大等頂級學府念完本科,然后申請來美國攻讀工程類的博士,最后前往硅谷求職。
同屬亞裔的印度和中國工程師,在美國其它族裔眼中的印象都高度一致:成績優(yōu)秀、技術拔尖,但不擅長體育,總體比較內向,喜歡和自己人扎堆。
但中國工程師能在硅谷真正出頭的少之又少,像百度最近高薪挖角的吳恩達可能是一例。1976年出身的吳恩達是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領域國際上最權威的學者之一,名震硅谷。即使是吳恩達,也是出生在倫敦、于香港和新加坡接受教育的華裔,并非像很多印度高管那樣成年后才移民來美。除吳恩達之外,就很難數(shù)得出幾個中國工程師高管的名字。
硅谷一個傳統(tǒng)族裔權力結構是:大量擔任技術研發(fā)任務的中國工程師,往上是一群印度中層,再往上則是美國本地白人高管。
現(xiàn)在,印度人已經(jīng)用實際行動打破了“天花板瓶頸”。但中國工程師依然停留在“勤奮、靠譜、技術能力強”的研發(fā)人員層面,鮮有向管理層的突破。
中國工程師私下對印度同事最大的抱怨,就是認為印度人“互相偏袒”。最被詬病的幾大罪狀,就是在公司入職時,印度面試官赤裸裸地偏袒印度候選人,甚至不惜放水;在工作中,印度同事又拉幫結派,喜歡口頭上表功和討好上司,個個都愛鉆研晉升之道。
古老的印度學徒傳統(tǒng)
這些“聲討”當然有中國工程師受壓抑的情緒化,但在管理學中,這種“印度式管理”倒也確有出處。瑞士圣加侖大學在2004年搞了一項對印度式管理風格的研究,結論稱印度高管傾向于參與式管理,喜歡和下屬建立非常深遠的關系?!斑@種管理藝術可能來自于印度的學徒傳統(tǒng),在上下級之間會建立情感紐帶”,這篇研究稱。
新罕不什爾南方大學一項研究也比較了跨國企業(yè)中,印度經(jīng)理和美國經(jīng)理的差別,稱“印度高管的風格是,上級會非常真誠地替下屬考慮,兩者之間往往會建立極強的忠誠感,甚至超越了薪水回報”。
這種發(fā)源于印度手工藝行業(yè)的古老傳統(tǒng),在推動印度裔工程師融入硅谷時顯得馬力十足。早在沙比爾·巴蒂亞時代,印度工程師和企業(yè)家就開始在硅谷拓寬勢力范圍,靠一代代的積累建立印度企業(yè)家在美國的超強人際網(wǎng)絡。
三十多年前,第一代成功的硅谷印度創(chuàng)業(yè)家,就已經(jīng)意識到外來移民在美國發(fā)展的難處和障礙,開始毫無保留地幫助前來追隨的印度老鄉(xiāng)。經(jīng)過幾代印度企業(yè)家們的努力,他們實際上已經(jīng)在硅谷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良性發(fā)展的印度圈生態(tài),包括引薦人脈、設立天使投資,專門幫助初來乍到的印度創(chuàng)業(yè)者?!斑@是靠第一代印度移民非常有意識的努力才爭取得來的地位”,《印度經(jīng)濟時報》上的一篇文章中說道。
前幾代印度移民另一個突破性成就是,打破了美國人對印度人的刻板印象,認為印度人只能成為優(yōu)秀的工程師,而不是杰出的管理者。上述文章指出,“當?shù)谝淮韫鹊挠《纫泼癯晒Υ蛩槁殬I(yè)上的玻璃天花板后,他們還決定要從此互相扶持著前進。他們意識到后來者將面臨同樣的困境,要想突圍,只有抱團。由前人來為后來者打破更多障礙,提供更多經(jīng)驗,開啟機遇之門”。
所以,中國工程師最看不慣的“給自己人放水、互相抱團”,雖然可能有意氣之嫌,但確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印度高管的做事風格。就是通過這種赤裸裸的互相提攜的傳統(tǒng),上一代印度人為今天的皮查伊和納德拉開辟了道路,向美國人證明了印度人可以擔當大任。
對于中國工程師,除了缺乏這種強力抱團的傳統(tǒng)外,最望塵莫及的還有印度人英語的母語優(yōu)勢。在吐槽完印度同事“愛拍馬屁”后,許多中國工程師也都會哀怨地再自嘆一句:“中國工程師就算想拍句馬屁也都說不太溜?!?br>錄取率不到2%的印度理工學院
僅僅靠提攜,可能能進入大公司混碗飯吃,但要成為“技術至上”的科技公司高管,還是要靠超強實力。皮查伊能當上谷歌CEO,首先還是因為他發(fā)明了chrome。
事實上,許多杰出的印度工程師確實是僅憑個人實力,就能讓整個互聯(lián)網(wǎng)世界心服口服。根據(jù)2014年的數(shù)據(jù),目前硅谷大概有15%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都是由印度裔創(chuàng)辦。
在美國,印度人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由移民創(chuàng)辦的科技創(chuàng)業(yè)公司中的最大族裔,超過了英國、中國和日本三個族裔加起來的人數(shù)。
從 1999~2012年,雖然印度雇員只占硅谷整體雇員人數(shù)的6%,但印度人在硅谷創(chuàng)建的公司占全硅谷的比例從7%飆升到了15.5%。創(chuàng)業(yè)公司是最能代表創(chuàng)新精神和技術實力的一個指標之一,這些優(yōu)秀的印度裔工程師,其中大概有一半都來自于同一所印度的大學:印度理工學院。
這是皮查伊和許多其它印度高管的母校,被譽為全世界最難進的大學,錄取率不到2%,比哈佛大學錄取率還低的多。或許把美國的哈佛、麻省理工、普利斯頓大學加在一起,大概就是印度理工學院在印度的地位。
據(jù)調查顯示,在美國高科技企業(yè)的集中地硅谷,約2000個新生企業(yè)中,約有四成是由印度人開辦的,而其中一半是印度理工學院培育出來的人才。
從上個世紀70年代科技產(chǎn)業(yè)騰飛的黃金時期起,每年印度理工學院70%的畢業(yè)生會選擇出國,且大部分都落腳美國。過去50年,印度理工學院總共誕生了17萬畢業(yè)生,留在美國的就超過3.5萬人。

免費獲取《留學申請攻略》 一鍵領取
網(wǎng)上報名
  • 姓名:
  • 專業(yè):
  • 層次: ??分數(shù):
  • 電話: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644062549@qq.com刪除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jyqz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