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留學生是誰?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留學生是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留學生是容閎。

容閎(1828年11月17日-1912年4月21日)字達萌,號純甫,漢族,廣東香山縣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鎮(zhèn))人,中國近代史上首位留學美國的學生。中國近代早期改良主義者。中國留學生事業(yè)的先驅,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1850 年至1854 年,容閎就讀于美國耶魯大學。他是第一位到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作為耶魯大學唯一的中國學生,他面臨很多挑戰(zhàn)。容閎因生性含蓄內斂,平時并不引人注目。然而,大學二年級時,他一連兩次在英文寫作評比中獲得第一名,從而嶄露頭角。盡管他的寫作能力受到好評,可他時常為自己數學能力差感到郁悶煩惱。
大學三年級時,他在寫給美國傳教士衛(wèi)三畏(Samuel W.Williams)的信中談到自己對未來事業(yè)的想法。他寫道:“對于一個想回饋祖國的人來說,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每一件都很有價值,要想從中作出正確的選擇的確很難。因此,我不會只憑借個人的愛好和判斷來選擇,而是希望依靠上帝的幫助作出滿意的決定?!?br>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留學生是誰?

在求學的過程中,容閎從未忘記處于水深火熱中的祖國。他在和同班同學凱羅· 卡特勒(Carroll Cutler)散步時談到在他心中漸漸成形的選派幼童留學的計劃。若干年后,凱羅·卡特勒成為位于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的華盛頓天主教大學的校長。
在耶魯讀書時期,中國國內的腐敗情形,常常觸動我的心靈,一想起來就怏怏不樂……我既然遠涉重洋,身受文明教育,就要把學到的東西付諸實用……我一人受到了文明的教育,也要使后來的人享受到同樣的好處。以西方學術,灌輸于中國,使中國一天天走向文明富強。這將成為我畢生追求的目標。
容閎于1852 年加入美國國籍。畢業(yè)后,他并不迫切地想回國。對他來說,七年的美國生活,已經改變了他生活中許許多多的東西。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圣經里的一句話總是浮現在他腦海之中,仿佛上帝在提醒他:“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里的人,更是如此”。對容閎來說,“親屬”和“自己家里的人”就是中國。于是不久,他就搭船返回香港,經過海上151天的漂泊,終于回到了故土。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留學生是誰?

19 世紀60 年代,清政府逐漸認識到“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重要性,開始探討用何種方式引進西方技術,以使中國走上自強之路。他們面臨的選擇有:建立現代學校,邀請外國專家教授西方語言和技術;派代表團出訪歐美,收集資料,并將西方的兵器帶回中國進一步研究、仿制;將學生送到海外,待這些學生學成歸國后向國人傳授西方富強的秘訣。
保守官僚們反對將中國幼童送出去的計劃:其一,這需要耗費時間和金錢;其二,承認自己需要向西方學習,這對大清王朝來說是奇恥大辱。大多數學者們也反對,因為整個計劃只是強調技術,而不強調用孔孟之道培養(yǎng)出來的“臣民之氣節(jié)”,他們認為后者才是國家安泰,人民富強的保證。但是,當時最有影響力的總督曾國藩和他的擁護者李鴻章卻大力支持將幼童送往海外學習,以此作為自強運動的一部分。
李鴻章認為留學海外是取得西方秘訣的最快和最有效的方法。1870 年,“天津教案”的發(fā)生讓容閎得到了一個機會。這一事件引起中法危機。曾國藩命令容閎擔任同法國人談判的翻譯。在處理這一事件的過程中,容閎向在一起的四位朝廷官員講述了他關于教育的計劃。于是,他們將容閎起草的教育方案呈遞給朝廷。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留學生是誰?

曾國藩和李鴻章采納了容閎關于派留學生的建議,并成功地加以推動和實施。在此之前,朝廷中保守的官僚們將容閎的建議阻擋了七年。中國官方選派學生到美國基于以下三點:首先,他們認為美國的教育比歐洲的更實用;其次,容閎更了解美國的教育體系,有助于該項目的順利實施;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和美國在1868 年簽定了互惠協(xié)議,允許中國學生到美國任何公立學校讀書學習,包括軍事院校。
1871 年,清政府最終批準了中國幼童留美教育計劃,設立中國教育使團(Chinese Educational Mission,原稱“幼童出洋肄業(yè)局”)。該計劃的大致內容是:從1872 年至1875 年的四年中,每年向美國派30 名男童,接受高中和大學教育,并于1887 年返回,終生服務國家。當容閎聽到這一計劃被批準實施后,倍感激動,整整兩天不吃不睡,“他興奮地走來走去,心中默默地贊美上帝。從他返回中國算起,已逾十六載,上帝終于應允了他的禱告”。

在我國留學生最早是什么時候有的?

中國最早的留學生始于十九世紀中期,也就是清政府時代,第一個留學美國的中國人是容閎。1854年容閎從美國的耶魯大學畢業(yè),他回國之后,將西方的文化帶回來,想讓自己的國家慢慢走向富強的文明之國,后來他努力讓清政府派出了一百二十名學生到美國學習,但因為清政府內部思想陳舊保守,最后把他們都叫回來了。

后來再去美國留學是八國聯軍以后了,當時美國將一筆巨額退款歸還給中國,用來幫助他們到美國學習,那時候,真的是掀起了一股留學風,在這期間,估計有一千多名學生因此獲益,從而得到了去美國學習的機會。

發(fā)展至今,據不完全統(tǒng)計,大概有六十多萬人出國留學深造,其中自費的人達到五十多萬,占了總留學人數的百分之九十,可見,大家對留學的態(tài)度是多么的熱情和高漲,自改革開放,各類留學人數突飛猛漲,這也給中國的經濟帶來了質的飛躍,咱們的留學生跑遍了全國各地,為中國的發(fā)展不斷的添加磚瓦。

其實一個道理大家都懂,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也只有知識才能帶領中國走出貧困,國外有很多的知識是我們國人所不知道的,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吸取國外的知識和文化來提高本土人文素質,也只有抓住教育才能抓住整個的經濟命脈,所以留學對當代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也不是不可或缺的,我們應該學習更多的知識來為自己的祖國做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出國留學第一人是誰?稱容閎為“中國留學生之父”,既因為他是中國近代赴海外留學第一人,也因為他是中國人留學事業(yè)的拓荒者。
容閎(1828年至1912年),字純甫,生于香山縣南屏鎮(zhèn)(今屬廣東省珠海市)。容閎家境貧窮,父親到澳門打工,看到英國傳教士開辦的澳門馬禮遜學堂管吃管住不要錢,便讓兒子去讀書。這是西方傳教士在中國開辦的一所洋學堂,容閎在學堂讀了六年書,讀《圣經》,學英語,也學一些西方的人文思想和科學知識。當時的校長是美國人,叫賽繆爾.布朗,畢業(yè)于耶魯大學。
1847年,布朗離職返國,想帶幾個學生去美國完成學業(yè),香港的基督教會的傳教士會為每人提供兩年的留學經費。容閎第一個站起來提出申請,他的同學黃勝、黃寬也站了起來。于是,好心的布朗夫婦就帶著他們到美國深造。
三人在布朗等人的幫助下進了馬塞諸塞州的孟松學校。黃勝一年后因病回國,侍奉寡母。兩年后,黃寬從孟松學校畢業(yè),聽從教會的安排,轉赴英國,考入愛丁堡大學,成為中國第一位留英學習西醫(yī)并獲得醫(yī)學博士學位的學者,也是中國最早從事西醫(yī)教學的教師之一。
容閎1850年考進耶魯大學,成為中國第一個美國留學生。他在學校品學兼優(yōu),為了解決經費問題,容閎為同學們辦過伙食,后來,他又獲得耶魯大學兄弟會圖書管理員的職位,得以半工半讀完成四年學業(yè)。1854年,容閎學成歸國。

第一個華裔美國人是誰?

1867年,一名來自山東的少年踏上了離鄉(xiāng)的旅途,前往大洋彼岸的美國,從此開始了他傳奇的一生。

"第一個華裔美國人" "華裔馬丁路德金" "華裔美國英雄" "最早赴美國的五位留學生之一"……

在他的身上有太多的光環(huán)和榮譽,然而他卻被歷史不斷的淡忘。

這名少年名叫王清福,本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儒生家庭中。但他的父親懦弱無能,族人覬覦其家產后施計搶奪了他的家產,導致王清福流落街頭,成了乞兒。

1861年, 14歲的王清福被一對美國傳教士Hlomes夫婦收留,并在1867年受洗,于同年來到美國路易斯斯堡大學(今巴克納爾大學)學習。

王清福當時還留著辮子,是30個學生中唯一一個外國人,盡管在文化上和美國人有所差異,但老師對他的表現仍然十分的認可。

"既節(jié)儉又充滿進取心和活力,是一個天生的美國佬(Yankee)"

"這和他種族的陰沉、多愁善感的性格完全相反"

然而,王清福并沒有在這個學校這種成功畢業(yè),也沒有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而他的養(yǎng)父母則希望他能回到中國進行傳教。

而在王清福肄業(yè)后的6年,即1876年,清政府才派出了第一批官派留學生赴美。王清福因此被列入了“中國最早的5個留學生之一”(早于官派留學生)。

這樣的留學經歷能夠幫助王清福在中國混到一份體面的工作,然而王清福卻選擇了一個十分作死的舉動。

23歲回國之前的王清福

1870年回國之前,23歲的王清?;藬祩€月的時間游歷美國各處,觀察此地的政治、經濟、社會情況。

回國后,王清福在上海海關總稅司里工作,職位相當高。此時他還迎娶了一名劉姓女子,生下了一個小孩。值得注意的事情是此時王清福被逐出了基督教教會,其中理由我們可能從后來他的思想主張中發(fā)現。

人生如此,已經是無憾了。然而王清福顯然還有他心中的理想。

他在公務之余,時常前往民間演講,并把自己在美國的所見所聞告訴國內的民眾。

他組建了一個社團致力于提升人們的精神層次和道德水平,企圖煥發(fā)民眾的覺醒,并要求民眾禁吸鴉片。

隨后,王清福還加入了一個反清組織(亦或是和反清組織有染,亦或是自己組建了一個反清組織,說法不一),企圖發(fā)動叛亂顛覆清政府。然而他在美國購買來的大量武器被中國海關發(fā)現,而王清福本人也成為了通緝犯。

王清福無奈,只能拋棄自己的妻子和兒子,獨自一人逃往日本,在此期間又娶了一個日本妻子,后來又輾轉到美國。

1873年,王清福又回到了美國。3年前,他還遺憾的說,可能這輩子都回不去了。

僅僅1年后,王清福拿到了美國國籍,在不少國外媒體的描述中,他們稱王清福為"第一個美籍華人"。

此時的在美華人鮮有王清福這樣擁有教育背景的,他們大多數是來自于中國的苦工,其中更有不少人是被當做"奴隸"(豬仔)送往美國的。

在美華工

隨著在美華人數量的增加,以及美國1869年開始的經濟危機導致了更為嚴重的社會矛盾。這場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機導致無數美國公司因"鐵路投機"而破產,導致無數人失業(yè)。

在這其中,在美華人群體的利益受到了嚴重的損害。10萬名美國華人一大半都是在鐵路產業(yè)工作的苦工,公司倒閉后他們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支柱,無數人淪為流民。

排華法案宣傳畫冊

客觀上來講,沒有接受過教育同時也沒有工作的華人群體成為了美國社會的一顆定時炸彈,嚴重影響了當地的治安和社會秩序,而華人的聚居地在當時也主要是貧民窟和黑社會泛濫的地區(qū)。

美國"白人至上"思想興起連美國總統(tǒng)大選時期,兩黨競選人甚至都大喊反華口號。

王清福不忍心自己的同胞受到歧視,他自發(fā)的進行了一系列社會活動,企圖提高在美華人的社會地位。

他成為了一名演講家和記者,走遍全國向全美國人解釋中國文化,捍衛(wèi)中國人的尊嚴。

王清福的一些主張和70多年后的馬丁路德金如出一轍,因此許多在美華人稱王清福為"華人的馬丁路德金"。當然,王清福也成了美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批民權斗士。

在當時的美國活躍著不少反華演說家,他們公然的聲稱中國人是"無神的異教徒",注定要受到永遠的詛咒,并且不斷丑化中國人的形象,這讓王清福忍無可忍。

1883年,他在紐約創(chuàng)辦了一個名為華洋新報的周報,并且首次使用了華裔美國人(Chinese American)的稱呼,但因為經營不善迅速倒閉。

他在全國各地的報紙上撰寫了數十篇關于中國生活神秘面紗的文章,其中他在1887年就發(fā)表了一篇名為《為什么我是異教徒?》引起了廣泛的反響,文章譴責基督教本身,同時宣揚儒教和佛教的思想,認為基督教中的不少思想孔夫子早在數千年前就提出來了,但卻讓無數美國人嘲諷王清福是要讓美國人"皈依孔夫子"。

除此之外塵囂之上的還有各種說法:

"中國人吃老鼠和狗肉"

"廉價的華人勞工搶走了美國人的工作"

"華人必須滾出去"

……

在許多次演講結束后,王清福甚至會受到暴徒的毆打和生命威脅。

一方面是美國人的不理解,另一方面則是同胞的不配合。

1884年,王清福組建了歷史上第一個華裔美國選民協(xié)會,他希望在美華人同胞穿著西裝、放棄賭博和吸食鴉片、剪掉辮子、關掉妓院、遵紀守法等等,試圖讓同胞融入西方生活,然而卻收效甚微,不少在美華人仍然"我行我素"。

王清福不依不饒還在紐約修建了一個中國劇院,一個語言學校和一座孔廟。

然而王清福的一切努力可以用收效甚微來形容,盡管他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但仍然沒有改變美國社會對華人的偏見,也沒有改變一小部分在美華人組建黑社會擾亂當地治安的現實。

1882年美國國會宣布了排華法案,限制華人移民到美國,10年后又宣布了更為嚴苛的"吉利法案",要求所有在美華人向美國登記,領取勞工證。

一石激起千層浪,150名接受過教育的華裔商人和知識分子組成了"華人平等權利聯盟"。王清福作為該聯盟的主席,在1893年1月到美國國會出席聽證會。然而吉利法案卻被判定為沒有違憲,所有在美華人也被強行要求辦理勞工證。

平權和消除對華人的種族歧視一直是王清福的畢生追求,然而在他的有生之年,這樣的夢想始終沒有被實現。

1896年,在離開中國23年后,王清福托在華的朋友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家人,并且收到了一封來自兒子的信件,他回信給兒子道:"我之所以遠離故鄉(xiāng)一直不歸,主要原因,是想在這個國度里,為我的同胞們效力"。

2年后,他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和家人短暫的團聚,卻不幸患病離開人世,享年51歲。

死前,他曾經還是孫中山民主革命的支持者。

直到1943年后,因為大量中國高端人才前往美國,美國才徹底廢除了禁止中國人入籍的排華法案。

正如他所說的:"成為美國公民的要求,應該只有他的人品和健康。"

"Character and fitness should be the requirement of all who are desirous of becoming citizens of the American Republic."

71年后,馬丁路德金沿襲他的思想,在演講《我有一個夢想》中說道:"我夢想,有朝一日,我的四個孩子將生活在這樣一個國度,人們評判他們,是看他們的人品,而不是他們的膚色。"

參考資料:

Seligman, Scott D《The First Chinese American: The Remarkable Life of Wong Chin Foo》

ASIANWEEK STAFF 《Chinese American Hero: Wong Chin Foo》

《THE FORGOTTEN STORY OF THE "FIRST CHINESE AMERICAN》

王成先《美籍華裔第一人 原是咱們即墨人》

《WONG CHIN FOO AT LEWISBURG》

近代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赴美留學是在什么時期

清朝洋務運動時期,第一批官派留學生于1872年開始派遣。由容閎提出“留學教育計劃”,得到曾國潘、李鴻章等的支持。

留美幼童

留美幼童的故事和一個人密切相關,他就是中國最早的畢業(yè)于美國著名大學的學生--容閎。1854年,容閎畢業(yè)于耶魯大學,到1872年中國開始派遣第一批留美學生,期間歷經了18年的風云變幻和漫長的等待

總述

第一批幼童于公元1872年8月11日由上海出發(fā),跨越太平洋,在美國舊金山登陸。他們乘坐剛剛貫通北美大陸的蒸汽火車,到達美國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qū),從此開始了他們長達十五年的留學生涯。

幼童們被分配到54戶美國家庭(其中康涅狄格州34戶,馬薩諸塞州20戶)中生活。他們以驚人的速度克服了語言障礙,成為他們就讀的各個學校中最優(yōu)秀的學生。他們群體所取得的優(yōu)異成績令美國人驚嘆不已,據不完全統(tǒng)計,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進入美國的大學學習。其中22名進入耶魯大學,8名進入麻省理工學院,3名進入哥倫比亞大學,1名進入哈佛大學。

這一群身穿緞袍、拖著長辮的孩子,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留學生。他們是大文豪馬克·吐溫的朋友。他們曾受到美國總統(tǒng)格蘭特的接見。

他們中有多人在戰(zhàn)爭中陣亡,其中包括甲午海戰(zhàn)中鄧世昌的大副。他們中有人成為中國電報業(yè)、礦業(yè)的開山鼻祖。他們中,出現了鐵路工程師詹天佑。他們中,有清華大學最早的校長。他們中有李鴻章和袁世凱的幕僚。他們中,出現了中華民國的第一位總理。他們中有宋美齡的姨父,是他把宋氏姐妹帶到美國留學。

改變

幼童在美國接受西方的教育,過美國式的生活,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幼童不愿穿中式服裝,經常是一身美式打扮,甚至不少幼童索性把腦后的長辮子剪掉。一些幼童受美國宗教文化的影響,漸漸地信奉了基督教。幼童學習西方教材,不但學到了許多新的自然科學知識,而且也接觸了較多的資產階級啟蒙時期的人文社會科學文化,這使他們漸漸地對學習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失去了興趣,對煩瑣的封建禮節(jié)不大遵守,反而對個人權力、自由、民主之類的東西十分迷戀。他們與美國的女孩子暗暗約會,參加各類體育活動……所有這些新變化都被清政府的保守官僚視為大逆不道,不可容忍,一場圍繞留美幼童的中西文化沖突不可避免。

幼童召回

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計劃中途夭折。當時,耶魯大學的22位留學幼童中只有詹天佑和歐陽庚二人順利完成學業(yè)。容揆和譚耀勛抗拒召回,留在美國耶魯大學完成學業(yè)。李恩富和陸永泉則是被召回后,重新回到美國,讀完了耶魯。這樣,120名留美幼童,除先期因不守紀律被遣返的9名、執(zhí)意不歸及病故者26名外,其余94人于1881年分三批被遣送回國。

這群中國歷史上首批官派留美學生回國后即遭到社會的譴責,當時的《申報》寫到:

國家不惜經費之浩繁,譴諸學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后不知自好,中國第一次出洋并無故家世族,巨商大賈之子弟,其應募而來者類多椎魯之子,流品殊雜,此等人何足以與言西學,何足以與言水師兵法等事。

貢獻

第一批返回的21名學生均被送入電局學傳電報,第二、三批學生由中國當時的新式企業(yè)如福州船政局、上海機器局留用23名外,其余50名分赴天津水師、機器、電報、魚雷局等處當差。這批留美幼童后來分散到政界、軍界、實業(yè)界、知識界等各個領域;在他們中,有鐵路工程師詹天佑、開灤煤礦礦冶工程師吳仰曾、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清華大學校長唐國安、民初國務總理唐紹儀、清末交通總長梁敦彥,成為中國近代歷史上的知名人物。

參考資料

]錢鋼、胡勁草.《留美幼童――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上海:文匯出版社,2004年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5%99%E7%BE%8E%E5%B9%BC%E7%AB%A5/71288?fr=aladdin

曾國藩、李鴻章.《奏選聰穎子弟赴美習藝并酌議章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

誰是第一位出國留學的人?容閎是第一位出國留學的人.
容閎,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會活動家。出生于1828年,逝世于1912年。容閎是第一個畢業(yè)于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是中國留學生事業(yè)的先驅,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容閎與他的貢獻:
容閎一生至少辦成了兩件事:在中國建成了第一座完善的機器廠—江南制造局;在中國組織了第一批官費留學生出洋—一百二十名幼童分四年赴美留學。這是中國辦“洋務”的兩樁大事業(yè)。
容閎是中國最早的留美大學畢業(yè)生。1847年赴美,1854年畢業(yè)于耶魯大學,1855年歸國。
1860年他至太平天國首都天京,會晤干王洪仁玕,提出組織新軍、辦軍校、改學制等七項“新政”建議,但未被采納。
1863年他入曾國藩幕,被派往美國購買機器,籌建江南制造局。
容閎希望有更多的中國青年一代,能像自己一樣出洋留學,獲得先進的西方教育,從而以西學改造中學,使中國成為一個文明富強的國家??梢哉f,正是在容閎遠赴重洋的留學期間,他初步醞釀了致力于西學東漸教育、以期振興中國的計劃。
1867年提出派幼童赴美留學的建議,被采納。1872—1875年容閎初任留美學生監(jiān)督,支持選派幼童赴美留學事宜。這一計劃是容閎一生的心愿,但是這一計劃最后還是付諸東流,讓容閎心痛不已!在留美幼童計劃取消后,容閎一直都關注中國形勢,先后都為中國政府提出不少建議,但是都一一不被采納,這使容閎心灰意冷。在他人生的最后因為他參加了革命派的事業(yè),被清政府通緝,他迫于無奈逃于香港與美國,最終壯志未酬地悄悄走完一生。在他人生的盡頭,躺在病榻上的容閎還密切關注故國的政局,直到逝世前月余,還在信中表示愿為“助纂民國憲法”而“竭力”。
在19世紀中國興起的三次學習西方的浪潮中,容閎一直是倡導者、推動者、實施者,甚或領導者,滿腔熱情地從事“以西方之學術,灌輸于中國,使中國日趨于文明富強之境”的光明磊落事業(yè)。

有史料記載的中國第一位出國留學的人是誰?在中國歷來 真正以留學的名義出國的是容閎 下面是他的資料
2004年8月3日,美國耶魯大學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發(fā)布會,紀念中國首位留美學生容閎自該校畢業(yè)150周年。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溫出席了發(fā)布會。1847年,19歲的廣東青年容閎赴美求學,并于3年后考入耶魯大學學習法律。1854年,容閎從耶魯大學畢業(yè)并獲得學士學位,成為中國首位留美學生。回國以后,容閎前后組織了4批共120幼童赴美留學,開創(chuàng)了中國官費留學的先河。在這些留美幼童中,涌現出“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中華民國第一任國務總理唐紹儀、中國第一位大學校長蔡紹基等歷史名人。 中國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
在發(fā)布會上說,容閎是中國近代史上出國留學的開拓者,也是官派留學的首倡者。早期的中國留學生滿懷報國之志,刻苦學習,他們的坎坷經歷也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縮影。[2]2000年的5月5日,容閎的肖像進入了美國耶魯大學的名人堂。我記得2003年耶魯大學校長訪華期間,我曾見到了他本人,他非常自豪地提到了耶魯畢業(yè)了許多的優(yōu)秀學生,誕生了5位總統(tǒng),包括克林頓、老布什、小布什等,出了1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事實上,容閎是中國真正融入西方現代文明,并以不帶偏見的眼光觀察那個世界的第一人。今天我們紀念他的創(chuàng)舉,卻似乎忘記了他在那個時代的寂寞與悲涼。容閎在促進東西方交流的歷程中嘗盡坎坷,而被他送出國外留學的幼童,絕大多數在沒有完成學業(yè)的情況下,就因為大清帝國頑固派對現代文明的無知與抵制,而提前被強令回國。這一段歷史,也許才是最值得我們銘記并且反思的。
1855年,26歲的容閎懷著報效朝廷的愿望,回到祖國。面對祖國的落后和異邦的強盛,容閎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國青年“以西方之學術,灌輸與中國”。
當時清政府在慘遭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和割地賠款之后,又遭到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嚴重打擊,正面臨覆滅的危險。當時,容閎這位只有美國學位,而無清廷功名的留學生報國無門、只能望國興嘆!
1853年,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被鎮(zhèn)壓之后,清政府的統(tǒng)治趨于穩(wěn)定。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使清政府在經歷了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火燒圓明園的慘痛打擊之后,開始注意啟用一些開明之士,并積極尋求富國強兵之道。此時,受過多年美國教育、懷有教育報國思想的容閎,努力通過各種關系說服朝廷派遣留學生。
1868年,清政府與美國政府簽訂了《浦安臣條約》。其中有“中國入美國的大小官學,可享受最惠國人民待遇“的條款。這種在教育交流方面的最惠國待遇,為容閎向美派遣留學生計劃的實現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1870年,天津發(fā)生了焚燒法國教堂并殺害領事的“天津教案”。容閎經人推薦被任命為經辦此案的李鴻章、曾國藩的翻譯,這終于使得他有機會向曾、李二人提出選派幼童留學的大膽計劃。
謝謝!

揭秘:誰是畢業(yè)于美國大學的第一個中國留學生(1828~1912) 近代改良主義者。號純甫。廣東香山南屏鎮(zhèn)(今屬珠海)人。出身貧寒。少時入澳門馬禮遜學堂,鴉片戰(zhàn)爭后隨校遷至香港。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初,赴美學習,三年后考入耶魯大學,1854年(咸豐四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成為畢業(yè)于美國大學的第一個中國留學生。1855年回國,曾在廣州美國公使館、香港高等審判廳、上海海關等處任職,后為上海寶順洋行經營絲茶生意。出于對太平天國的同情,1860年至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今江蘇南京),向洪仁玕提出組織良好軍隊、設立武備學校及海軍學校、建立有效能的政府、頒定教育制度等建議七條,但“未敢信其必成”,對太平天國任事堅辭未受。在洋行任職后,自營商業(yè),旋投入師夷自強的洋務運動。1863年(同治二年),向曾國藩建議創(chuàng)辦機器廠,并受曾委托赴美購買機器,籌建江南制造局。1868年,向清政府提出以選派幼童出洋留學為重點的四項條陳。1870年(同治十年)被命為“幼童出洋肄業(yè)局”副委員,任留學事務所副監(jiān)督,并于次年率第一批留學生赴美。此后長期駐美,專管留美學生事務,1875年(光緒元年),并任出使美國、西班牙、秘魯三國副大臣,直至1881年清政府撤回留學生為止。由于對洋務派失望,1882~1894年又僑居美國。中日甲午戰(zhàn)爭時,介紹孫中山向李鴻章上書,并向張之洞提出籌款購艦以長期對日作戰(zhàn)的計劃。戊戌變法時期,在北京與維新派密切往還,變法失敗后避居上海租界。1900年唐才常的自立會在上海改稱“中國國會”,被推為會長,并負責起草英文對外宣言。自立軍起義被鎮(zhèn)壓時,遭清政府通緝,輾轉流亡美國。后仍與國內各派改革力量聯系,漸趨支持孫中山所進行的革命活動。1912年1月,致函祝賀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4月,病逝于美國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城。著有回憶錄《西學東漸記》(原版系英文,名為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1981、198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據商務印書館1915年中譯本(惲鐵樵、徐鳳石譯)標點重印,收入《走向世界叢書》。容閎。1847年,布朗牧師帶走了三個孩子前往美國留學,數年以后,其中的一位容閎獲得了美國耶魯大學的學士學位,另一位黃寬轉往英國,在愛丁堡大學醫(yī)科畢業(yè)。雖然,黃寬的學位和學力比容閎要強,但容閎那提攜后人留學海外的宏愿和執(zhí)著遠非黃寬所比,他歸國后一直致力于派遣更多的學生留學海外,甚至逐步使自己的意見影響到了曾國藩、李鴻章等左右局勢的晚清大員。這樣,在早期留美、留歐學人的角逐場上,代表美國教育的容閎占據了上風,成為決定留學國度的比較直接的原因。在這種情況下,當慈禧太后批準曾國藩、李鴻章、丁日昌“選聰穎幼童,送赴泰西各國書院學習軍政、船政、步算、制造諸學”的奏折,擬啟動幼童留學海外時,晚清政府理所當然地選擇了美國為首批官派留學生的派遣地,于是就有了被曾國藩后來稱為“固屬中華始創(chuàng)之舉,抑亦古來未有之事”的大清幼童留美教育的成行。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去國外的留學生是誰?容閎(1828年11月17日-1912年4月21日)字達萌,號純甫,漢族,廣東香山縣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鎮(zhèn))人,中國近代史上首位留學美國的學生。中國近代早期改良主義者。中國留學生事業(yè)的先驅,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容閎學成歸國后從事過洋人秘書、譯員,海關職員等工作。他希望更多的中國青年接受西方的教育,于是開始四處奔走。1860年,他到了南京,去找太平天國的領導人,提出了關于政治、軍事、經濟和教育的七條建議,但洪秀全卻沒有接受他的主張。 此后容閎投奔曾國藩總督幕府,繼續(xù)倡導他的公派留學主張。1870年容閎再次提出留學計劃,建議選派120名學生到外國去留學15年,以供國家日后之用。曾國藩被容閎說動,同意領銜上書,奏請朝廷派遣子弟出洋學習,很快獲得旨準。1872年夏,容閎組織第一批留學幼童30人渡洋赴美,中國公派留學的大幕自此開啟。
所以,不存在第一位公費留學生,因為當時是一批人,共30位。只能確定第一位自費留學生是容閎

免費獲取《留學申請攻略》 一鍵領取
網上報名
  • 姓名:
  • 專業(yè):
  • 層次: ??分數:
  • 電話: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644062549@qq.com刪除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jyqz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