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低齡留學成為一種時髦。我周圍不少親友都在四處咨詢:想讓孩子高中就出去,現(xiàn)在應(yīng)該如何準備?

我們是不是一定要趕這個時髦?如果一定要趕,怎樣把孩子裝扮成一個到了美國能夠真正享受美國教育優(yōu)勢的人呢?

去國外讀高中,不管是家長的決定還是孩子的決定,出去后的路,都是要靠孩子自己來走的。因此在出國之前要了解美國的教育模式和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做到知己知彼,方能應(yīng)對自如。

在了解美國獨立自由的教育理念的同時,我們也應(yīng)該了解到,美國的教育是由小學的輕松自由逐漸過渡到高中的緊張繁重,也就是美國高中階段的學習生活是非常緊張的。特別是那些覺得國內(nèi)的高中學習太緊張了,到了美國就輕松了解脫了的學生,真的會失望的。
那么如何來判斷一個孩子是否適合出國呢?拋開經(jīng)濟條件,我覺得當孩子具備了以下幾點能力時,基本上到了美國就會很快適應(yīng)美國的學習生活。
首先是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從心理角度可以承受遠離父母親人、獨自在異鄉(xiāng)生活學習的孤獨和壓力。從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能夠照顧自己的日常起居,照顧好自己。如果孩子太過依賴父母,到美國無論是住在寄宿學校還是寄宿家庭,都會經(jīng)過一段非常痛苦的分離期。比如說,有的學生在國內(nèi)完全沒有打理過自己的生活,以至于到了美國連洗衣機都不會使用,在學校里把烘干機當做洗衣機,結(jié)果差一點引起火災(zāi)。學生為此受到責備,也覺得心里很無辜,覺得是被欺負了,鬧了幾天不肯去上課。
其次是語言能力和溝通能力。到美國讀高中,首先要能在課堂上做到基本交流,聽懂課,能積極完成作業(yè)。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語言不過關(guān),適應(yīng)期長,勢必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績,從而影響升學的一個重要因素——加權(quán)平均分,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GPA。
有了語言的基礎(chǔ),還要具備有效溝通的能力,如何把自己的意見表達得清楚,有禮貌,讓人接受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在跟同學或寄宿家庭相處的過程中,有效的溝通就更為重要。曾經(jīng)有一個學生被寄宿家庭投訴說以自我為中心,沒禮貌等等。經(jīng)過調(diào)查,其實這個學生是個在國內(nèi)非常有禮貌的孩子,那為什么到了美國就變得沒禮貌了呢?其實是英語沒有用好的原因,比如在請求幫助的時候,多用:Can you please...? Could you ...? Can you please do me a favor ...?而不是用:Please drive me to school或者I want a banana等不具備商量色彩的表達。
第三是適應(yīng)能力。對于小留學生來說,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生活習慣的不同,飲食習慣的不同,沒有親人的陪伴,好朋友也不在身邊,在這種情況下,適應(yīng)能力強的孩子,會更容易結(jié)交到新的朋友,并且能夠盡快跟周圍的人融洽相處。
舉個很小的例子,關(guān)于早餐的。去年的一個學生,很幸運地找到了一個中產(chǎn)家庭作為寄宿家庭,但是沒幾天就投訴,寄宿家庭每天早餐都給她吃一種非常惡心的東西。我說是麥片加牛奶嗎?她說好像是,看著太惡心了,而且?guī)缀趺刻於汲裕B點簡單的粥或面條都沒有。我說那他們家的其他孩子吃什么呢,她說也吃這個。其實這就是文化差異,飲食習慣不同。
第四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習慣,其實無論是在國內(nèi)還是國外都非常重要。對于小留學生來講尤為重要,因為在國外沒有父母督促,美國的老師也不會督促學生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孩子就放松下來,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課余時間,以至于打游戲,上網(wǎng)聊天,從而導(dǎo)致成績不合格,而不得不轉(zhuǎn)學或者休學。
可見,低齡留學其實是把雙刃劍,家長要幫助孩子,從小培養(yǎng)孩子們這幾種能力,這樣的孩子才能更加適應(yīng)低齡留學,才能夠在小小年紀就充分享受美國教育的優(yōu)勢和精髓,從而如虎添翼般享受更豐富的校園生活,實現(xiàn)進入名校的夢想。
更多內(nèi)容請關(guān)注學校百科網(wǎng)留學頻道。
(實習編輯:劉伯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