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性格,都能理解。大學還有性格?

人有性格,都能理解。大學還有性格?

想當初女兒在報考大學時告訴我說:有。不同的大學有不同的辦學理念、教育風格,長此以往,累計成為一所大學的性格。在國外申請大學,很多人都會根據自身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絕不僅僅是只看大學排名、選擇專業(yè)那樣簡單,還會考慮到這所大學的性格是不是適合自己,或者說自己是不是喜歡。

想當初女兒在報考大學時告訴我說:有。不同的大學有不同的辦學理念、教育風格,長此以往,累計成為一所大學的性格。在國外申請大學,很多人都會根據自身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絕不僅僅是只看大學排名、選擇專業(yè)那樣簡單,還會考慮到這所大學的性格是不是適合自己,或者說自己是不是喜歡。
這在國內幾乎很少聽說,或者說也很難理解。我見過家長為了給孩子一個本科的面子,不去畢業(yè)不愁好工作的專科,結果畢業(yè)三年仍然找工作難。我也見過家長說起自家孩子上了北大的榮耀,可我知道孩子是學的一個為全人類解放而奮斗的專業(yè)。說起根據大學的性格選擇學校,拉倒吧,逗呢?這就是理念上的差距。
這在國內幾乎很少聽說,或者說也很難理解。我見過家長為了給孩子一個本科的面子,不去畢業(yè)不愁好工作的專科,結果畢業(yè)三年仍然找工作難。我也見過家長說起自家孩子上了北大的榮耀,可我知道孩子是學的一個為全人類解放而奮斗的專業(yè)。說起根據大學的性格選擇學校,拉倒吧,逗呢?這就是理念上的差距。
大學是干什么的?是一個以教學、科研、服務為基本功能的教育機構。是一個獲得知識、取得文憑、學習一定技能的地方——這一直是我對大學的認識。其實,遠不止這些。歷史上,大學更是一個思想的誕生地,是一個由學者和學生組成的尋求真理的圣地,任何真正意義上的大學,都包含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功能。翻譯成現代文字,就是傳播文化、塑造生活、傳授知識、啟迪心靈。
大學是干什么的?是一個以教學、科研、服務為基本功能的教育機構。是一個獲得知識、取得文憑、學習一定技能的地方——這一直是我對大學的認識。其實,遠不止這些。歷史上,大學更是一個思想的誕生地,是一個由學者和學生組成的尋求真理的圣地,任何真正意義上的大學,都包含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功能。翻譯成現代文字,就是傳播文化、塑造生活、傳授知識、啟迪心靈。
習慣思維下,大學無非是優(yōu)美的環(huán)境、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擁有包容和戰(zhàn)略眼光的領導團隊等等。但這不過是大學的表象。大學的性格,更多的是體現在它的精神文化層面:辦學理念、價值追求、學術文化、人文精神等等。而不同的大學,其所包含的這些內容是不同的,也由此構成了大學不同的性格。
習慣思維下,大學無非是優(yōu)美的環(huán)境、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擁有包容和戰(zhàn)略眼光的領導團隊等等。但這不過是大學的表象。大學的性格,更多的是體現在它的精神文化層面:辦學理念、價值追求、學術文化、人文精神等等。而不同的大學,其所包含的這些內容是不同的,也由此構成了大學不同的性格。
女兒給我舉例:比如英國的大學,牛津就偏向保守和理性,劍橋就充滿叛逆和新奇;比如一個思想偏右的學生就不要選擇倫敦政經,因為它更喜歡左傾。更能說明問題的,就是世界上有好多成雙成對的大學,同城同一個地域,諸如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牛津和劍橋、斯坦福和伯克利,但一方水土并不養(yǎng)一方人,因為學校的性格不同,所以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就有各自的特征。
女兒給我舉例:比如英國的大學,牛津就偏向保守和理性,劍橋就充滿叛逆和新奇;比如一個思想偏右的學生就不要選擇倫敦政經,因為它更喜歡左傾。更能說明問題的,就是世界上有好多成雙成對的大學,同城同一個地域,諸如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牛津和劍橋、斯坦福和伯克利,但一方水土并不養(yǎng)一方人,因為學校的性格不同,所以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就有各自的特征。
網上說,斯坦福大學的學生可能成天想著創(chuàng)業(yè),因為他們的學長創(chuàng)造出了HP,創(chuàng)造出了Yahoo,創(chuàng)造出了Google;而伯克利的學生可能就充滿了叛逆和思想自由,因為他們的學長上個世紀60年代就反戰(zhàn)、游行和爭取人性自由。私立的斯坦福學生入校門檻比較高,但他們在校園里的自由度大,有時間琢磨閑事;公立的伯克利學生面臨著相當高的淘汰率,不得不拼命念書提升自己的技能。于是有了一個笑話:一個斯坦福的教授告訴自己的學生,你們應該創(chuàng)業(yè),伯克利那邊培養(yǎng)了好多優(yōu)秀的工程師,你的公司可以雇他們。
網上說,斯坦福大學的學生可能成天想著創(chuàng)業(yè),因為他們的學長創(chuàng)造出了HP,創(chuàng)造出了Yahoo,創(chuàng)造出了Google;而伯克利的學生可能就充滿了叛逆和思想自由,因為他們的學長上個世紀60年代就反戰(zhàn)、游行和爭取人性自由。私立的斯坦福學生入校門檻比較高,但他們在校園里的自由度大,有時間琢磨閑事;公立的伯克利學生面臨著相當高的淘汰率,不得不拼命念書提升自己的技能。于是有了一個笑話:一個斯坦福的教授告訴自己的學生,你們應該創(chuàng)業(yè),伯克利那邊培養(yǎng)了好多優(yōu)秀的工程師,你的公司可以雇他們。
說起國外的大學似乎津津樂道,國內的大學就好像從來沒有人注意過大學性格的問題。其實還是有的,不過是我們從來沒有想到應該去看一看,或者說一種千篇一律人云亦云大一統(tǒng)的“思維”中毀掉了大學的性格。但那種百年老校似乎還有這種性格的基因,比如清北。曾經就有一個“清華出傻子、北大出瘋子”的形象評價,雖是調侃之語,但形象地道出清華工科為主的學生們踏實肯干、注重成效的風格,北大人以天下為己任、滿懷信心視野寬廣的光榮傳統(tǒng)。只不過這樣的學校也在不斷趨于平庸,被世事打磨的沒了個性。我想,如果一個大陸的清華學生和一個臺北的清華學生站在一起(不討論哪個是真王二麻子哪個是正宗王二麻子的問題),估計會有很多人看出區(qū)別。
說起國外的大學似乎津津樂道,國內的大學就好像從來沒有人注意過大學性格的問題。其實還是有的,不過是我們從來沒有想到應該去看一看,或者說一種千篇一律人云亦云大一統(tǒng)的“思維”中毀掉了大學的性格。但那種百年老校似乎還有這種性格的基因,比如清北。曾經就有一個“清華出傻子、北大出瘋子”的形象評價,雖是調侃之語,但形象地道出清華工科為主的學生們踏實肯干、注重成效的風格,北大人以天下為己任、滿懷信心視野寬廣的光榮傳統(tǒng)。只不過這樣的學校也在不斷趨于平庸,被世事打磨的沒了個性。我想,如果一個大陸的清華學生和一個臺北的清華學生站在一起(不討論哪個是真王二麻子哪個是正宗王二麻子的問題),估計會有很多人看出區(qū)別。
上大學,我們有時只注重學校的名氣、專業(yè)的未來、甚至是將來好不好就業(yè),工資能有多少,卻幾乎沒有想到過一所大學的性格是不是適合自己。這個性格問題,你在海外申請學校時,其實可以注意一下。畢竟要在那所學校里生活四年呢。而從國內申請海外的大學,更得看一看申報的大學性格,你的申報材料才能有的放矢。
上大學,我們有時只注重學校的名氣、專業(yè)的未來、甚至是將來好不好就業(yè),工資能有多少,卻幾乎沒有想到過一所大學的性格是不是適合自己。這個性格問題,你在海外申請學校時,其實可以注意一下。畢竟要在那所學校里生活四年呢。而從國內申請海外的大學,更得看一看申報的大學性格,你的申報材料才能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