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米哈伊爾·米哈伊洛維奇·普里什文(1873-1954)是20世紀俄羅斯文學史上極具特色的人物。世紀之初,他是作為懷有強烈宇宙感的詩人,具有傾聽鳥獸之語、草蟲之音異能的學者,步入俄羅斯文壇的。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雖歷經(jīng)俄羅斯文學發(fā)展歷程中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衰落、現(xiàn)代主義的崛起和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的繁盛,卻始終保持了個性化的藝術追求。他的創(chuàng)作不僅拓寬了俄羅斯現(xiàn)代散文的主題范圍,而且為其奠定了一種原初意義上的風貌。
1873年,普里什文出生于俄羅斯奧廖爾省一個破敗的商人、地主家庭,童年時代在接近自然世界的鄉(xiāng)村度過。他的青少年歲月經(jīng)歷了俄羅斯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主思潮的洗禮,還在上中學時就對當時興起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產(chǎn)生興趣。1894年他考入拉脫維亞里加綜合技術學校,不久開始翻譯德國革命家倍倍爾的作品,1897年因傳播馬克思主義被捕入獄。出獄后留學德國,在萊比錫大學哲學系攻讀農(nóng)藝學。在此期間,他大量閱讀了斯賓諾莎、康德、尼采和歌德的著作。1902年回國,開始是在莫斯科近郊的克林和盧加地區(qū)做農(nóng)藝師,后受著名民俗學家翁丘科夫委派,到當時很少有人研究的俄羅斯北方白海沿岸的密林和沼澤地帶進行地理和人文考察,搜集了大量珍貴的民間文學作品。他從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角度,對當?shù)氐奈幕瘹v史進行了深入探討。根據(jù)考察見聞,寫成隨筆集《飛鳥不驚的地方》,以富有民間文學特色的語言,細致而生動地描繪了該地區(qū)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觀,描述了尚未被現(xiàn)代文明沖擊的農(nóng)民、漁夫、獵人、婦女和兒童的淳樸生活和風俗習慣,并且尋幽探秘,追尋當?shù)匚幕头至呀膛蓚鹘y(tǒng)匯集而成的獨特地域文化,融合了從歷史深處延宕而來的凝重而從容的思考?!讹w》的成功使普里什文在俄羅斯文壇嶄露頭角。

在以后的10多年中,普里什文的多數(shù)時間都在路途、山水中度過,行吟漫游成為他一系列探求的開端。在此期間,他又寫了《跟隨神奇的小圓面包》(1908)、《在隱沒之城的墻邊》(1909)、《黑阿拉伯人》(1910)等隨筆集,分別記述自己的幾次旅行經(jīng)歷。在二三十年代,普里什文相繼推出自傳體長篇小說《惡老頭的鎖鏈》(1923-1954)、隨筆集《別列捷伊之泉》(1925-1926)、《大自然的日歷》(1925-1935)、《仙鶴的故鄉(xiāng)》(1929)、中篇小說《人參》(1933)等,這些作品的問世標志著普里什文創(chuàng)作風格日臻成熟,尤其是《別列捷伊之泉》,更具轉折意義。不僅標志著普里什文“自然與人”創(chuàng)作思想的生成,而且最終使他為年輕的蘇維埃文學所接納。在這部作品中,作家按照自然的時間推進,并應和于自然界的種種變化,從春天的第一滴水寫起,直至人的春天,其間穿插著俄羅斯中部鄉(xiāng)村的打獵、農(nóng)事、節(jié)慶等生活細節(jié)。在這里,普里什文不僅把自然與具體的日常生活,與人的復雜情感結合起來,而且第一次把“大地本身”當作“故事的主人公”。這表明,在普里什文那里,自然不再僅僅是人生存的外在環(huán)境,不再是存在于人之外的特異的東西,它就具體地貫穿于生命活動和生活進程中,成為一種深入人的實際生活和具體進行在人內(nèi)心世界中的過程。四、五十年代是普里什文創(chuàng)作的全盛時期,《沒有披上綠裝的春天》(1940)、《葉芹草》(1940)、《林中水滴》(1943)、《太陽寶庫》(1945)、《大地的眼睛》(1946-1950)、《船木松林》(1954)和未完成的《國家大道》都為作家?guī)砀鼜V泛的聲譽。1954年,普里什文卒于莫斯科近郊的林中別墅。

0 37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