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諾布爾阿爾卑斯大學學生公寓里有沒有冰箱


精選答案作者李秭堯格勒諾布爾學生學者聯(lián)合會(格勒學聯(lián))格勒諾布爾位于法國東南部,首都巴黎東南547公里處,屬于法國外省經濟實力最強及歐洲經濟實力排名第七的大區(qū)——羅納-阿爾卑斯大區(qū),是此區(qū)內僅次于首府里昂的第二大都市圈,也是伊澤爾省的省會。它位于法國五大河流之一——羅納河的支流伊澤爾河和德拉克河的交匯處,市區(qū)人口16萬,包括郊區(qū)近70萬。格勒是法國第十大都市圈,也是法國外省人口密度第二高的都市圈,僅次于里昂。格勒諾布爾被三座山脈環(huán)繞:東南面的貝勒多納山脈、北面的夏爾特斯山脈及西面的韋科爾山脈,其中,花崗巖質的貝勒多納山脈屬于阿爾卑斯山脈的主脈,最高峰海拔2977米;石灰?guī)r質的夏特勒斯山脈和韋科爾山脈屬于阿爾卑斯山脈的余脈,最高峰海拔分別是2082米和2341米。綿延的山巒鑲嵌在蔚藍的天邊,駐守著這座寧靜而閑適的城市。格勒地區(qū)的動植物生態(tài)十分富饒,自然景觀原始多樣,有山脈、山丘、森林、湖泊、河流、瀑布、溶洞、溫泉等,因而深受大自然愛好者的青睞。它地處法國阿爾卑斯山區(qū)的中心,是歐洲阿爾卑斯山區(qū)的最大城市,位列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和意大利波爾查諾之前,被譽為“阿爾卑斯之都”,由于其三面環(huán)山,它所覆蓋的城市區(qū)域形狀酷似字母Y的形狀,因而這片被群山環(huán)抱的土地被稱為“格勒諾布爾Y”,又因其特殊的形狀而被想象力豐富的人們稱為一只“展翅欲飛的雄鷹”。這片區(qū)域構成了“格勒諾布爾盆地”,面積約100平方公里,與小巴黎的面積大體相當。由于地理位置極其險要,格勒自古希臘、羅馬時期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格勒城區(qū)循德拉克河匯入伊澤爾河的谷地擴展,十分寬闊平坦,海拔僅212米,但四周的阿爾卑斯山峰巒聳立,其中不乏2000米以上的高峰,它們仿佛是格勒的守護神。正如法國大文豪司湯達所說,“在每一條路的盡頭,一座山”。站在這里的任何一個角落,山都不會遠離人的視線。格勒雖然處于山區(qū),卻是法國最平坦的城市,城區(qū)里幾乎沒有起伏,因而深受自行車愛好者和殘疾人的青睞。格勒諾布爾位于富有經濟活力的法國阿爾卑斯城市帶走廊的中心,該走廊全長330公里,從南到北依次連接了瓦朗斯、格勒、尚貝里、阿納西和日內瓦(瑞士),從西南面、西北面、北面、東面、東南面和南面依次可通達瓦朗斯(92公里)、里昂(97公里)、日內瓦(瑞士)(122公里)、都靈(意大利)(224公里)、馬賽(275公里)和尼斯(320公里),從西北面經由里昂還可通達巴黎(547公里),且與意大利和瑞士邊境的空中直線距離相近:70公里和110公里,是阿爾卑斯山區(qū)名副其實的交通樞紐。格勒的市徽以金黃色為底,其上有三朵紅玫瑰,象征著格勒的三大經濟支柱:工業(yè),科教和冬季運動。格勒諾布爾擁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歷史上,格勒一直以開拓者和面向世界的面貌著稱于世。和法國南部的許多城市一樣,格勒的歷史最早上溯于古羅馬時期,至今老城區(qū)仍然留有古羅馬時代殘存的城墻。公元前43年是格勒最早載入歷史記錄的年份,那時,格勒僅是一個不起眼的高盧小鎮(zhèn),名叫庫拉羅。379年,羅馬皇帝格拉提安將此地建為帝國都市,并以其更名為格拉提安波利斯,一個為尊崇這位皇帝而取的名字,后經幾度演變成為現(xiàn)名。9世紀初,統(tǒng)治多菲內公國的阿爾邦伯爵選定格勒諾布爾為其首都,格勒的政治地位因而大大增強。多菲內公國是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查理五世創(chuàng)建的神圣羅馬帝國中的獨立成員之一。1340年,多菲內公國委員會在格勒設立。1349年,格勒所在的多菲內公國歸順法王夏爾五世的統(tǒng)治,成為法國的一個行省,但直至1457年仍保持自治。從1349年多菲內并入法國至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fā),法蘭西王國的王太子一直使用著多菲內的稱號。1453年,多菲內省議會在格勒設立,取代原先的多菲內省委員會,格勒成為繼巴黎和圖盧茲之后法國第三個擁有省議會的城市。18世紀末,經濟和財政危機使格勒全城彌漫著不安的氣息。1788年6月7日,由于多菲內省的議員要求古老的三級會議開會,以抗議法國政府應對經濟和財政危機的不力,政府派兵阻止三級會議的召開。派去鎮(zhèn)壓騷亂的士兵強迫格勒市民離開道路。然而,憤怒的市民卻爬上了耶穌會學院周圍的建筑,用屋頂上的磚瓦狠狠地投向那些士兵,于是王家士兵被驅逐至城外。這是法國大革命爆發(fā)前夕全法的首場政治沖突,這一天后來被稱為“磚瓦之日”,掀開了轟轟烈烈的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序幕,為最終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證明社會矛盾的激化導致了法國大革命的爆發(fā)。法國大革命博物館位于城東南的維濟耶。1790年,原先的多菲內省被分為現(xiàn)今三個?。阂翝蔂柺?、德隆省和上阿爾卑斯省。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1940至1944年,這里的法國抵抗運動游擊隊行動活躍,與德國法西斯集團進行了奮勇的抗爭。大約25000年前,格勒諾布爾所處的地方是一片冰川世界。隨著氣候變暖,伊澤爾冰川逐漸融化,一個冰川湖逐漸形成,并在歷史上存在了10000多年才逐漸消失,直至演變成現(xiàn)在群山環(huán)抱的盆地。起初,格勒城并未建于伊澤爾河與德拉克河的交匯處,而是建于緊挨著巴士底Bastille山崖、隔伊澤爾河與其相望的一片大致呈方形的區(qū)域內,它包含了今天輕軌A線的VictorHugo、HubertDubedoutMaisondutourisme、VerdunPréfecture、Chavant站、B線的Sainte-ClaireLesHalles、Notre-DameMusée站及C線的GustaveRivet站。由于位于夏特勒斯山脈最南端的巴士底山崖的下切,這片區(qū)域旁的伊澤爾河河道較窄,河水也較淺,形成了一片淺灘,可涉水而過,這里因此也就成了上下游40公里河段內唯一可以建橋的地方。由于軍事防御的需要,格勒城起始的區(qū)域相比于其他法國城市小,正因為小,格勒城由此開始建立并逐漸發(fā)展壯大。在格勒諾布爾民間流傳著一個著名的說法:蜿蜒曲折的伊澤爾河是“蛇”,筆直奔騰的德拉克河是“龍”,蛇和龍都異常躁動,隨時都會舞動起來,使格勒洪水泛濫,人民遭受苦難。因此在歷史上,格勒人民馴服蛇和龍、抵抗洪水的行動一刻也未曾停止。長期以來,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格勒飽受洪水的侵襲。在格勒歷史上,一共記錄了150多次發(fā)生于伊澤爾河和德拉克河上的洪水。僅在1600至1860年間,就曾發(fā)生80次洪水,即平均不到四年就發(fā)生一次洪水。這些洪水大多都導致了重大的人員傷亡和慘重的財產損失。它們曾多次摧毀當時格勒城內唯一一座橫跨伊澤爾河的橋(位于現(xiàn)今圣-羅朗人行橋處),大大阻礙了格勒城內與河對岸巴士底山崖之間的交通聯(lián)系。圣-羅朗人行橋始建于1095年,在1219年首次被摧毀后,又先后于1651年和1799年相繼被摧毀,于是,它被迫重建了3次,先后經歷了鐘樓石拱橋、木橋及懸索橋時代。經歷了屢建屢毀,屢毀屢建的慘痛回憶。在一次次重建過程中,圣-羅朗橋變得一次比一次堅固,一次比一次能經受住洪水的考驗?,F(xiàn)今的圣-羅朗人行橋建于1838年,并于1909年經歷了一次翻修。在幾個世紀的歲月里,格勒城邊的伊澤爾河上僅建有一座橋。終于在1671年,在伊澤爾河上架起了格勒城的第二座橋——馬利尤斯-貢塔爾橋。它是一座石拱橋,位于圣-羅朗橋的下游。不幸的是,它也沒能逃脫被洪水摧毀的厄運,于1733年和1740年兩次遭受洪水的毀壞?,F(xiàn)今的馬利尤斯-貢塔爾橋同樣建于1839年,正好于圣-羅朗橋重建的第二年。此后,馬利尤斯-貢塔爾橋經受住了1856、1859及1948年3次洪水的考驗,于1985至1987年間經歷了一次翻修。由于洪水頻發(fā),當時城外的居民只能選擇住在城四周高處背靠三座山脈的山丘上,以躲避洪水的侵襲,而城外的低處,尤其是靠近河岸的地方,則異?;臎?,通常是沼澤、農田或牧場。一次次發(fā)生的洪水讓格勒人民逐漸意識到開展水利工程的重要性。于是,人們相繼將伊澤爾河和德拉克河疏浚改道、改曲為直,使其在原有基礎上相對遠離城區(qū),減小洪水對城區(qū)人民的威脅。此外,人們在兩河沿線修建了堅實的大堤,并種植了密集的樹木,作為抵抗洪水的最前線。直至河道疏通后,靠近河岸的低處才逐漸聚集起人氣,顯出城市的風貌。直至今天,人們依然在不斷加固伊澤爾河和德拉克河兩岸的大堤,這項工作已經持續(xù)了一個半多世紀,耗費了數(shù)代人的心血。同時,人們還相繼在兩河的許多地方修建了大壩,進一步充實了防洪抗洪的力量。此外,兩河沿岸的一些農田還被專門預留出來作為泄洪區(qū),以備不時之需?,F(xiàn)在,格勒的水利工作者正未雨綢繆,研究未來很可能到來的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并制定應急預案。在如今不斷擴大的格勒城區(qū),伊澤爾河上已架起了14座橋,其中包括12座公路橋和2座人行橋;德拉克河上則架起了9座橋,其中包括8座公路橋和1座人行橋。格勒諾布爾素有科技創(chuàng)新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法國名聲顯赫的科學城,被譽為“歐洲的硅谷”。在漫長的歲月里,格勒只是一個小城鎮(zhèn)。17世紀,手套業(yè)的興起首先帶動了格勒的經濟發(fā)展。至1850年,格勒制造的手套銷往世界各地,手套業(yè)達到它的頂峰,格勒發(fā)展成為歐洲最大的手套業(yè)中心之一。隨后,工業(yè)革命的到來使鐵路修進山區(qū),水電資源得到開發(fā),格勒脫穎而出,發(fā)展為這一帶山區(qū)的中心城市。1842年,法國第二座水泥廠在格勒投入運營。1858年,格勒迎來了它的首條鐵路。1869年,世界首座水電站在格勒東北郊的朗賽投入運營,格勒成為世界水力發(fā)電的先驅之一。1925年,國際水電與旅游博覽會在格勒舉行,展示了格勒在水力發(fā)電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標志著格勒成為世界水電之都。在水電業(yè)大發(fā)展時期,格勒人民將冰川稱為“白色的煤”,意為與煤具有同等經濟價值的資源。1936年,世界首個滑雪專用的機械牽引纜車在格勒東郊的阿爾卑斯杜耶茲滑雪場投入運營,格勒也成為世界滑雪專用機械牽引纜車的先驅之一。水電的發(fā)展迎來了以新技術為基礎的新工業(yè)時期,擁有了廉價電力,又轉而促進了化學、冶金和各種機器工業(yè)的發(fā)展?,F(xiàn)在格勒能生產工具鋼、磁鋼、多孔金屬和其他特種合金,為宇航和核能等尖端工業(yè)提供材料。電子和計算機工業(yè)也具有相當規(guī)模。格勒工業(yè)的發(fā)展得益于其雄厚的科研實力。今天,科研在格勒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格勒是法國外省科研機構最密集的城市,其科研實力在法國外省數(shù)一數(shù)二。格勒擁有眾多世界知名的研究所、實驗室及跨國公司的研發(fā)中心,吸引了兩萬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員及科學家來此工作,在各高科技領域辛勤耕耘,他們的到來給格勒的科研帶來世界性影響力,格勒也因此成為法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格勒素有在科研和學術方面進行國際合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每年,大量的國際性學術會議于此召開。格勒的科研主要從三大技術領域:信息及通信技術、生物技術及新能源技術。其中,信息及通信技術領域涵蓋微技術和納米技術、信息及電子,生物技術領域涵蓋健康工程學、醫(yī)療圖像學、神經學、腫瘤學及生物芯片,新能源技術領域涵蓋太陽能光伏、燃料電池及智能電網。格勒擁有歐洲首個微技術和納米技術研究中心,也是世界三大微技術和納米技術研究中心之一(美國紐約東菲什基爾和中國臺灣新竹),還有享譽世界的核能研究中心,其通信設施建設在法國數(shù)一數(shù)二。此外,格勒還擁有法、德、英合作的中子反應堆,歐洲多國合作的同步輻射加速器、法、德合作的天文觀測研究中心和法、德合作的強磁場研究所等眾多世界知名的國際性高科技研究機構。格勒與巴黎、里昂、圖盧茲和尼斯共同構成法國五大具有世界性輻射力的高科技競爭極,是法國外省最大的科學城之一。“為向前邁進而一道奮斗,為超越界限而彼此互相汲取靈感,為創(chuàng)造的附加值而創(chuàng)造協(xié)同效應”,一個多世紀來,依托這個堅定的信條并基于工業(yè)與科研和高教強大的共生關系,格勒的工業(yè)與本地的科研和高教緊密結合,協(xié)同運作,構成了格勒經濟發(fā)展的三大引擎,一個依靠工業(yè)、科研和高教三極協(xié)同效應的獨特經濟發(fā)展模式在世界上獨樹一幟。由于在科技創(chuàng)新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格勒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歐洲主要的中心城市。今天,格勒正致力于將自己打造為歐洲未來技術的設計和生產中心。格勒諾布爾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大學城,其高教實力在法國外省數(shù)一數(shù)二。格勒是法國外省三個非大區(qū)首府級別的學區(qū)總部所在地之一(尼斯和蘭斯),學區(qū)由法國教育部及高教和科研部管轄。格勒大學集團是法國外省教學質量最高的大學集團之一。格勒同時也是法國外省最大的大學城之一和法國外省學生最多的城市之一(近七萬),其中包括眾多從世界180個國家遠道而來的外國留學生(約占學生總數(shù)的15%),另外還有約一萬大學教師。此外,格勒還在高教領域擁有諸多全法之最:全法學生占總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全法人口平均年齡最低的城市及全法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在這里,60%的人口小于40歲。因此,今天的格勒給人青春洋溢、活力四射的面目。根據(jù)法國《學生》雜志最新的官方排名,格勒位列法國最適合大學生學習城市的首位,僅次于圖盧茲,領先蒙彼利埃(3)、南特(4)、艾克斯-馬賽(5)、里昂(6)、波爾多(6)、雷恩(8)、里爾(9)、尼斯(10)、斯特拉斯堡(11)、克萊蒙費朗(12)及巴黎(12)等城市。格勒大學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339年,是歐洲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之一。格勒大學校園位于格勒東郊的圣馬丹代雷和格埃兩鎮(zhèn),占地面積近200公頃,是全法最大、大學最集中的大學城之一,市內大部分大學生都于此學習(約五萬)。根據(jù)中國上海交通大學最新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格勒一大位列世界最好大學的第107名及法國最好大學的第5名,僅次于巴黎十一大、巴黎六大、巴黎高師和斯特拉斯堡大學。格勒諾布爾是《紅與黑》的作者司湯達(1783-1842)的故鄉(xiāng)。1970年,人們把昔日的市政廳改建為司湯達博物館,紀念這位著名的杰出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2000年,博物館被列入法國國家歷史遺跡名錄。2004年,博物館關門謝客開始著手準備遷址,并于2006年被改造成格勒國際大樓。2012年,博物館正式遷至同樣離伊澤爾河邊不遠的加尼榮醫(yī)生故居,以嶄新的面貌重新開門迎客。加尼榮醫(yī)生(1728-1813)是司湯達的外祖父。司湯達是19世紀法國杰出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以準確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練的筆法而聞名,被譽為最重要和最早的現(xiàn)實主義的實踐者之一。他原名亨利-馬利·貝爾,出生于格勒的一個資產階級家庭,父親是格勒議會中的一位有錢的律師,于他11歲那年出于政治原因被捕。司湯達與父親素來不睦,父親信仰宗教,思想保守,他在家庭中受到束縛和壓抑,從小就憎惡他父親,他童年時期的郁郁不樂很大程度上是由他桀驁不馴的性格造成的。在12歲前,他由一位教士負責教育,后者使他產生了對宗教信仰的長久仇恨。在司湯達7歲那年,母親因患產褥熱去世,隨后,年幼的司湯達跟隨著外祖父加尼榮醫(yī)生度過了美好的童年時光。加尼榮醫(yī)生思想特別開放,是盧梭和伏爾泰的信徒,擁護共和派。在外祖父家,司湯達閱讀了大量世界名著,在法國大革命的疾風驟雨中體察格勒的社會人文氣息并慢慢被外公培養(yǎng)出大文豪的氣質??梢哉f,加尼榮醫(yī)生是對司湯達一生影響最大的人之一。13歲時,司湯達進入新建的格勒中心學校學習,其間曾獲美文獎和數(shù)學首獎。位于國際大樓東面的法院原是15-16世紀的多菲內省議會,兼具哥特式與文藝復興式風格,是格勒最值得夸耀的文化遺產。位于法院東面的主教轄區(qū)博物館坐落于圣母廣場,壯麗的圣母大教堂及其一旁的主教宮于1908年前一直是格勒諾布爾主教的寓所。這座宮殿博物館講述了格勒從史前至今的歷史,在圣母廣場的地下還有一間守衛(wèi)古羅馬城墻的地下室及4至10世紀時的洗禮池。位于主教轄區(qū)博物館北面的格勒美術館又稱格勒博物館,建于1798年,是法國及歐洲最著名的當代美術館之一。這里收藏了眾多古代、現(xiàn)代及當代的藝術珍品,包括眾多繪畫和雕塑杰作,特別因收藏一些世界名畫而聞名,如夏加爾、畢加索、莫奈、高更和馬蒂斯的作品。伊澤爾河北岸的山丘上一座易守難攻的巴士底堡壘虎踞龍幡,高聳于格勒城264米之上,建于1824至1847年。這座宏偉的堡壘宛如格勒城上空的海市蜃樓,是格勒最著名的標志性建筑。當初為了控制通向城市道路而修建的這座要塞,長期以來一直是軍事和政治活動的重地。如今,這里是格勒絕佳的觀景點。在城頭上可瞭望伊澤爾河及遠處的山脈,市街全景也一覽無遺,天氣極佳時還可遠眺直線距離113公里之外、位于法國、意大利和瑞士三國邊境的歐洲之巔——勃朗峰。司湯達如此描述他眼中的巴士底堡壘:“我沒有能力描述在巴士底堡壘上享有的美妙的、隨著腳步移動而變化的景色。”今天,巴士底堡壘是格勒乃至伊澤爾省最受歡迎的旅游景點,每年接待的游客達60多萬人次。從市區(qū)到堡壘可搭乘空中索道跨河而上。1934年開始啟用的5個一組圓球式纜車與巴士底堡壘一樣享有盛名。它是世界首個(巴西里約熱內盧和南非開普敦)、法國唯一建于城中心的空中索道,是格勒的地標、格勒人民最引以為傲的象征,被格勒人民親切地稱為《登山泡泡車》,每年,30多萬人次的游客乘坐它前往堡壘欣賞格勒最美的景色。位于巴士底堡壘山麓下的多菲內博物館坐落于一座建于1621年的圣瑪麗當奧女子修道院內,院內有個種滿了玫瑰花的庭院,十分幽靜,整座修道院十分古樸,在庭院和陽臺都能眺望格勒的市景。多菲內博物館創(chuàng)建于1906年,是一座人種學與傳統(tǒng)名俗藝術博物館,展品十分豐富,記錄了阿爾卑斯山的手工業(yè)和傳統(tǒng)風俗。每年,這里都舉4至5次有關考古、歷史、裝飾藝術及古代多菲內省的農工業(yè)遺產的展覽。建于1662年的祈禱室保留了當時盛行的巴洛克風格,華麗的裝飾性設計布滿各個角落。今天,格勒博物館和多菲內博物館都是格勒的主要博物館。位于格勒諾布爾市中心西面的格勒國家當代美術館是歐洲最著名的當代美術館之一,坐落于一棟由巴黎埃菲爾鐵塔的設計師古斯塔夫·埃菲爾設計的玻璃鋼鐵房子里,造型十分新穎。位于市中心南面的格勒文化宮建于1968年,是為當年格勒舉的的冬奧會的獻禮之作。其理念由當時的法國文化部長安德烈·馬爾羅創(chuàng)立,造型十分現(xiàn)代。一年后,在它的身旁建起了格勒國立音樂學院。今天,格勒國家當代美術館、格勒文化宮和格勒國立音樂學院都是格勒的主要文化機構。格勒諾布爾是法國著名的冬季運動城,曾于1968年舉第10屆冬季奧運會,從此,格勒便以冬季奧運城聞名于世。它所在的阿爾卑斯山冬季白雪皚皚,部分山峰高達4000多米,是世界著名的滑雪勝地,夏季郁郁蔥蔥,又是登山的最佳去處。城市周邊半小時車程的范圍內遍布著36座滑雪場,其中的12座為國際等級,這里的460個滑雪纜車可為2500公里的高山滑雪坡道及1800公里的越野滑雪平道提供服務。每年冬季,無數(shù)來自世界各地的冬季運動愛好者都會慕名而來,盡情享受冬季運動帶來的絕妙體驗。此外,每年夏季,格勒周邊的韋科爾和沙特勒斯兩大區(qū)域自然公園及??颂m國家公園、5000公里縱橫交錯的徒步道、2100公里的河流及100多個湖泊等待著眾多夏季運動愛好者前來探索和發(fā)現(xiàn)。格勒諾布爾為廣大美食愛好者提供了豐富的特色美食盛宴。從主菜到甜點,食客們在一餐中便可盡享格勒地區(qū)的美味佳肴。這里的特產主要有擁有法國原產地官方認證的格勒優(yōu)質核桃、奶油焗烤馬鈴薯、焗烤螯蝦、圣-馬瑟蘭奶酪、侯揚奶酪面餃及夏爾特斯酒。格勒諾布爾所在的多菲內地區(qū)的人民具有深刻的思想、敏銳的洞察力和堅韌不拔的品格。相比于普羅旺斯人意氣用事的暴躁,多菲內人更加沉穩(wěn),講求平心靜氣地思考。在多菲內有一句名言:“敏銳、機智、謙恭,多菲內人能嗅到風的氣息,熟悉微風的顏色。”格勒諾布爾與中國蘇州于1998年9月20日締結友好城市。
網上報名
  • 姓名:
  • 專業(yè):
  • 層次: ??分數(shù):
  • 電話: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644062549@qq.com刪除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jyqz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