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是誰


精選答案2004年,物理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正在一張涂滿鉛筆筆跡的紙上,用透明膠帶粘來粘去。 靠這種“粘取”,他們剝離出了石墨烯,隨后發(fā)現,石墨烯原子所獨具的、像一張鐵絲網似的六角形陣列排列方式,有潛力成為比鋼鐵堅硬10倍、且導電時能量損失很小的新型材料。 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至高榮譽由這兩人——現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的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因“研究二維材料石墨烯的開創(chuàng)性實驗”而共享。他們6年前制成的石墨烯已迅速成為物理學和材料學的熱門話題,現在是世界上最薄的材料,僅有一個原子厚。在改良后,石墨烯致力于塑造低功率電子元件,如晶體管。相比之下,銅線和半導體都會產生電腦芯片75%的能量消耗,人們確定了石墨烯擁有留名史冊的本事。 許多諾貝爾獎候選成果仍然在經受時間及后人檢驗,但石墨烯卻在出現6年之內榮登寶座,評審委員會認為,它“有望幫助物理學家在量子物理學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還將極大促進汽車、飛機和航天工業(yè)的發(fā)展。這個從鉛筆芯中得來的發(fā)現,被看作最有可能改寫未來世界電子產業(yè)的因素,而發(fā)現石墨烯的“伯樂”卻認為,這世界還有更多令人驚奇的現象等待被挖掘呢。 安德烈·海姆:科學亦詼諧 今年到來的這座獎杯,其實并不是安德烈·海姆的第一個“諾貝爾獎”。 2000年,“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海姆和一個英國人邁克爾·貝瑞,他兩人使用磁性克服了重力作用,使一只青蛙懸浮在半空中,并推測使用類似的方法可以克服一個人的重力作用,讓他在半空中漂浮起來。這個發(fā)明被美國《大眾機械》雜志評選為18年來“搞笑諾貝爾獎”最受歡迎的十大成果之一。 接著在下一年,海姆以自己養(yǎng)的寵物倉鼠為實驗對象,寫成了一篇關于磁懸浮的論文。 在2003年,安德烈·海姆又打定主意想模仿壁虎腳上的絨毛。這源于一種叫做“卡普頓”的物質。為此,他設計出了一種有著極小絨毛的材料,使其達到壁虎腳上絨毛的效果。將一平方厘米的“模擬壁虎腳絨毛材料”安在垂直平面上,居然可以支撐起一公斤的重量。 或許只有這樣寓科研于娛樂的人,才能開辟出不同尋常的石墨烯發(fā)現之旅:當年,海姆和諾沃肖洛夫偶然意識到,他們可以強行將性狀類似鉛筆芯的石墨分離成較小的碎片,從碎片中剝離出較薄的石墨薄片,然后利用普通膠帶粘住薄片的兩側,撕開膠帶,在不斷重復這一過程中得到越來越薄的石墨薄片,最后制成由一層碳原子構成的石墨烯。 該實驗一個關鍵性設備就是——透明膠帶。牛津大學物理學教授保羅·拉達埃利對這兩人采用的如此簡單研究方法感到驚訝:“在這個復雜的年代,有許多像超對撞機一樣的設備,但他們居然成功地用透明膠帶贏得諾貝爾獎?!?海姆接到獲獎通知時也非常有戲劇性。在諾貝爾物理獎揭曉當天,主辦方宣布獲獎者并介紹成果之后,瑞典科學院的會議室內大屏幕顯現出海姆一張笑意盈然的照片,當評審委員會現場電話連線海姆時,他正在電腦前回復一份郵件,得知自己摘得殊榮后十分震驚,因為全然忘了這是物理學獎揭曉的日子。 在當天接受媒體的電話采訪中,海姆稱前一天工作到晚9時,因為壓根沒想過能獲獎,所以睡得非常踏實,“今天本打算繼續(xù)工作,完成上星期沒有寫完的一篇論文”。當瑞典《每日新聞》記者問及這一天的接下來的時光如何安排時,海姆說還要回去工作,獲獎后他也會“試著像以前一樣生活”,因為自己不是因為獲獎就會在余生停止前進的人。 評審委員會介紹稱,把研究工作視為“游戲”,并在此過程中學習,是海姆及其團隊擁有的特別之處。“還有大量令人驚奇的現象等待發(fā)現”,海姆說,“從一個研究課題跳到另一個課題會面臨很多困難,但值得這樣做。比起一輩子研究同一領域,尋找一些意想不到的東西更有意思”。 諾沃肖洛夫:“70后”的諾貝爾獎得主 本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另一得主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1974年生于俄羅斯,亦是自1973年以來最年輕的物理學獎得主。 而細看諾沃肖洛夫的經歷,會發(fā)現他與安德烈·海姆居然有許多共同之處。比如,都出生于俄羅斯,都是在俄羅斯開始各自的物理學研究生涯,都是先在荷蘭做研究后定居英國,兩人現在又同為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 其實,諾沃肖洛夫與海姆不但是多年的研究搭檔,且曾為師徒:當年,海姆同時受聘于曼徹斯特大學和荷蘭奈梅亨大學,而諾沃肖洛夫來奈梅亨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成為海姆的一名博士生。正是在此期間,他開始了與海姆的合作研究,而在完成博士學業(yè)后,更追隨海姆到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工作。 作為年長16歲的伙伴及曾經的導師,海姆這樣評價他的學生:“許多人因為工作不努力而讓我失望,但諾沃肖洛夫在工作上的努力從未讓我失望?!敝Z沃肖洛夫亦稱,他與老師海姆之間有著非常融洽的合作研究關系。 曾在荷蘭與海姆共事的教授揚·凱斯·馬安稱,海姆的角色就像指揮者,而諾沃肖洛夫則是執(zhí)行人,盡管海姆比諾沃肖洛夫更有經驗,但“如果他們沒有通力合作,不會贏得今日的諾貝爾獎”,更不會譜寫出一段師生佳話。 據報道,就在老師海姆被訪問的幾個小時后,諾沃肖洛夫也接到電話采訪,可這個視工作如生命的人卻不愿放下手頭實驗,于是反問記者:“是不是我現在不停下實驗,以后就沒有機會接受采訪了?”但當接到得獎通知時,諾沃肖洛夫同樣驚喜交加,第一個想法就是奔到實驗室告訴整個研究團隊。 在英國時政周刊《新政治家》上,石墨烯被近期列舉為最嶄新的科學觀念之一,并被視之為下一輪技術革命的沖鋒號。但諾沃肖洛夫在談及未來研究計劃時,卻說:“在我的生活里,石墨烯有點多……所以想在這個領域之外探索。”而他的搭檔海姆亦表示不會去預測石墨烯的前景,自己則將致力于新的發(fā)明,現已投身另一課題研究。 倫敦國王學院材料研究組負責人馬克·米奧多尼克說:“看到這兩人獲得諾貝爾獎時,每個科學家的臉上都會浮起笑容,因為這表明就算你把實驗室弄得亂七八糟,照樣也能拿諾貝爾獎?!?而英國諾丁漢大學物理學教授勞倫斯·伊夫斯這樣總結海姆和諾沃肖洛夫的獲獎:他們兩人為世人展現應如何從事科研——以好奇心為動力,做自己認為有意思的工作,直至創(chuàng)造神奇。(科技日報)
網上報名
  • 姓名:
  • 專業(yè):
  • 層次: ??分數:
  • 電話: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644062549@qq.com刪除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jyqz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