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專業(yè)論文


答案優(yōu)選淺論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的概述
  1、什么是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不同國家(和/或地區(qū))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活動。國際貿易是商品和勞務的國際轉移。國際貿易也叫世界貿易。
  國際貿易由進口貿易(import Trade)和出口貿易(Export Trade)兩部分組成,故有時也稱為進出口貿易。
  從一個國家的角度看國際貿易就是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
  2、國際貿易是怎樣產生的
  國際貿易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形成國際貿易的兩個基本條件是:
  (1)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
  (2)國家的形成。
  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產生出用于交換的剩余商品,這些剩余商品在國與國之間交換,就產生了國際貿易。
  3、國際貿易與對外貿易的區(qū)別
國際貿易專業(yè)論文

  對外貿易是指一國(或地區(qū))同其他國家(或地區(qū))所進行的商品、技術和服務的交換活動。因此,提到對外貿易時要指明特定的國家。如中國的對外貿易等;某些島國如英國、日本等也稱對外貿易為海外貿易。
  [編輯本段]國際貿易的分類
  一、按商品移動的方向國際貿易可劃分為
  1、進口貿易 (import Trade):將外國的商品或服務輸入本國市場銷售。
  2、出口貿易(Export Trade):將本國的商品或服務輸出到外國市場銷售。
  3、過境貿易(Transit Trade) :甲國的商品經過丙國境內運至乙國市場銷售,對丙國
  而言就是過境貿易。由于過境貿易對國際貿易的阻礙作用,目前,WTO成員國之間互不從事過境貿易。
  二、按商品的形態(tài)國際貿易可劃分為
  1、有形貿易(Visible Trade):有實物形態(tài)的商品的進出口。
國際貿易專業(yè)論文

  2、無形貿易(Invisible Trade):沒有實物形態(tài)的技術和服務的進出口。例如,機器、設備、家具等都是有實物形態(tài)的商品,這些商品的進出口稱為有形貿易。專利使用權的轉讓、旅游、金融保險企業(yè)跨國提供服務等都是沒有實物形態(tài)的商品,其進出口稱為無形貿易。
  三、按生產國和消費國在貿易中的關系國際貿易可分為
  1、直接貿易(Direct Trade):指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不通過第三國進行買賣商品的行為。貿易的出口國方面稱為直接出口,進口國方面稱為直接進口。
  2、間接貿易(Indirect Trade)和轉口貿易(Transit Trade):指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通過第三國進行買賣商品的行為,間接貿易中的生產國稱為間接出口國,消費國稱為間接進口國,而第三國則是轉口貿易國,第三國所從事的就是轉口貿易。
  例如,戰(zhàn)后的伊拉克有一些商機,但是風險也很大。我國的有些企業(yè)在向伊拉克出口商品時,大多是先把商品賣給伊拉克的周邊國家,再由伊拉克的周邊國家轉口到伊拉克。
國際貿易專業(yè)論文

  [編輯本段]國際貿易的主要特點
  國際貨物貿易屬商品交換范圍,與國內貿易在性質上并無不同,但由于它是在不同國家或地區(qū)間進行的,所以與國內貿易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國際貨物貿易要涉及不同國家或地區(qū)在政策措施、法律體系方面可能存在的差異和沖突,以及語言文化、社會習俗等方面帶來的差異,所涉及的問題遠比國內貿易復雜。
  2.國際貨物貿易的交易數(shù)量和金額一般較大,運輸距離較遠,履行時間較長,因此交易雙方承擔的風險遠比國內貿易要大。
  3.國際貨物貿易容易受到交易雙方所在國家的政治、經濟變動、雙邊關系及國際局勢變化等條件的影響。
  4.國際貨物貿易除了交易雙方外,還需涉及到運輸、保險、銀行、商檢、海關等部門的協(xié)作、配合,過程較國內貿易要復雜的多。
  這里,主要是將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進行一些對比。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既存在共同性,又有很大區(qū)別,國際貿易比國內貿易更復雜。
  一、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共同性
  1、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地位相同;
  2、有共同的商品運動方式;
  3、基本職能相同,且都受商品經濟規(guī)律的影響和制約。
  二、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區(qū)別
  1、各國的經濟政策不同;
  2、語言、法律及風俗習慣不同;
  3、各國間貨幣、度量衡、海關制度等不同;
  4、國際貿易的商業(yè)風險大于國內貿易。
  綜上所述,國際貿易比國內貿易更復雜。
  [編輯本段]國際貿易與對外貿易的統(tǒng)計分析指標
  1、貿易額和貿易量
  貿易額就是用貨幣表示的貿易的金額,貿易量就是剔除了價格變動影響之后的貿易額,貿易量使得不同時期的貿易規(guī)??梢赃M行比較。這里有三個概念需要掌握。
 ?。?)對外貿易額(Value of Foreign Trade):就是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的進口總額與出口總額之和。
  一般用本國貨幣表示,也可用國際上習慣使用的貨幣表示;聯(lián)合國發(fā)布的世界各國對外貿易額是以美元表示的;各國在統(tǒng)計有形商品時,出口額以FOB價格計算,進口額以CIF價格計算;無形商品不報關,海關沒有統(tǒng)計。
 ?。?)國際貿易額:(Value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以貨幣表示的世界各國對外貿易值的綜合,又稱國際貿易值。它等于一定時期內世界各國用FOB價格計算的出口貿易額之和。
 ?。?)貿易量:貿易量是為了剔除了價格變動影響,能準確反映國際貿易或一國對外貿易的實際數(shù)量,而確立的一個指標。在計算時,是以固定年份為基期而確定的價格指數(shù)去除報告期的貿易額,得到的就是相當于按不變價格計算(剔除價格變動的影響)的貿易額,該數(shù)值就叫報告期的貿易量。
  貿易量可分為國際貿易量和對外貿易量以及出口貿易量和進口貿易量。
  2、貿易差額
  貿易差額(Balance of Trade)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出口總額與進口總額之間的差額。
 ?。?)貿易順差(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 ),我國也稱它為出超(Excess of Export over import):表示一定時期的出口額大于進口額。
 ?。?)貿易逆差(Un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 ),我國也稱它為入超(Excess of import over Export)、赤字,表示一定時期的出口額小于進口額。
 ?。?)貿易平衡:就是一定時期的出口額等于進口額。
  一般認為貿易順差可以推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yè),所以各國無不追求貿易順差。但是,大量的順差往往會導致貿易糾紛。例如日美汽車貿易大戰(zhàn)等。
  3、國際貿易條件
  國際貿易條件(Terms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出口商品價格與進口商品價格的對比關系,又稱進口比價或交換比價。它表示出口一單位商品能夠換回多少單位進口商品。很顯然,換回的進口商品越多,越為有利。貿易條件在不同時期的變化通常是用貿易條件指數(shù)來表示,貿易條件指數(shù)是出口價格指數(shù)和進口價格指數(shù)的比值,計算公式是:出口價格指數(shù)除以進口價格指數(shù),再乘以100(假定基期的貿易條件指數(shù)為100)。
  報告期的貿易條件指數(shù)大于100,說明貿易條件較基期改善。
  報告期的貿易條件指數(shù)小于100,說明貿易條件較基期惡化。
  4、貿易的商品結構
  貿易的商品結構(Composition of Trade)就是各類商品在貿易總值中所占的比重。 這里涉及到一個商品分類的問題,一般有兩種分類方法。
 ?。?)聯(lián)合國秘書處的《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把有形商品依次分為10大類,其中0一4類商品稱為初級品,把5一8類商品稱為制成品,第9類為沒有分類的其他商品。初級產品、制成品在進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就表示了貿易的商品結構。
 ?。?)是按生產某種商品所投入的生產要素進行分類,可分為勞動密集型商品、資本密集型商品等某種生產要素密集型商品。
  5、貿易的地理方向
 ?。?)對外貿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
  對外貿易的地理方向是指該國進口商品原產國和出口商品消費國的分布情況,它表明該國同世界各地區(qū)、各國家之間經濟貿易聯(lián)系的程度。
  例如,2003年我國前十位進口來源地分別是日本、歐盟、臺灣省、東盟、韓國、美國、香港地區(qū)、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巴西。2003年我國前十位出口市場分別是美國、香港地區(qū)、歐盟、日本、東盟、韓國、臺灣省、澳大利亞、俄羅斯和加拿大。由此而確定的2003年我國前十大貿易伙伴(根據(jù)進出口總額確定)為日本、美國、歐盟、香港地區(qū)、東盟、韓國、臺灣省、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加拿大。
 ?。?)國際貿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是指國際貿易的地區(qū)分布和商品流向,也就是各個地區(qū)、各個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用它們的出口額(或進口額)占世界出口貿易總額(或進口貿易總額)的比重來表示。
  例如,2003年世界商品出口前 八位的國家或地區(qū)是美國、德國、日本、法國、中國、英國、加拿大、意大利。2003年世界商品進口前 八位國家或地區(qū)是美國、德國、英國、日本、法國、中國、意大利、加拿大。
  6、對外貿易依存度
  對外貿易依存度(Foreign Dependence Degree)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國民經濟外向程度大小的一個基本指標。它是指對外貿易額在該國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
  [編輯本段]國際貿易中隱藏在匯率機制中的剝削
  青年學者劉周在“資本時代最大的資本”一文中,發(fā)現(xiàn)了現(xiàn)行國際匯率機制中包含的剝削。揭開了隱藏在國際匯率機制中的剝削秘密。該文認為:
  現(xiàn)行國際匯率機制,是現(xiàn)行不平等國際經濟貿易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有利于“少數(shù)剝削全世界的國家”的匯率機制。
  舉例來說,以1美元兌換人民幣7.5元計算。一個美國人擁有8000美元,這在美國是比較平常的事情。但是,這個美國人拿著這8000美元到中國來兌換成人民幣就是60000元人民幣。而在中國物價極低而美國物價極高的條件下,用60000元人民幣在中國購買的實物比8000美元在美國所能購買的實物的價值不知要超出多少倍。這也就是說,這個美國人拿著這8000美元到中國來,用不著生產,用不著勞動,用不著冒任何投資的風險,這8000美元就實現(xiàn)了成倍的資本增值,實現(xiàn)了成倍的資本利潤。這部分增值出來的利潤是從哪里來的呢?它是靠無償占有中國人民的血汗來實現(xiàn)的。中國與美國的關系如此,世界上一切發(fā)展中國家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的關系也基本如此——即發(fā)展中國家物價低而且貨幣匯價也低,發(fā)達國家物價高而且貨幣匯價也高(日本的情況有所不同,日元匯價低但是日本的物價極端地高,因此歐美國家的人到了日本也倍感無錢。但是,歐美國家的人到了中國這樣的發(fā)展中國家就感到自己非常有錢,因為一方面他們攜帶的本國貨幣可以換到成倍的所往國貨幣,另一方面所往國的物價又比本國物價低的可怕。所以他們在本國只可以買到一根火柴的錢到了發(fā)展中國家便可以買到一盒火柴,甚至更多。這就是這個時代的基本現(xiàn)實)。所以,現(xiàn)行國際貨幣匯率機制是一種極其反動的匯率機制,它是西方發(fā)達國家剝削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一種極具隱蔽性的工具。它所能存在的真正基礎是國際間的強權關系,它的基本內容是由殖民地時代的殖民掠奪關系決定并逐步演變而來的。它與不平等國際經濟貿易秩序中的其它部分共同成為發(fā)達國家對發(fā)展中國家和平掠奪的工具,而這種所謂的和平掠奪則是殖民地時代武裝掠奪的繼續(xù)。(真正平等的匯率機制,基本上應該以各國的物價指數(shù)作為主要的基礎指標。因為物價較低即說明其貨幣包含的實物量較多,因此其匯價也相對的應該較高;而物價較高則說明其貨幣包含的實物量較少,因而其匯價也相對的應該較低。這是再明白不過的道理)。
  該文并認為:發(fā)達國家的資本家們(尤其是跨國財團的資本家),表面上是依靠自己的資本和經營管理手段而在國際市場中賺取利潤。但是構成他們利潤的絕大部分,實際上主要是依靠不平等的國際貿易機制來實現(xiàn)的。我們知道,現(xiàn)行的不平等國際貿易機制,是歷史形成的。它是歷史上的殖民國家武力征服的產物,而且直到現(xiàn)在依然是依靠武力來維持的。所以,毫無疑問地,發(fā)達國家的資本家們,和平地在國際市場中賺取利潤的時候,他們實質上是在進行一種和平的掠奪;他們在進行這種偽善的和平掠奪的時候,實質上是在進行一種全新意義上的武力掠奪,實質上是在參與著一場跨越歷史時代的血腥的和骯臟的掠奪戰(zhàn)爭。資本家們正是這場骯臟戰(zhàn)爭的受益者和指使者。他們的利潤依靠了他們各自國家的歷史上的武力,并且也依靠著現(xiàn)在的武力,所以,他們歸根到底是在靠武力賺錢,他們發(fā)的依然是戰(zhàn)爭財。所以,資本時代最大的資本,不是資本而是暴力。

  [編輯本段]國際貿易中的平行進口問題
  近年來,隨著知識產權與國際貿易的關系更加密切,在國際貿易和知識產權國際保護交叉領域中產生了許多復雜的問題。平行進口就一個典型的因知識產權保護而引起的國際貿易問題。
  所謂平行進口,一般是指知識產權權利人或獨占被許可人有無權利禁止合法生產的產品從國外進口的問題,即在國際貿易中,合法持有知識產權產品的一方未經進口國相關知識產權權利人同意,將該產品經由合法途徑進口至該知識產權受保護的國家并銷售的行為。平行進口問題在本質上集中反映了知識產權貿易與貨物貿易之間的沖突,以及知識產權保護與國際貿易自由化之間的矛盾,正逐漸成為一個備受關注和爭議的熱點。
  事實上,無論是從法律規(guī)定的角度,還是從司法保護的角度,我國對平行進口的法律規(guī)制尚處于不成熟狀態(tài)。在國際層面上,我國是世界貿易組織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締約國,締結并參加了《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的伯爾尼公約》、《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xié)定》、《保護工業(yè)產權的巴黎公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xié)議》等一系列重要的知識產權國際保護條約。這些條約對于平行進口問題基本沒有涉及或者將這部分問題交由各締約方自行規(guī)定。這樣,我國有關平行進口的法律問題主要依據(jù)國內法解決。然而,我國的《專利法》、《著作權法》和《商標法》這三部知識產權的基本法都沒有涉及到“平行進口”問題。同樣,我國的《反不正競爭法》、《對外貿易法》、《海關法》等本應該涉及平行進口內容的法律都沒有涉及這一領域的問題。
  由于我國目前尚缺乏有關平行進口的法律依據(jù),致使現(xiàn)實生活中所發(fā)生的平行進口現(xiàn)象遠比在法院提起訴訟的多,知識產權人苦于沒有無從界定其權利范圍,也無從知曉我國對平行進口的態(tài)度。在前幾年中,由于我國是發(fā)展中國家,產品生產成本較低,而且之前對進口商品一直采取高關稅政策,因此向中國平行進口的案例尚很少見。然而,從國際貿易發(fā)展的趨勢來看,目前平行進口產生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例如,我國貿易壁壘的削減將為現(xiàn)有的具備潛在平行進口趨勢的商品打開國門。關稅的大幅度降低和配額的減少,一方面使平行進口商進行交易的成本大大降低,增加平行進口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使以前通過走私渠道入境的平行進口產品轉入正規(guī)渠道,增加平行進口的流量。除此之外,由于進口配額許可證和市場準入的弱化,企業(yè)的外貿經營權將得到實現(xiàn),這也為平行進口在我國的發(fā)生準備了制度性前提。而且,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企業(yè)作為出口方將知識產權產品出口到外國從而導致的平行進口爭議也有不少。因此,企業(yè)對于國際貿易中的平行進口問題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我國對于平行進口作出制度性的認定和規(guī)范已是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在制度確立之前,企業(yè)對于平行進口的基本含義和可能帶來的后果應有必需的認識,才能在充分估計各種市場風險的基礎上作出合理的經營決策。
  [編輯本段]國際貿易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環(huán)境約束
  國際貿易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環(huán)境約束主要來自以下五個方面:一、國際環(huán)境公約;二、WTO協(xié)議中的環(huán)境條款;三、環(huán)境標志制度;四、國際 環(huán)境管理體系系列標準;五、進口國的有關環(huán)境與貿易法規(guī)、技術標準
網上報名
  • 姓名:
  • 專業(yè):
  • 層次: ??分數(shù):
  • 電話: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644062549@qq.com刪除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jyqz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