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選答案
一、傳統(tǒng)語言學
(一)古希臘語言學

(二)古羅馬語言學

二、歷史比較語言學
(一)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形成

(二)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發(fā)展
(三)青年語法學派
三、現代語言學
(一)索緒爾與結構主義語言學
四、當代語言學
(一)喬姆斯基與轉換生成語言學
擴展資料:
一、19世紀的歷史語言學
瓊斯的發(fā)現,啟發(fā)了語言研究者的想象。此后的100多年里,除了語言歷史比較研究外,其他方面的研究都黯然失色了。學者們的著述大多是比較語法方面的,接著開始構擬原始印歐語。在這種風尚的影響下,19世紀的語言學家都忙于印歐語各語言間的歷史比較,并重建那個假擬中的母語。19世紀中葉,達爾文創(chuàng)立了“進化論”,語言進化的理論也自然包括其中了。
重視語言歷史變化的學風推動了語言理論的發(fā)展。19世紀70年代,以德國萊比錫大學為中心的一批語言學家,認為語言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語言中某個詞的語音變化會影響相同環(huán)境中許多同類音的變化,進而認為語音變化無例外。
被人們戲稱為“青年語法學派”的理論,現在看有很多可商榷的地方,但當時他們這種重視客觀材料的研究方法,的確把語言學向前推進了一步。19世紀的語言研究對后世影響很大。直到現在,還有不少語言學家在從事語音歷史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
二、20世紀初期到中葉的描寫語言學
到了20世紀,語言研究的重點開始從語言變化轉向語言描寫。這種轉變的發(fā)起人是瑞士語言學家F·索緒爾。他在1915年的《普通語言學教程》中,反復并明確地強調了前人從未有過的觀點:語言學的目的是研究語言各要素之間的關系,語言要素的價值是由它與其他要素之間的關系決定的,語言就是由這些要素精密交織而成的一種結構。從而創(chuàng)立了結構語言學。
索緒爾之后,結構語言學迅速發(fā)展,不久便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布拉格學派、哥本哈根學派、美國學派、倫敦學派和莫斯科學派。它們分別從功能、音位、語符、控制等不同的角度發(fā)展了結構語言學。尤其是美國學派,其代表人物L·布龍菲爾德等人,為后代的語言研究建立了一個極有價值的方法論。
但隨之而來的則是語言研究范圍變得越來越窄,以至于它與別的學科逐漸失去了聯(lián)系,變成了局外人不敢涉足的深奧學科。這樣,它必將面臨著一場革命。
三、20世紀中葉到近期的轉換生成語言學
1957年,年僅29歲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師N·喬姆斯基,出版了《句法結構》一書。這本僅120頁的小冊子,使語言學發(fā)生了新的轉變。
喬姆斯基認為,布龍菲爾德學派的研究范圍太窄,胃口又太大。想從一堆語言材料里發(fā)現一套適用于任何語言的分析和描寫方法,是不現實的。語言學家關心的不該是一堆語言材料,即語言行為,而應該是語言能力,即人腦中先天具有的一種能夠認知和生成無限多合格話語,同時又能辨認錯誤句子的能力。語言學家應當對語言的這個內在系統(tǒng)先有一個推測和假設。
描寫具體話語的語法是描寫語法;運用一系列規(guī)則來生成合格的話語和辨認不合格話語的語法是生成語法。喬姆斯基開創(chuàng)了生成語言學時代。
語言學家當前討論的生成語法有好幾種,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在喬姆斯基的影響下,他的學生G·雷科夫和R·S·麥克萊建立了生成語義學;美國語言學家C·菲爾莫爾建立了格語法。目前的語言學是格語法、生成語義學、轉換生成語法三足鼎立。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語言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