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答案護照是一個國家的公民出入本國國境和到國外旅行或居留時,由本國發(fā)給的一種證明該公民國籍和身份的合法證件。護照(Passport)一詞在英文中是口岸通行證的意思。也就是說,護照是公民旅行通過各國國際口岸的一種通行證明。所以,世界上一些國家通常也頒發(fā)代替護照的通行證件。
護照的西方稱呼“passport”并不是來于“seaport”(海港),而是來于中世紀用于通過城墻大門(“porte”)的文書。在中世紀的歐洲,一些文件可以由當地的統(tǒng)治力量頒發(fā)給旅行者,一般包括持有者被允許通過城鎮(zhèn)的名單。這種制度延續(xù)到法國,例如,直到1860年。在這段時間,護照并不是旅行到海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陽關下耳目”烽燧北800米處,坐落著陽關遺址博物館的陽關都尉府,一位身著古漢服的“都尉”正在里頭書寫“陽關關照”——漢代的通關文牒。要知道,正是這些通關文牒,衍生了中國古代的護照販子,他們給后人留下一個有趣的漢語詞匯:賣關子。

《西游記》中的唐三藏實際是個“偷渡者”
以護照形式作為出入邊塞關津的通行證件,在古代中國有近五千年的發(fā)展歷史。出國護照和國內護照不相區(qū)分的做法,從春秋戰(zhàn)國一直延續(xù)到新中國成立。而在清代以前,護照、簽證不分。外國人入境,如經批準,州府再給他發(fā)一張護照。
夏、商、西周時期的護照雛形稱為“牙璋”和“圭璋”。春秋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護照稱為“封傳”和“符節(jié)”。宋代護照又演變?yōu)椤瓣P引”、“符牌”,元代護照則以“公驗”、“腰牌”為主,明代護照又出現了“文牒”、“關照”、“符牌”和“堪合”等形式。護照由石銅變竹木,由竹木變紙張,由手書變印刷,由文牒變本本。
關于護照,歷史上一個傳播甚廣的故事是“伍子胥過昭關”。伍子胥逃避追殺,想脫楚入吳,因為沒有通行證,在吳楚交界的昭關受阻,一夜憂急交加,頭發(fā)盡白。

到唐代,“過所”制度更為嚴格,凡到各地進行貿易或其他活動的商人等都要持過所,否則便是非法通行,要受到緝拿。申請人萬一丟失過所,就要被拘押扣留,查清身份后再酌情處理。無過所者將被視為“私度”,被查獲就要治罪。
在護照研究專家范振水看來,中國唐代的出入境管理制度,接近1000年后的現代出入境、邊檢和海關查驗制度。來自北非和西亞各國的商人,在唐境內外“安全、自由”地通行,與唐代國力的強盛和中外交通的活躍有關。
唐朝最有名的“私度”者,當屬唐玄奘。歷史上玄奘通西域,身上沒有通行證件,一路混跡于商客隊伍中,有數次幾乎被中國守關的士兵射傷。
《西游記》中說,唐僧師徒一路行經西域各國,第一等要緊事是請官家在唐王簽發(fā)的護照——通關文牒上,蓋印押花。類似的“倒換通關文牒”情節(jié)與當下我們所說的簽證——對方領事官員在持照人護照上面簽字蓋章的做法十分接近。

范振水認為,《西游記》里的描述反映的很可能是作者吳承恩所在的明代時期通行證的使用情況。如果他的猜測屬實,中國的簽證(批示)發(fā)明要比國際早300年。
中國古代與外國交往時,明文規(guī)定人出中國邊境口岸須取得許可證明。唐朝法律規(guī)定,凡需越渡關塞要津者,須向官府申請并取得“過所”(如同現代的通行證)方可通行。公元845年,唐武宗下旨廢止外來宗教,外國人進出中國需要辦理文牘執(zhí)照和人境證件。直至明朝,進出邊境關塞要出示“路照”或“通關文牘”,并經官員查驗后放行;清朝以前中國歷代的人出境許可證明,作為對外國人入出境的查控手段,兼具護照與簽證的功能。原中華民國時期,簽證制度逐步建立。1925年,中國東三省交涉總署批轉下發(fā)《發(fā)給人境簽證辦法》,廢止向外國人頒發(fā)“另紙護照”的做法,改為在外國人護照上頒發(fā)簽證,并規(guī)定中國簽證分為外交、普通、往返和過境四種。1930年,國民政府頒發(fā)《查驗外國人人境護照規(guī)則》,要求入境外國人所持護照必須經中國駐外使領館簽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建立護照制度的同時也建立起相應的簽證制度,頒發(fā)了簽證法規(guī),同許多國家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達成簡化或互免簽證的協(xi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