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答案
《拉貝日記》中的羅伯特 · 威爾遜醫(yī)生

“他是一位美國公民,也是一位藍眼睛的中國人,更是一位人道主義英雄。他將因為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的英勇行為,而永遠被我們懷念。”

這位醫(yī)生,名叫羅伯特·威爾遜。

威爾遜是一個正宗的美國人,不過他是在中國的南京出生的。他的父親是一位教育家,曾在南京擔任過金陵中學校長、金陵大學外文系主任,因此威爾遜也是在南京降生的,他經(jīng)常說:我就是一個藍眼睛的中國人,南京就是我的家。
長大后,威爾遜被父親送去了美國哈佛大學讀書,但是畢業(yè)后,他又回到了南京,成為南京鼓樓醫(yī)院的一名外科醫(yī)生。
在1937年12月至1938年2月的這段時間里,威爾遜主要工作在鼓樓醫(yī)院,救助因為日軍空襲而受傷的無辜平民,同時利用自己美國人的身份,來為婦孺兒童提供庇護。
當時,留在南京的共有22位外籍人士,比如著名的拉貝、貝德士、辛德貝格等人,而威爾遜是唯一一位外科醫(yī)生。
隨著日本人暴行的泛濫,傷員的數(shù)量開始急劇增加,同時醫(yī)護人員也在不斷地減少。根據(jù)威爾遜在日記中的記載,到1937年12月18日,最后幾名中國的醫(yī)護人員也逃走了,整個鼓樓醫(yī)院只剩下威爾遜和他的同事特里莫,還有少得可憐的護理人員。與此對比鮮明的,是鼓樓醫(yī)院里遍地的呻吟傷者。
從他的日記里我們可以看到,12月24日,威爾遜一連做了十幾臺手術(shù),完全擠不出進餐的時間,幾乎累到昏厥;第二天,又是10臺手術(shù)。除了擔任主刀醫(yī)師的職務之外,威爾遜還必須同時兼任巡護員、護理員等等多重身份。
然而,情況的艱難還遠不止于此,瘋狂的日本士兵根本無視國際人道主義公約,對于收納眾多傷員的鼓樓醫(yī)院,日軍竟然明目張膽地進行轟炸并肆意地抓走傷員。
為了制止日本人的這些行為,威爾遜不得不和幾個同事輪流值班,并不時地冒著生命危險跑去大使館抗議。連續(xù)高強度的工作,可以說拖垮了威爾遜等人的身體,到后來威爾遜的嗓子幾乎失聲,他的同事特里莫更是高燒到不省人事。
盡管他們拼盡了全力,但對于遭受滅頂之災的南京城來說,這不過是杯水車薪罷了。
所以,除了夜以繼日地救助傷員,威爾遜還詳細記錄了日軍的諸多暴行,以圖作為日后控訴這群惡魔的證據(jù)。這些珍貴的記錄,幾經(jīng)輾轉(zhuǎn)才到了美國記者斯提爾手中,并在《芝加哥每日新聞報》上刊登出來,取名為“地獄中的四天”,詳細揭露了日軍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這些內(nèi)容,徹底擊破了日本人所吹噓的“共榮景象”,也為日后對日軍的審判提供了重要證據(jù)。
威爾遜的救助工作一直進行到1940年12月,最終因為身體原因不得不返回美國。當他離開南京時,數(shù)萬南京市民列道相送,并送給他一塊牌匾,上寫“愛眾親仁”。
回到美國后,威爾遜立刻成了各家媒體采訪的對象,但威爾遜很平淡地說:“我只是在履行我的職責而已,我是一名醫(yī)生,看到那么多呻吟的病人,我不可能視而不見?!?/p>
這句話看起來很簡單,似乎也是理所應當?shù)?,但事實上,看看我們身邊那些所謂的“成功人士”吧,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
而電影《拉貝日記》中,史迪夫·布切米飾演羅伯特·威爾遜醫(yī)生:
這個人物的性格乖僻,不過正符合史迪夫一貫的表演路數(shù),威爾遜醫(yī)生是美國人,他從一開始就處處針對約翰·拉貝,因為拉貝有著納粹黨員的身份,他始終覺得拉貝不是好人,每每在公開場合遇見拉貝,威爾遜醫(yī)生少不了一頓冷嘲熱諷。威爾遜醫(yī)生這個顯然屬于刀子嘴、豆腐心的類型,嘴上雖然很硬,但他其實比任何人都要關(guān)心南京的難民,因為在戰(zhàn)爭爆發(fā)初期,送進醫(yī)院的病患已經(jīng)讓他感到崩潰,日軍慘無人道的屠殺使南京成了一座地獄,所以他才義不容辭的和拉貝攜手創(chuàng)建了南京難民安全區(qū)。
史迪夫·布切米雖然在片中還是配角,但他的登場總是很搶風頭,他尖酸刻薄的語言,還有對病患的無私關(guān)懷,威爾遜醫(yī)生這個人物本身的戲劇性就很強,每一句話都會說到要害,這可能和人物的職業(yè)有關(guān)。史迪夫·布切米必然在出演前做了大量的工作,所以他飾演的這個人物看起來就真實可信,挑選這樣一個渾身是戲的演員參與表演,制片方的確是選對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