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近代中國那么多人去日本留學而不去美國留學?


為什么近代中國那么多人去日本留學而不去美國留學?首先,我們要知道,中國的史學界界定的近代指的是1840(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年這段期間,從中國社會形態(tài)上來說,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開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的結(jié)束。這段時期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兩半時期”。
在1895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慘敗,加之當時中國的改革維新思潮空前的高漲,第二年清朝政府派出了首批東渡日本的留學生,從此拉開了中國人留學日本的序幕。
有很多留學日本的名人,如李大釗、郭沫若、周恩來、魯迅、蔣介石、陳獨秀、周作人、郁達夫、王國維、董必武等,它們都在充分學習日本文化的基礎之上,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改造當初落后貧困的中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翻開中國近代史,留日學生時不時地從字里行間跳出來。
為什么近代中國那么多人去日本留學而不去美國留學?

現(xiàn)代的日本留學風潮,總結(jié)下來大概以下幾點的內(nèi)容:
日本性價比相對要高,留學的費用也很低廉,十萬人民幣對于小康家庭來說不會是太大的負擔。而且國公立大學經(jīng)常會有學費的減免,生活費也相對于其他留學國家性價比高。
地理位置優(yōu)勢,都是亞洲國家,氣候、生活習慣很好適應。日本到中國飛機只要幾個小時,時差小,氣候和我國東北地區(qū)相似,而且日本也是發(fā)達國家,對于不放心子女去地球另外一端的家長來說,日本是一個最優(yōu)的選擇。
文化相似性,日本的文化有一部分和中國有相似性,包括語言(文字)和飲食習慣,更讓留學生有親切感。
日本治安相對安全。禮儀性高,惡性事件較少。去留學的話對于人身安全也有一定的保障。
日本是一個很好的融合了東方和西方文化的地方,在日本你能感受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甚至能找到失傳的中國文化。又因為世界各地的人都在日本聚集,你也可以感受西方的先進文化和知識。這也是近代至今很多留學生愿意去日本留學的主要原因。
為什么近代中國那么多人去日本留學而不去美國留學?

為什么中國近代的偉人大多數(shù)去日本留學?這和現(xiàn)代人去日本有什么聯(lián)系嗎?

簡而言之,3點:

為什么近代中國那么多人去日本留學而不去美國留學?

日本是離中國最近的高度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注意,是“高度”。因此韓國、新加坡、以色列等不能算。日本是亞洲唯一高度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日本是和中國的文化思想最接近的國家(注意,是“最接近”。韓國甚至其他說華語的地區(qū)乃至華人,已經(jīng)和儒家思想圈漸行漸遠。)

近代以來,日本給中國帶來的巨大傷害,我們不能忘記。但是客觀看,在文化思想、科學技術等眾多方面,先進的日本也反哺了落后的中國。

以上3點,至今依然。

客觀結(jié)果就是,在日本七所舊帝國大學(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名古屋大學等)和早稻田大學、慶應義塾大學等,一流學府學習的中國留學生,至今在中日兩國的各行各業(yè)都扮演著重要影響。

近代青年學生留學日本的目的是什么基本目的仍是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但是多了近代的種族主義觀點。
1840年以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失敗以后,國人痛苦的意識到無法直接向西方列強學習先進的制度與技術,即使學到了也不適用于中國。因此陷入了苦悶之中。
甲午之戰(zhàn)中國雖然戰(zhàn)敗,但是同文同種的日本人通過學習西方竟然打敗了龐大的中國。中國的青年在痛惜的同時,又似乎看到了一絲希望。既然各方面條件都遠不如中國的日本可以做到,中國更應該做到。這是他們心中的一條捷徑。
而且,當時在日俄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日本并未完全暴露出鯨吞中國的野心。因此種族主義蒙蔽了中國青年的雙眼,他們相信主要矛盾不是中日民族間的矛盾,而是黃種人與白種人之間的種族矛盾。
當時中日之間有一股思潮。中日兩國應當攜起手來,代表黃種人與白種人斗爭,最后解放全亞洲。但是這一奇思妙想,隨著日本侵華而灰飛煙滅。

近代畢業(yè)于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的中國留學生有_____?

近代畢業(yè)于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的中國留學生有李叔同,1911年3月,李叔同順利從東京美術學校畢業(yè),并依照慣例為學校留下了一副自畫像。

這幅珍貴的作品目前依然保存在東京藝術大學(東京美術學校和東京音樂學校合并而成)。對于李叔同來說,在日本留學的六年時間讓他深刻了解和掌握了西方當時流行的繪畫和音樂風格,也為他后來在杭州的任教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后,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后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為什么中國近代的偉人喜歡去日本留學?這與中國現(xiàn)代的人們喜歡去日本有什么聯(lián)當時,去歐洲的花費很大,畢竟距離遠,而去日本要好一些。同時,當時認為日本也足夠先進,能接觸到西方的知識,所以,近代的確有很多人去日本。
現(xiàn)在,路程的因素小很多了,因為日本在二戰(zhàn)后,發(fā)展很好,尤其是科技領域。所以,去日本的人還是很多。

留學過日本的中國名人有哪些

有魯迅、李大釗、郭沫若、董必武、郁達夫等。

1、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yī)科專門學校(肄業(yè))。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fā)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吃人的封建制度進行猛烈地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

1918至1926年間,陸續(xù)創(chuàng)作出版了《吶喊》、《墳》、《熱風》、《彷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等專集,表現(xiàn)出愛國主義和徹底的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

魯迅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2、李大釗

李大釗(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樂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 ,1913年畢業(yè)后東渡日本,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

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勾結(jié)帝國主義。在北京逮捕李大釗等80余人。在獄中,李大釗備受酷刑,但始終嚴守黨的秘密,大義凜然,堅貞不屈。

4月28日,北洋軍閥政府不顧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和譴責,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絞殺在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nèi)。

臨刑前,李大釗慷慨激昂:“不能因為反動派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chǎn)主義,共產(chǎn)主義在中國必然得到光輝的勝利”。他高呼“共產(chǎn)黨萬歲!”英勇就義,時年38歲。

3、郭沫若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樂山沙灣,畢業(yè)于日本九州帝國大學。

1914年,郭沫若留學日本,在九州帝國大學學醫(yī)。1921年,發(fā)表第一本新詩集《女神》;1930年,他撰寫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1949年;郭沫若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會主席。

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人民保衛(wèi)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中日友好協(xié)會名譽會長、中國文聯(lián)主席等要職,當選中國共產(chǎn)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二、第三、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長期醫(y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

4、董必武

董必武(1886年-1975年4月2日),原名董賢琮,又名董用威,號壁伍,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

1914年,考入日本東京“私立日本大學”學習法律,在日本加入孫中山創(chuàng)建的中華革命黨。

1920年秋,與陳潭秋等在武漢建立共產(chǎn)主義小組??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長期參加同國民黨談判,曾任中央南方局副書記、重慶工委書記、中央財經(jīng)部長、華北局書記、華北人民政府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伊始,董必武擔任政務院副總理,率領接收工作委員會華東工作團前往南京、上海等地,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艱苦工作,勝利完成了任務。

察哈爾北部地區(qū)出現(xiàn)鼠疫并迅速蔓延,董必武立即召開緊急會議,成立中央防疫委員會,組織醫(yī)務人員前往疫區(qū),迅速制止了疫情的進一步發(fā)展。

后歷任政務院政法委員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共中央監(jiān)委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和代理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共七屆、八屆、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

5、郁達夫

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xiàn)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學日本,畢業(yè)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現(xiàn)名古屋大學)和東京帝國大學(現(xiàn)東京大學)。

郁達夫是新文學團體“創(chuàng)造社”的發(fā)起人之一,一位為抗日救國而殉難的愛國主義作家。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同時,還積極參加各種反帝抗日組織,先后在上海、武漢、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

其文學代表作有《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懷魯迅》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達夫被日軍殺害于蘇門答臘叢林。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郁達夫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證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郁達夫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董必武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大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郭沫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魯迅

清朝末年為什么留學生大部分去日本留學,原因是什么?

中國在晚清的時候,由于飽受打擊,讓中國人看到了自己的落后。也就在這時候,中國興起了一場“留洋”的熱潮。不過,在選擇留洋國家的時候,卻有些讓人不太理解。為什么呢?

比較而言,歐美國家肯定比日本要先進得多,畢竟他們都有百年以上的發(fā)展歷史,各方面發(fā)展都比較成熟,也積累了更多的發(fā)展經(jīng)驗。而日本是從19世紀60年代搞“明治維新”才開始發(fā)展起來的,完全像個暴發(fā)戶。再說了,日本在甲午戰(zhàn)爭中,給予了中國多么沉重的打擊。而且此后,日本還一直對中國虎視眈眈,一副要把中國完全滅亡的樣子。也就是說,中國人當時對日本是充滿深仇大恨的。

而且中國人對日本人的深仇大恨,遠遠超過歐美等國家。畢竟在中國歷史上,歐美等國家和中國的交集并不多。而日本則多次和中國發(fā)生摩擦,多次侵略中國(或者試圖以侵略朝鮮來侵略中國),但是他們沒有一次陰謀得逞。而清末甲午戰(zhàn)爭,一個“蕞爾小國”,竟然把“上邦大國”的中國打得那么慘,中國人內(nèi)心的憤恨感,顯然是強過英法等歐美國家的。既然如此,為什么中國還要把大量的留學生派到日本去呢?我認為,之所以要派留學生去日本,主要有以下方面的考慮。

其一,日本在短期內(nèi)迅速崛起。日本從19世紀的60年代才開始明治維新,到90年代就已經(jīng)強勢崛起,并打贏了甲午戰(zhàn)爭,前后不過30年的時間。由于時間很短,這對于晚清時期的中國人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誘惑。如果中國也能像日本那樣,只需要幾十年的改革發(fā)展,就能成為世界一流強國,那該有多好。

就算不能迅速成為世界強國,只要別人不敢再來欺負,不用割地賠款,能挺起腰桿做人,那已經(jīng)心滿意足了。雖然說,中國當時存在的問題,比日本人多多了。當時的中國人也明白,短期內(nèi),中國不可能解決長期以來積貧積弱的問題,但是,日本這種短期快速成功的效應,對當時的清朝來說,確實是一劑興奮劑。所以,當時的清朝人對日本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其二,日本的情況與中國相似。日本與中國有許多非常相似的地方。比如地域相似。日本和中國都處在東方,這一點和歐美國家是不一樣的。日本雖然是島國,但是中國也有非常長的海岸線。日本可以發(fā)展海洋經(jīng)濟,中國也可以發(fā)展海洋經(jīng)濟。日本處在東方這樣一個偏僻的地方能夠崛起,中國也同樣能夠在這樣的地方崛起。比如文化相似。日本和中國都是受中國古代文化傳統(tǒng)的熏陶,并發(fā)展起來的。

日本最初只是奴隸制國家,和中國接觸不多。但是從唐朝發(fā)生白江口大戰(zhàn)以后,日本就一心向中國學習,整個唐朝時期,日本連續(xù)19次派留學生(留學僧)到中國來學習,中國文化強勢進入日本。以至于當時包括辜鴻銘在內(nèi)的學者還認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日本比當時的清朝做得更好,日本文化更能代表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根魂。

日本文化既然和中國文化很相似,日本近代工業(yè)革命能夠在那種文化上發(fā)展起來,中國近代工業(yè)革命,也能在那種文化上發(fā)展起來。比如起點相似。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和中國其實是一樣的,都是封建王朝國家,都受到西方列強虎視眈眈的侵略。日本在那個節(jié)點上,向西方開放,學習西方,很快就成為強國。中國雖然遲了,并不是最好的節(jié)點。但是“亡羊補牢”,也不算太晚。

其三,留學日本開支小效果大。當時清朝是相當窮困的,公派留學生,花費也不是一個小數(shù)字。相對來說,去日本留學,花銷比去歐美留學小很多。前面我們也說了,去日本留學,效果是很明顯的。如果效果明顯花銷又很小,肯定是愿意選擇日本的。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因此,當時去日本的中國留學生特別多,同時也產(chǎn)生了魯迅、陳獨秀、蔣中正、汪兆銘、陳寅恪等非常多杰出的人物。對把中國從災難深重之中救出來,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參考資料:《清史稿》《中國近代史》等)

中國都有哪些名人曾經(jīng)留學日本?

1.周恩來

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chuàng)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1917年-1919年,日本明治大學留學。

2.郭沫若

1914年,郭沫若留學日本,在九州帝國大學學醫(yī)。1921年,發(fā)表第一本新詩集《女神》,1930年他撰寫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1949年郭沫若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會主席。

3.李大釗

李大釗同志是中國共產(chǎn)主義的先驅(qū),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不僅是我黨早期卓越的領導人,而且是學識淵博、勇于開拓的著名學者,在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事業(yè)中,占有崇高的歷史地位。1913年畢業(yè)后東渡日本,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

4.陳獨秀

陳獨秀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偉大的愛國者、偉大的革命家與改革家、偉大的民主主義者、偉大的啟蒙思想家。1907年入東京正則英語學校,后轉(zhuǎn)入早稻田大學。

5.王國維

王國維是中國近、現(xiàn)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900年春,王國維為參加出洋考試及安排赴日留學事奔波,在羅振玉的資助及藤田、田崗兩位日本教師的幫助下,于1900年12月赴日本東京物理學校學習。

有哪些偉人在日本留學過周恩來(1898——1976),1917——1919,日本明治大學。
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1936),1904——1909,先入東京弘文學院預科,后入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肄業(yè)。
郭沫若(1890——1978),1914年入九州大學學習醫(yī)學,1937年之前,旅居日本近20年。

蔣志清(常用名中正,字介石,1887——1975),1906——1911,先入東京清華學校,后轉(zhuǎn)入振武學堂,畢業(yè)后入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lián)隊實習,為士官候補生。
李大釗(1889——1927),1913——1916,早稻田大學政治科。
陳獨秀(1879——1942),1901——1903,東京成城學校陸軍科。
汪兆銘(號精衛(wèi),1883——1944),1904——1907,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

張聞天(曾化名洛甫,1900——1976),1920年留日,所在學校及畢業(yè)時間不詳。
王國維(1877——1927),1901——1902,東京物理學校。
廖仲愷(1877——1925),1902年赴日本留學,先后入早稻田大學經(jīng)濟預科、中央大學政治經(jīng)濟科,畢業(yè)年份不詳。
廖承志(1908——1983),1927——1928,早稻田肄業(yè)。
謝方(1908-1984),1928——1930,陸軍士官學校畢業(yè)。
鄧子恢(1896-1972),1917——1918,早稻田大學肄業(yè)。
陳寅恪(1890-1969),1902——1905,日本東京弘文書院高中。
秋瑾(1875——1907),1904——1906,青山實踐女子學校。

郁達夫(1896-1945),1913年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1915年夏畢業(yè)后進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醫(yī)科,1916年秋改入該校法科。1919年畢業(yè)后考入東京帝國大學經(jīng)濟學部,1922年畢業(yè)。
周作人(1885-1968),1906年赴日本留學,初入東京法政大學預科,后改入立教大學學習海軍技術,不久又改學外國語,1911年夏回國。
蔣百里(1882-1938),1901年被選派入日本成城學校,后升入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1906年畢業(yè)回國。
(以上為轉(zhuǎn)載)
孫中山、巴金、矛盾、徐志摩、梁啟超、康有為等都有東渡日本的經(jīng)歷,有的不是留學

近代史上有位中國人在日本留學時獲得過日本天皇的佩刀?蔣方震,字百里。
中國近代著名軍事理論家。蔣百里最重要軍事論著集《國防論》我個人更喜歡作品《日本人》。早年留學德國,受到希特勒的賞識?;貒群笕伪6戃娷姽賹W校校長及代理陸軍大學校長,積極組建中國的機械化部隊。
1906年畢業(yè)的時候,蔣百里以第一名的身份畢業(yè)日本軍校,受天皇賜刀。
但是更厲害的是第二名也是中國人那,蔡鍔,真牛?。?!
我就喜歡!每次說我都很激動~~~

網(wǎng)上報名
  • 姓名:
  • 專業(yè):
  • 層次: ??分數(shù):
  • 電話: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644062549@qq.com刪除

轉(zhuǎn)載注明出處:http://www.jyqz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