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后時代(從“黃金時代”到 “青銅時代” 留學青年路在何方?


一、海歸的去光環(huán)化 :從“黃金時代”到“青銅時代”

在近代和改革開放的初期,只有極少數(shù)人能享有國家公費出國的留學機會,留學走著“精英化”的路線, 那個時候的海歸是“高水平”和“高薪酬”的代名詞。然而,隨著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國與國之間的交 流更加緊密,中國國民收入逐步提高,出國留學已不再是多數(shù)人的奢望,留學已經是一種“大眾化”的趨勢。 海歸“已從‘黃金時代’逐步進入‘鍍金時代’,現(xiàn)在已步入‘青銅時代’,海歸‘去光環(huán)化’將成必然趨勢”。

留學后時代(從“黃金時代”到 “青銅時代” 留學青年路在何方?

1、人數(shù)的增多,留學大眾化

留學后時代(從“黃金時代”到 “青銅時代” 留學青年路在何方?

到了 21 世紀,留學美國的人數(shù)“高燒不退”,1998 年到 2002 年留學美國的人數(shù)達到 293374 人,2003 年到 2007 年留學美國的人數(shù)達到 335720 人,相比較前五年增幅達 14%,2008 年到 2012 年留學美國的人數(shù)達到 577450 人,較前 5 年增幅達到 72%,2013 年到 2016 年留學美國的人數(shù)達到 907026 人,較 前 5 年增幅達 57%。

留學后時代(從“黃金時代”到 “青銅時代” 留學青年路在何方?

2、數(shù)量上的增長與質量上的提高并不同步

這些數(shù)據(jù)顯示,出國留學已不再是少數(shù)人才能享受的一種文化教育,而已經成為了大眾化的一個常規(guī)選擇。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數(shù)量上的增長與質量上的提高并不同步,因為出國留學的動機和心態(tài)存在著差異。大多數(shù)人出國留學的目的是為了在國外實現(xiàn)自我的增值,獲得更大的成就。他們出國后刻苦努力、 認真學習和科研,并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歸國后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然而,還存在著少數(shù)一些抱著一種“崇洋媚外”、“混”洋文憑心理的留學青年。在國內時,他們的成績并不突出,花錢聘請專業(yè)的留學機構幫 助他們提供“一條龍式”的服務,以實現(xiàn)自己的出國夢。不難預想,這一部分人在出國后很難獲得真正 的技能和本領。當他們回國后,很多企業(yè)高管對他們的評價是負面的,“眼高手低,專業(yè)基礎并不扎實, 甚至不如本土畢業(yè)生 ;語言能力和業(yè)務水平大不如前 ;缺少海外工作經歷和經驗等”。

3、留學競爭力下降,是不爭的事實

青銅時代的大部分留學青年已經不同于黃金時代的留學青年,他們不再是用人單位瘋搶的“香餑餑”。 回國后的留學青年還是要和本土高校畢業(yè)的青年一樣海投簡歷,薪資和國內大學畢業(yè)的青年相差不大, 甚至很多國內的企業(yè)更愿意要國內畢業(yè)的 211 和 985 高校的畢業(yè)生,認為這些學生專業(yè)基礎扎實,踏實 肯干,更加實用,更有利于企業(yè)的運營和發(fā)展。

4、斯坦福鴨子

除了在職場承受著競爭的壓力之外,留學青年在學場也面臨著不小的壓力?!八固垢x喿印笔菍α魧W 青年學習狀態(tài)的一種形象描述 :他們就像是水面上的鴨子,看起來悠閑,可鴨掌在水下飛快地滑動。換 言之,留學青年盡管表面上看起來輕松自在,但是他們內心卻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黎銘在《聽說》一書 美國篇中列舉了 11 位對美國留學青年的采訪記錄,這 11 位青年均來自中國有名的高中。盡管他們都畢 業(yè)于國內知名的高中,學習成績優(yōu)異,但是在到美國留學后,他們也表現(xiàn)出了諸多的不適應,產生挫敗 感和焦慮感?!斑M入 Pomona College 學習后,也曾經為自己的英語緊張過”;“盡管來伯克利大學已經 3 年, 但是在一天下午,和美國同學一起坐在草坪上看球賽,愣是一句話都沒有說……不知道怎么開口,不知 道說什么,很是挫敗”。幸運的是,這些“學霸”級的留學青年,自我調適能力、抗壓能力很強,很快 尋找到了學習和生活的“高招”,慢慢地開始享受在美國的學習和生活。然而,仍然存在一些留學青年,盡管他們也認真努力地學習,試圖能盡快適應美國的生活,但遺憾的是,他們并沒有能很好地調整自我, 患上了焦慮癥甚至抑郁癥。

二、留學何以受追捧 :場域中資本的轉化與博弈

1、為獲取更多的“資本”

既然國外的學習壓力如此巨大,為什么國內的家長或者青年學生仍然競相選擇出國留學呢?我們認為,青年學生(無論是國內成績優(yōu)異的佼佼者還是成績平平的普通生)之所以選擇出國留學,用布爾迪厄的話來說,都是為了在特定的場域(field)內獲取更多的“資本”。

布爾迪厄認為,“人類的行為起源于 個人生物屬性的遭遇,這些屬性是某種類型的資本,資本的多少,某種傾向以及某種場域”。對于任何 一個青年學生來說,要想在特定的場域內(如科學場、文學場、經濟場、醫(yī)學場等)謀求一個職位、實 現(xiàn)價值、獲取成功,就需要得到這個場域內共同體的認可,而這些認可則體現(xiàn)在是否具有相應的資本。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學術資本的獲得,因為學術資本是進入這個場域的“入場券”,它代表著這個青年學 子在這個場域中的某種能力,是一個強制性的參考系。舉例來說,美國名校南加利福尼亞大學(USC)規(guī) 定,留學青年能在畢業(yè)時修滿 150 個學分就可以有資格考注冊會計師(CPA)證書,CPA 證書是進入美國 和中國經濟場域的重量級“入場券”。

然而,面對著中國每年大量畢業(yè)生的殘酷現(xiàn)狀,如何衡量每一個青年所擁有的學術資本的分量,成為了職場中用人單位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以科學場域中的學術資本為例,影響這些學術資本評估價值 的因素包括科學發(fā)現(xiàn)是在哪個科學實驗室做出的、論文是在哪個級別的刊物上發(fā)表的、論文被引用的頻 率如何,等等。布爾迪厄敏銳地指出,“權威實驗室的科學家比一般研究所的科學家具有更高的公信度, 在權威大學的知名實驗室里完成的發(fā)現(xiàn),往往比在其他非重點實驗室里誕生的發(fā)現(xiàn)更具說服力,如果作 品被引用的頻率越高,說明得到學界的認可程度越高”。

2、把“出國”作為孩子獲取學術資本的首要選擇。

在很多中國家長看來,國外的學術資源更受到國內某些用人單位的青睞,國外的學習更有利于塑造 具有多種能力的人(如熟練的英語、獨立生活的能力、開闊的視野等),國外更有利于發(fā)表一流的論文, 國外發(fā)表的論文更具有權威性和公信力等。還有些家長認為,如果孩子出國讀碩士、讀博士,跟著一個 相關場域內的大牛導師,那么孩子回國后的發(fā)展和前途就會一片光明。正如布爾迪厄所說 :“該場域是兩 個種類的學術資本并存的場所,一種是學術本身的權威性資本,另一種是施加于科學世界的權力資本…… 前一種學術資本更恰當?shù)卣f是國際的?!庇捎谡J定國外的“洋學位”肯定比國內的“本土學位”更具競 爭力和潛力,因而很多國內具備經濟實力的家長把“出國”作為孩子獲取學術資本的首要選擇。

3、出國可以積累一定的社會資本

另一個與此相關的重要概念是布爾迪厄的“場域”,“在位置之間客觀聯(lián)系的一種網絡,或者一種 結構”。按照布爾迪厄的看法,在場域中一個人所處于的位置,并非是由一種單一的資本所能決定的, 而是由多重資本的博弈所決定的。為此,在這些出國的學子中,他們除了對學術資本的重視,他們還深 知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人際關系(社會資本)的重要性。實際上,這也正是留學青年出國的另一個目的 : 獲取場域內自身發(fā)展所需要的社會資本。留學青年到國外的目的并非只是為了學習,還想認識同一階層 或同一個場域的朋友,回國后為自己的事業(yè)發(fā)展積累更多的“人脈關系”。對于這一點,家長似乎看得更 加清楚,即使到了國外,小孩的成績或者學術成就也不會一飛沖天,他們也還是選擇支持小孩出國留學, 因為孩子出國可以積累一定的社會資本。

格倫費爾(Michael Grenfell)指出 :“無論在微觀還是宏觀上,場域都是一種被結構了的社會關系的 系統(tǒng)?!?更具體地說,場域本質上就是場域中的各種行動者、機構、規(guī)范制度等社會因素所構成的社會 關系網絡。因此,想要在特定的領域中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就必須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本,這些資本決定 了你在場域中的位置。同時,這個位置又決定了是否你未來能在這個場域中獲得更多的資本。一部分在 國內成績非常優(yōu)秀的中國青年,他們之所以選擇出國去結識同一個場域內的領軍人物,是因為這些人不 僅會提升他們學術資本的價值,而且會使得他們在這個場域內的位置更加穩(wěn)固。

三、留學青年的困境 :新場域中“習性”重塑的艱難

1、留學呈低齡化的趨勢明顯

據(jù)《中國留學發(fā)展報告(2015)》統(tǒng)計,與 2012 年相比,2015 年在國內讀完高中再出國讀大學的學 生比例從 61% 下降到 41%,出國讀高中的學生比例則從 17% 上升到 27%, 留學已經呈現(xiàn)出低齡化的趨勢。 這一趨勢反映出了家長對子女教育的重視,希冀他們在日后的競爭中能夠握有更多的砝碼。父母是場域內擁有經濟資本的行動者,他們對留學決策的影響很大。對于父母而言,手握經濟資本,希望將經濟資 本轉化為小孩的文化資本,利用這些資本不僅獲得進入不同場域的“入場券”,在場域中占據(jù)重要的位置, 從而實現(xiàn)教育所具有的社會階層再生產的作用。因此,花大量的資金和精力投資教育是一個十分理性的 選擇。然而,要看到,理性的甚至有些功利性的選擇并不等于最合適甚至最好的選擇,因為在實際的過 程中,文化資本的獲取以及轉化還受到準留學青年“習性”的影響。

2、留學青年的習性重塑,并不成功

在中國環(huán)境下,尤其是特定家庭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出的青少年,已經具有了某種特定的“習性”?!傲曅圆?僅是一種具有結構能力的結構,它構成了實踐以及實踐的認知,而且也是一種被結構的結構”。 布爾迪 厄強調,習性是一種“被結構的結構”,試圖強調習性的傾向是家庭(關系屬性和內在屬性的來確定)和 與自己相當?shù)娜后w所決定的,即習性主要來自童年時期的社會化。正如斯瓦茨 (David L.Swartz ) 所指出:“孩 子成長在運動世家更有可能去發(fā)展他們的運動能力和獲得這方面的傾向,并且知道怎樣去欣賞好的運動 演出。”斯瓦茨的這個比喻準確道出了家庭觀念和環(huán)境對于孩子習性塑造的重要性。在國內時,總有一些 青年的父母,從小給他們灌輸了這樣一種思想 :你只需要專注于學習,學習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其余的 所有事情都不必操心,我們父母會為你全部操辦。日積月累,這些思想塑造了中國年輕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 較差的習性。此外,缺少敏銳發(fā)問的能力、羞于大膽表達和堅持自己的想法也是中國學生特有的習性。

留學青年的家長認為,他們的孩子盡管在國內并未表現(xiàn)出能夠獨立到國外學習生活的能力,但是在國外,他們孩子的習性將會成功地重塑。當沒有父母在身邊時,他們的孩子一定能像其他小孩一樣,慢 慢地適應國外的環(huán)境,并能夠通過出國,學會十八般武藝,成為一個綜合能力很強的孩子。然而,太多 例子表明,這其實只是家長們一個美好的愿景。的確,孩子的“習性”會隨著場域的變化而發(fā)生相應的變化, 從而得以重塑,但是每個孩子需要的時間是不同的,而所需要的時間的長短取決于“原有的習性”。有一 些孩子的父母從小灌輸給孩子學習和生活自理能力同等重要的思想,并專注于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這使得 這些青年習得了較好的獨立能力、適應能力、自理能力和抗壓能力。因此,當他們出國,面對與東方文 化截然不同的西方場域時,他們能夠在短時間內適應國外的生活,并懂得如何排解國外超負荷的學習壓力, 而另一些從小缺乏這些能力的青年,在初到國外時,需要較長的時間去重塑已經根深蒂固的“習性”。

四、應對策略

從當前留學青年面臨的困境考慮,避免其在新場域中“習性”重塑的艱難,應對準留學青年進行思 想認識教育。

1、準留學青年應該避免從眾心理,想好將來就業(yè)場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

每一個場域都有不同的 規(guī)則,這些場域中的規(guī)則指導著我們的行為和重塑我們的習性。在國內外不同的文化、體制環(huán)境中,就 算同一個場域都會有不同的規(guī)則(如專業(yè)課程的設置、培養(yǎng)的方向、重點和目標等),這導致留學青年在 國內和國外學習的知識和塑造的習性與國內很不一樣,而這些知識和習性未必是國內場域所需要的,尤 其是法律場、經濟場會有更大的區(qū)別,“洋為中用”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如果留學青年從出國時就打 算回國就業(yè),那么出國未必是唯一的或者是最好的選擇。國內大學的教育水平已經獲得了國際上的認可, 它們也是獲取場域內有價值的資本的途徑之一。

2、準留學青年應努力在新的場域中成功地“重塑”習性來更有效地獲取各種資本。

留學青年在出 國時,應該充分地了解西方文化,并辯證地理解這些文化,比如西方推崇的“自由文化”,這種自由文化 好的一面在于給予公民在學習、生活、思想上最大的自由度,可是壞的一面在于空氣中的大麻味道、隨時可見的操場上的裸奔青年等。同時,還應該主動地向正在留學或者已經有過留學經歷的留學青年了解“真 實的”留學生活,如高負荷的學習壓力、孤獨無助的生活壓力等,而非僅狹隘地看到朋友圈或是臉譜中 他人曬出的留學生活的美好一面。在充分了解這些信息后,再從自身思考自己所根深蒂固的習性是否能 夠很好地適應西方的文化,或者能夠在西方新的文化中得以“重塑”,從而真正地享受留學生活,并從中 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種資本。

3、準留學青年應從人本位的角度去思考教育的本質。

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人應該是智力和品性互 相結合的整體。在我們的教育中 , 人自身的價值常常被忽視,甚至被抹殺。正如羅素所問 :“教育應當盡 快成為某些行當或者職業(yè)的技術培訓嗎?” 過度功利化的教育無視個人全面發(fā)展的需要 , 培養(yǎng)出來的人 大多缺乏理智和情感、志趣和愛好 , 生活態(tài)度冷漠 , 精神世界貧乏 , 沒有生機和活力。在全球化時代,人 才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智力和知識方面的素質毫無疑問是極端重要的。然而,活力、勇敢、耐心和勤 奮等這些品性方面的素質也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因為后者是前者得以有效施展的根本保證。如果將智力 和知識看作學術資本的硬件,那么活力、勇敢、耐心和勤奮就是控制硬件的軟件。對于品性教育,父母 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不應把這個責任完全寄托于國外的學校,而應言傳身教。只有當這些準留學青 年具備這些最基本的品性后,他才真正具備獨立闖蕩一個與東方文化相差很大的西方世界的能力。

以上文章內容來源于田靜《青銅時代_留學青年的困境及出路》一文

勛哥教你填志愿,一個手把手教會你填志愿的公眾號(339024660)

網上報名
  • 姓名:
  • 專業(yè):
  • 層次: ??分數(shù):
  • 電話: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644062549@qq.com刪除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jyqz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