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優(yōu)選清華學校
1909年,游美學務處在北京設立,同時開始籌建附設肄業(yè)館,總辦周自齊,招考第一批庚款直接留美生,錄取梅貽琦等。1910年,招考第二批庚款直接留美生,錄取竺可楨、趙元任等。1911年,游美肄業(yè)館更名清華學堂,并首次開學,是由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
1912年,更名為
清華學堂
清華學校,裁撤游美學務處;唐國安擔任首任校長,周詒春為教務長,在校生約500人,教員30余人,以“培植全材,增進國力”為宗旨培養(yǎng)“領袖人才”。
1914年10月,美國建筑師墨菲與丹納為學校指定校園規(guī)劃,布置留美預備學校和綜合大學。1916年至1920年,建成圖書館、體育館、科學館、大禮堂等早期建筑。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fā),城內十多所學校示威游行。清華學生組織演講、會見公使、致電巴黎和會;9日,校內掛半旗,全體同學在體育館舉行“國恥紀念會”,并焚燒校內日貨。

1924年5月,曹云祥成為正式校長,在任6年中,清華學術得到空前發(fā)展。
1925年春,成立國學研究院,聘請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等導師。從派遣留學逐步轉為培養(yǎng)本國人才,始創(chuàng)四年制本科教育,分文、理、法三院。
國立清華大學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掌控北京后,任命羅家倫為校長,易名“國立清華大學”,任職期間,羅家倫對學校組織結構大加整改,延請了蔣廷黻,張奚若、蕭公權,馮友蘭、張子高等幾十位著名教授。
1929年4月,羅家倫因查出清華基金帳目虧空,要求改革,與清華大學董事會發(fā)生矛盾,提出辭職。
1930年5月20日,學生代表大會驅逐羅家倫校長,后閻錫山所任喬萬選遭學生護校糾察隊阻擋。
1931年,教育部所任校長吳南軒獨攬大權、蔑視教授人格,攜印入城,斷絕學校資金并暗示武力解決,學生護校委員會和教授會迫使教育部將其撤職;10月14日,任命梅貽琦為校長,其在任17年中,對學校建設貢獻巨大,確定了清華著名學府地位。

1932年,設工學院。1933年開始招考留美公費生。
西南聯合大學
1936年春,清華大學決定在湖南籌設分校。2月,梅貽琦與工學院院長顧毓琇等赴湖南,與湖南省主席何健商洽。何健對清華在湘設分校表示歡迎,并希望首先籌設農學院。清華大學為穩(wěn)妥起見,表示擬先設農業(yè)研究所,然后逐步改為農學院。關于校址,原擬購圣經大學舊址,后因索價60萬,清華無力承擔,而由何健撥長沙岳麓山空地100余畝贈與清華作為建校之用,何健與梅貽琦代表雙方簽訂了合作協議。
1936年冬,清華秘密運送一批圖書、儀器到漢口,每批10列車,每車約40箱。這些設備、圖書,成為以后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合大學非常重要的教學設備,為保證聯大正常的教學以及有限的科研,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辦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

1937年10月25日,臨大開學,11月1日開始上課。臨大綜合了清華、北大、南開原有的院系設置,設4個學院17個學系。截止到11月20日,在校學生共有1452人,其中清華學生631人、北大學生342人、南開學生147人,新招學生114人、借讀生218人;教職員共有148人,其中清華73人。
清華大學
臨大初期,清華計劃利用原來在長沙岳麓山南為特種研究所修的建筑,做暫時駐扎的打算。但1937年底,南京淪陷,武漢危急,戰(zhàn)火逼近長沙,長沙臨時大學被迫再度遷校至昆明;正如西南聯大校歌中吟唱的“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br />
1938年2月,長沙臨時大學第一學期結束后,師生啟程奔赴云南昆明。由于戰(zhàn)時內地交通困難,女同學和體弱男同學由粵漢鐵路到廣州經香港、越南入滇,一部分同學沿湘桂公路到桂林經柳州、南寧、越南入滇;還有男同學二百余人組織了湘黔滇旅行團,櫛風沫雨,行程全程3200多里,其中徒步2600多里,歷時68天,橫穿湘黔滇三省,完成了世界教育史上罕見的一次“長征”。時年40多歲的教授聞一多不顧體弱,毅然參加步行團;由臨大抵昆明入學的學生有993人,其中清華學生481人,清華教職員共達200多人。
1938年4月2日,教育部以命令轉知:奉行政院命令,并經國防最高會議通過,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6月8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關防”到校,7月1日正式啟用。校名中去掉“臨時”二字,表明國民政府對日本侵華戰(zhàn)爭的嚴重性和長期性有了新的認識。
1946年,清華大學遷回清華園原址復校,設農學院。
建國初期
清華大學
1949年后,校長梅貽琦等人隨國民政府遷往臺灣,后以新竹清華大學之名于臺“復?!?。清華歸屬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更名“清華大學”。
1949年1月10日,北平市軍管會接管清華,5月4日,成立以葉企孫為主席的校務委員會,主持校務。7月,新政協籌委會征求國旗、國徽、國歌,次年6月,營建系主任梁思成召集組建清華大學國徽設計小組,設計方案最終被采用。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清華的文學院、理學院、法學院、農學院、航空等院系被迫割離該校而劃歸北京大學等校,同時吸收國內其他高校的工科院系,清華大學成為一所多科性的工科大學,重點為國家培養(yǎng)工程技術人才。
1952年11月,蔣南翔出任清華大學校長,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辦學道路,在培養(yǎng)又紅又專、全面發(fā)展的工程技術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績卓著;他提出“爭取健康地為祖國工作五十年”口號,激勵清華人至今。
1952年,清華著手進行“學習蘇聯先進教育經驗”的教學改革,按計劃培養(yǎng)技術人才,從學分制轉為學年制,學制延長,建立教學大綱,翻譯大量蘇聯教材,加強基礎課,聘請?zhí)K聯專家講學。
1957年至1958年春的反右斗爭中,清華571人被劃右派。清華逐漸形成了“又紅又專”和“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特色,從1953年起率先實行“政治輔導員”制度,讓優(yōu)秀學生黨員“雙肩挑”(專業(yè)學習和政治工作),延續(xù)至今。當時的清華被稱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
1958年后,開展教育領域“大躍進”,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勤工儉學、教育支援農業(yè),清華師生承擔了密云水庫、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等實踐工作。
文革十年
文革時期,清華大學作為文革紅衛(wèi)兵運動的重要搖籃,始終處于漩渦中心,在此期間學校教學秩序受到嚴重破壞。
1966年12月19日,經“無產階級司令部”授意,一統(tǒng)清華“文革”的井岡山兵團成立,蒯大富為第一把手。12月25日,5000多師生開展“反劉少奇、鄧小平”游行,即“一二·二五大行動”。1967年4月10日,召開旨在揭露劉少奇的“批斗王光美萬人大會”。
清華百年校園圖集 (29張)
1967年4月14日,因對文革一系列重大問題存在分歧,井岡山兵團分裂為“兵團總部”(“團派”)和“四一四串聯隊”(“414派”或“四派”),矛盾日益激烈。5月29日晚,“414派”成立“清華大學井岡山四一四總部”,與“團派”正式對立。
1968年3月,“楊、余、傅事件”后,兩派矛盾膨脹。4月23日至7月27日,兩派之間爆發(fā)“百日大武斗”,動用棍棒、土槍、土炮、劇毒弓箭、地雷、手榴彈、半自動步槍、燃燒瓶、土坦克等,針對大禮堂、東區(qū)浴室樓、科學館等進行搶占與爭奪;致使18人死亡,1100多人受傷,30多人終身殘疾。
1968年7月27日,中共中央派出工宣隊進駐清華。“團派”襲擊工宣隊工人,導致5人被殺、731人受傷,震動北京城,史稱“七二七事件”,直接導致毛澤東終止全國群眾武斗。
1970年,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
1975年,鄧小平主持工作后,清華黨委副書記劉冰等人寫信給毛澤東,斥責清華一二把手遲群、謝靜宜飛揚跋扈。這被毛澤東看做“文革”翻案,加以批評,后演變?yōu)椤敖逃锩筠q論”。12月,演變?yōu)槿珖浴芭嚒⒎磽粲覂A翻案風”運動,數十萬群眾和機關干部前來清華“學習”、“參觀”,教學工作癱瘓,貼出十萬多份大字報。
1976年10月,“四人幫”倒臺。16日,中共北京市委整頓學校。次年4月29日,劉達任黨委書記兼革委會主任,開始整頓領導班子、糾正冤假錯案、改善教職工隊伍結構,不久后取消革委會。
改革開放
1977年,恢復高考招生,清華大學逐步制定新的教學計劃、招收研究生,恢復教學、科研能力,到1982年,在校學生數量超過8800人。
改革開放后,清華大學進入了一個蓬勃發(fā)展的新時期,并逐步恢復了文理、經管、社科等學科。
1984年,設立研究生院, 成立經濟管理學院。
1985年,復建理學院,建立繼續(xù)教育學院。
1988年,成立建筑學院。
1993年,成立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1994年,成立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同年,清華大學國家CIMS工程中心(National CIMS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獲美國制造工程師學會的大學領先獎。
1996年,列入首批”211工程“,同年成立機械工程學院。
1999年,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并入,成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恢復建立法學院。 同年,學校被列入首批”985工程“。
2000年,成立土木水利學院, 成立公共管理學院。
2001年,成立醫(yī)學院。
2002年,成立新聞與傳播學院。
2004年,成立航天航空學院。
2006年,與北京協和醫(yī)學院合作辦學,成立“北京協和醫(yī)學院-清華大學醫(yī)學部”。
2008年,成立馬克思主義學院。
2009年,成立生命科學學院。
2011年,成立環(huán)境學院;建校100周年,兩岸清華(清華大學,臺灣清華大學)共同舉辦“百年校慶”的相關活動。
2012年,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院并入清華大學,成立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
2013年,成立材料學院。
2015年6月18日,為探索解決全球性挑戰(zhàn),由清華大學、美國華盛頓大學和微軟公司合作創(chuàng)建的全球創(chuàng)新學院(Global Innovation eXchange institute,簡稱GIX)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正式啟動。這是中國高校第一次到美國辦學,也標志著中國高校在美國設立的第一個實體校區(qū)和綜合性教育科研平臺正式建立。
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簡稱清華,誕生于1911年,依托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因坐落于北京西北郊的清華園而得名。初稱“清華學堂”,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翌年更名為“清華學校”。為嘗試人才的本地培養(yǎng),1925年設立大學部;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學校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遷回北京清華園原址。
清華大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選”珠峰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卓越醫(yī)生教育培養(yǎng)計劃“,是C9聯盟、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環(huán)太平洋大學聯盟、清華—劍橋—麻省理工學院低碳能源大學聯盟成員,中管副部級建制。
清華大學是中國乃至亞洲最著名的高等學府之一,2位共和國主席、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14名兩彈一星獲得者、600余名院士從這里走出,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等一大批學術巨匠曾在此執(zhí)教,在長達百年的辦學歷史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深切影響著中國近現代發(fā)展進程,為社會繁榮、國家富強作出了廣闊遼遠、歷久彌新的重要貢獻,一如清華園工字廳內對聯所書——“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