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留學潮對我國歷史發(fā)展產(chǎn)生的主要影響有哪些


優(yōu)選答案第一次留學潮出現(xiàn)于20世紀初年,是1894年甲午戰(zhàn)爭后中華民族覺醒的重要標志,直接為辛亥革命做了人才和思想輿論的保證,隨之而來的是孫中山領導的反清革命的勝利和共和國的旗幟首次在中國的大地上高高飄揚;第二次留學潮涌現(xiàn)在五四運動之后,是中華民族又一次民族覺醒推動的結果,客觀上促進了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立和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接踵而來的是毛澤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第三次留學潮則至20世紀80年代才出現(xiàn),是改革開放即中華民族第三次民族覺醒的產(chǎn)物,也是改革開放的碩果,為中國人真正走向世界和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了人才和思想的保證,鄧小平確立的改革開放戰(zhàn)略之所以大踏步邁進,留學生是重要支柱之一。

  三次留學潮伴隨著三次民族覺醒和三次大的社會變革,也涌現(xiàn)了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三位歷史偉人。其中孫中山、鄧小平本身就是留學生,毛澤東雖然陰錯陽差沒有到國外留學,但他是五四時期留法勤工儉學的積極倡導者和支持者,一向對留學生抱以厚望和特殊的尊重。
近代留學潮對我國歷史發(fā)展產(chǎn)生的主要影響有哪些


  三次留學潮幾乎和中國近現(xiàn)代的歷史相始終,和中國現(xiàn)代化的進程相伴隨。如果將三次留學潮加以比較,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即第三次留學潮規(guī)??涨埃绊懢薮?,遠非前兩次留學潮所能比,具有劃時代意義。

  第一次留學潮:尋良方 救國民

  開創(chuàng)中國留學教育先河的是容閎博士。1847年,19歲的容閎經(jīng)過98天的海上顛簸來到了紐約,前往耶魯大學留學。1854年畢業(yè)后,為了說服清政府向美國派留學生,容閎放棄在美國可以從事的優(yōu)越工作,返回中國。經(jīng)過18年的辛苦奔波,才在曾國藩、李鴻章的幫助下,于1872年到1875年率領120名10歲到15歲的幼童到美國留學。

  按照容閎的設想,中國如果每年都向國外派遣數(shù)量可觀的留學生,堅持100年,則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中對高級人才的需求就可以解決,古老的舊中國就可以慢慢變?yōu)槊绹菢訌娛⒌男轮袊?。然而,當留美幼童開始出現(xiàn)“西化”傾向的時候,清政府毫不猶豫地于1881年將幼童中途撤回,不但容閎百年派遣留學生的遠大理想化作泡影,連最初確定的幼童留美15年的計劃也未能實現(xiàn)。這些幼童歸國后幾乎被看作“政治犯”,不予重用。詹天佑等留美幼童后來的輝煌成果完全是他們自我奮斗的結果。
近代留學潮對我國歷史發(fā)展產(chǎn)生的主要影響有哪些


  可見,洋務運動時期雖然打開了出國留學的大門,清政府在派留美幼童的同時,還往歐洲派遣了80多名留學生,但整個社會的思想意識是相當落后的,即使在廣大民眾乃至知識界,留學生也不被看重。留美幼童在招生時就曾遇到極大的困難,人們寧愿讓孩子讀八股、考科舉,也拒絕送子女到美國讀書。嚴復從英國留學回來,已經(jīng)做了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的校長,但仍被社會尤其是官僚文人所輕視,不得已四次去考科舉,但皆名落孫山,直到1910年,嚴復已經(jīng)56歲了,清政府才大發(fā)慈悲,“獎勵”了他一個“進士出身”,讓人啼笑皆非。這種社會氛圍使19世紀70年代開啟的派遣留學生的大門一度關閉了近20年。

  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清政府被日本戰(zhàn)敗的消息傳出后,舉國震驚。一向被中國人看不起的日本居然割去了中國的寶島臺灣,還得到兩億兩白銀的賠款。真可謂“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誠如梁啟超所形象指出的那樣:沉睡了上千年的中國這頭睡獅終于在甲午戰(zhàn)爭之后猛醒了。
近代留學潮對我國歷史發(fā)展產(chǎn)生的主要影響有哪些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人渴求民族獨立和民族復興的熱情空前高漲。于是出現(xiàn)了爭先恐后往日本留學,借以尋求救國救民良方的熱烈場面。甚至出現(xiàn)了父子、母女、爺孫乃至全家留學日本的情景。1905年留日學生猛增到8千多人,1906年又上升到1萬多人。整個20世紀初年,留日學生有兩萬多人。這在當時是一個很驚人的數(shù)字。

  在“留日熱”的推進下,也有少量的留美生、留歐生出國。出國留學已經(jīng)成為中國人認可的一條獲取知識、成就事業(yè)的重要通道。這種思想觀念的轉變無疑改變了中國人的知識結構和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以及與世界的聯(lián)系。而“留日熱”的最顯著的政治功效就是為孫中山推翻帝制、創(chuàng)立共和的偉大業(yè)績準備了必要的條件,在共和國的旗幟上抹上了亮麗的一筆。

  第二次留學潮:變觀念 求新知

  第二次留學潮和第一次留學潮間隔僅十年左右,就在五四運動時期出現(xiàn)了。這次留學潮以留美、留法、留蘇為中心,當然留英、留德、留日等也有較大的發(fā)展。從總體上觀察,這期間的北洋政府對出國留學是采取放任的態(tài)度,這給企圖留洋的青年以一定的自由度;辛亥革命后軍閥混戰(zhàn)的黑暗局面,又迫使許多有頭腦的學人重新思考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出國留學自然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高揚了科學、民主的大旗,給傳統(tǒng)思想以巨大的沖擊,更新觀念,吸收世界新文化是多數(shù)年輕留學者的追求;經(jīng)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國人的世界觀和競爭意識大大增強,這也促使一部分青年去經(jīng)風雨,觀“洋潮”;五四之后中國革命浪潮的重新突起,為獻身革命而出國探求新知,成為革命隊伍中的一股熱潮。這些因素的交織回應,為第二次留學潮的到來奠定了基礎,促使留美、留法、留蘇不斷升溫。

  五四時期的留學潮持續(xù)時間長,平衡而有序。1908年美國決定退回部分“庚款”以資助中國派留學生后,1911年即設立了清華學堂,作為留美學生的預備學校,于是以庚款留學生為中堅,加上眾多的自費留美生和各個部、企業(yè)、學校等派出的留美青年,使美國各大學“布滿了中國留學生”。1925年,美國的外來留學生約7500多人,中國留學生則多達2500多人,占三分之一。這些中國留學生素質高、學習刻苦、成績優(yōu)良、自治能力強,成立有各種社團,舉辦許多頗有意義的活動,現(xiàn)存的《留美學生年報》、《留美生月報》及《科學》等雜志,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年留美青年高昂的學習情趣和美好的追求。他們是用科學精神澆鑄的一代讓中華民族驕傲的有為青年。

  如果說留美生的追逐目標主要是科學文化,那么留法勤工儉學學生則側重于政治方面了。五四前后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之所以興起,一是在工讀主義思潮的推動下,許多青年試圖尋求一種“勞工神圣”式的具有共產(chǎn)主義色彩的社會藍圖,而勤工儉學正是實現(xiàn)這一理想的最好嘗試;二是許多青年認為法蘭西是自由民主的發(fā)祥地,夢想到法蘭西去具體地體驗一下;三是一批有影響的人物如蔡元培、李石曾的全力推進。至1921年,在法國勤工儉學的中國留學生已達1600多人,他們一邊做工,一面上學,辛苦異常。這批人在學業(yè)上進展大的不多,多數(shù)念中學或職業(yè)學校。但他們切實地體驗到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壓迫和剝削,對資本主義制度恨之甚深,對社會主義理論和馬克思主義的書倍感親切,并認真研究,落實于行動。留學期間,他們就組織革命活動,向國內(nèi)介紹和傳播馬克思主義。在這批留法勤工儉學學生中間,不僅涌現(xiàn)了許多有為的職業(yè)革命家,而且產(chǎn)生了一些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宣傳家,社會主義能植根中國,其功甚偉。

  “留蘇熱”的出現(xiàn)主要是政治革命的推動。19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為效法蘇俄,急切派革命青年赴俄學習;1924年國共兩黨合作的成功,孫中山“以俄為師”口號的提出,又將派青年去蘇聯(lián)學習視為培養(yǎng)革命人才的主要途徑。為此,蘇聯(lián)政府在莫斯科專門創(chuàng)立了一所孫逸仙中國勞動大學,大批接收中國留學生。1926年前后,在蘇聯(lián)學習的中國留學生有1600多名。他們基本是學習革命理論和軍事知識,旨在為中國培養(yǎng)革命棟才。這批人也確實對中國革命有深遠的影響,最著名的如劉少奇和蔣經(jīng)國等。

  第三次留學潮:改革開放 走向世界

  1978年的改革開放,拉開了第三次留學潮的序幕。1978年6月23日,鄧小平在聽取清華大學的工作匯報時明確指出:“我贊成留學生的數(shù)量要增大”,“這是五年內(nèi)快見成效,提高中國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只派十個八個”?!耙Х桨儆嫾涌觳椒ィ纷右阶咴綄挕?。鄧小平的指示吹響了青年學生走向世界的號角,迎來了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留學大潮。經(jīng)過近30年的曲折發(fā)展,中國有80多萬人到國外留學,遍布103個國家和地區(qū),涌現(xiàn)了一大批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卓越人才。留學生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復興和中國連接世界的生機勃勃的方面軍。如果從中國留學史的視角去觀察,這次留學潮不僅大大超越了前兩次留學熱潮,而且還呈現(xiàn)出一些新特點。

  其一、拓寬留學渠道,調(diào)動全社會的積極性。發(fā)展留學教育,最重要的是財力支持和人力保證。改革開放之后,中國政府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tài),利用各種財源籌集留學經(jīng)費,同時制定多種政策法規(guī),激發(fā)青年學生出國留學的積極性,為留學教育的持續(xù)高漲打下良好的根基。在國家公派留學生為主導的前提下,各部、各省、各個基金會、民間社團、大專院校以及國外的留學基金等都加以利用,采取一切辦法,廣派留學生。尤其是1980年之后,容許自費出國留學,大大激發(fā)了全社會支持留學教育的積極性,使留學由單純的教育行為轉化成一種社會行為。

  隨著1990年前后自費留學教育的不斷成熟和規(guī)范,自費留學大軍直線上升,成為近30年留學大潮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家長節(jié)衣縮食、東借西湊,千方百計送子女出國留學。這在客觀上彌補了國家擴大留學教育經(jīng)費的不足。

  其二、留學牽動千家萬戶,國人的留學意識空前提高。在改革開放之前,對絕大多數(shù)民眾來講,出國留學是不可思議和十分遙遠的事情,更談不上對國家留學政策的關心。但近30年,談論留學,想辦法讓子女到國外留學,則變?yōu)榻终勏镒h,成為日常生活中談論的一個重要話題,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破天荒的,是中國人渴望走向世界和留學意識高漲的顯著標志。

  從考托福(TOEFL)和“GRE”那長長的隊伍里可以感受到出國留學的火熱。自從美國1981年在中國舉辦托??荚?,參考的人數(shù)直線上升。以北京為例,1981年首次考試為285人,1985年即上升為8000人,1986年達18000人。1989年全國的考生有4萬多人。到了90年代,為了報名,常常要通宵排隊,但仍有未如愿者。而托福和“GRE”的成績則越考越高,北京新東方學校的補習班則越辦越火。日益高漲的出國留學成了中國改革開放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其三、全方位的社會影響。近30年的留學潮由于時間長,人數(shù)多,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既重大又持久。眾多的留學生走向世界,無形中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傳播,中國文化的世界化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廣泛而深入。而留學生在國外的學習和生活,也自然將世界文化介紹到國內(nèi),中國人對世界的了解和認知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入和準確。

  留學生真正成了中國和世界聯(lián)結的紐帶。大批留學生的學成回國,迅速成為推進社會全面進步的生力軍,在各行各業(yè)散發(fā)出勃勃生機?;钴S在各地的留學生創(chuàng)業(yè)園,集先進的技術、管理、資金、產(chǎn)品、物流于一體,有力地推進了現(xiàn)代化的建設。北京中關村的高科技園區(qū),歸國留學生是核心。各大專院校的歸國留學生,則是難得的教學和科研骨干,一些新興學科和先進的實驗室,多數(shù)由留學生主持,而長江學者和特聘教授當中,歸國留學生占八九成。科技戰(zhàn)線歸國留學生幾乎起主導作用。

  總而言之,留學生對中國的影響已經(jīng)波及到教育、科技、學術、文化、政治、經(jīng)濟、法律、金融、通訊、交通、社會等許多領域,可以說是全方位和劃時代的。
網(wǎng)上報名
  • 姓名:
  • 專業(yè):
  • 層次: ??分數(shù):
  • 電話: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644062549@qq.com刪除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jyqz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