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答案一、馬克思主義思想在全世界的地位和影響
作為一種思想體系的“馬克思主義”,它在國際上的影響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以下摘錄一些最近幾年西方國家對馬克思思想的評價。
1999年10月,英國BBC廣播公司評選千年“最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榮登榜首。評選后該公司指出:“馬克思作為一個哲學家、社會科學家、歷史學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學術界的尊重”。
到了2005年7月,他們在“我們這個時代”欄目中,又開展了一項題為“誰是現(xiàn)今英國人心目中的最偉大的哲學家”的調查,結果馬克思的票數(shù)遠遠超過休謨、康德、柏拉圖等人,而榮登榜首。欄目主持人布拉格宣布說:“馬克思登選為最偉大哲學家有諸多因素,但是能夠解釋一切的理論是他奪冠的最重要原因?!保ā澳軌蚪忉屢磺械睦碚摗本褪邱R克思的唯物主義歷史觀)

劍橋大學政治學教授加里斯特?瓊斯就此發(fā)表評論說:“如果你讀《共產黨宣言》,你不得不承認它是一個很有力、很了不起的文件。雖然出版于1848年,但我們現(xiàn)在經常談到的全球化、裁員、跨國公司、世界經濟朝這個或那個方向發(fā)展,所有這些內容書中都能找到,它有令人驚訝的現(xiàn)實意義,其它任何文獻都沒有這個力量?!?br /> 德國《明鏡》周刊2005年作過一次民調,結果顯示:2/3的東德人、56%的西德人認為:“社會主義是一種好的思想,只是迄今為止實施得較差”。2005年8月22日,《明鏡》周刊刊登題為《多數(shù)德國人認為馬克思主義仍有現(xiàn)實意義》封面文章,在國內外引起轟動。當該周刊記者問到不來梅大學勞動和經濟研究所所長魯?shù)婪???藸柡桶亓肿杂纱髮W歷史學家保羅?諾爾特,為什么馬克思的思想和著作現(xiàn)在還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藸柣卮鹫f:“作為社會理論家,馬克思揭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物質基礎——上層建筑模式,并勾畫出一個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遠景。這些在過去都非常吸引人,現(xiàn)在仍令人神往。”這兩位學者都認為:“馬克思改變了世界?!辈⑶艺f:“在21世紀初,我們需要象馬克思這樣的思想家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分析資本主義的形勢?!?br>

1998年5月13至16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紀念《共產黨宣言》發(fā)表150周年國際大會”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代表與會,會議主題是:如何取代資本主義?如何實現(xiàn)人類的解放?法國《人道報》是這樣報道的:“今年,從紐約到東京,從圣保羅到耶路撒冷,從新德里到倫敦,到處都奏響了《共產黨宣言》的樂章,這次會議將再次使歷史沸騰起來?!?br /> 法國《星期四事件》報用“《共產黨宣言》150周年華誕,誰來吹生日臘燭——馬克思老爹后繼有人”為題進行報道。
英國《經濟學家》周刊2002年12月21日發(fā)表題為《共產主義后的馬克思》,認為一千年來最偉大的思想家是馬克思,愛因斯坦、牛頓和達爾文分列第二、三、四名。文章指出:“在今天的西歐和美國,以大學生和非專業(yè)為對象的關于馬克思的書一直銷量穩(wěn)定,而且這方面的新書還在不斷問世。”
倫敦經濟學院教授梅格納德?德賽在最近出版的新書《馬克思的報復》、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今天為什么要讀馬克思》,指出:“馬克思遭到了誤解,這位偉人在許多問題上的看法都是正確的,他應當?shù)玫礁嗟某姓J”

法國著名經濟學家杜梅尼爾和列維說:“馬克思主義對我們來說是理解超越資本主義社會改革的最好辦法?!?br />
類似的評價還有很多。不再列舉。
可以說,即使在西方社會,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也有很高的地位!尤其在經歷過金融危機、占領華爾街運動之后,有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開始重新在馬克思主義思想中去尋找解決方案。
二、馬克思主義思想在全世界的實踐
馬克思主義思想在全球具有崇高的地位,那么,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的社會實踐,效果又怎么樣呢?
很遺憾,與在思想領域的崇高影響力不同,在社會實踐領域,馬克思主義并沒有獲得大的成功,尤其在它的誕生地:西方。
18世紀后,西方工業(yè)革命基本完成,社會繁榮,導致大量的新思想誕生。馬克思主義也是在那個背景下誕生的。
但是,一種新思想的誕生是一回事,能不能被社會接受,能不能在社會上付諸實施又是另外一回事。
在19世紀到20世紀初,頻繁爆發(fā)的經濟危機和戰(zhàn)亂讓西方世界的工人階級產生覺醒,歐洲大地曾經多次出現(xiàn)過工人運動,包括“第一國際”“第二國際”以及“共產國際”運動,他們都試圖在歐洲推行馬克思主義理論。
隨著二戰(zhàn)的結束,西方社會開始經濟騰飛,馬克思期盼的“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并沒有發(fā)生,反而隨著社會生產的快速發(fā)展,中產階級大量涌現(xiàn),西方國家政府也開始注重調節(jié)貧富差距,緩解社會矛盾,導致社會矛盾逐漸縮小,工人運動的基礎逐漸喪失。
于是,作為一種社會政治運動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西方世界逐步失敗。
在其他地區(qū):
冷戰(zhàn)時期,蘇聯(lián)陣營的國家基本上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到了1990年以后,隨著冷戰(zhàn)結束、蘇東巨變、蘇聯(lián)解體,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作為一種政治指導思想首先在蘇聯(lián)和東歐國家被解除,至此,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在整個歐洲宣告失敗。
需要補充的是,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一個整體在西方世界失敗了,但馬克思的某些具體思想還是被西方社會所接受和實施。如在羅斯福新政中,“政府干預的資本主義”體系就把馬克思提出的諸如“高額累進所得稅制”、“高額累進遺產稅制”、“社會失業(yè)保障制”制度加以立法實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貧富分化。
目前,堅持實行馬克思主義的,在全球范圍內僅有中國,越南,古巴以及少量拉美國家。在這其中,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實踐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他幾個國家正在積極模仿中國,進行變革。
這就是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實踐在全世界的現(xiàn)狀。應該說,從整體上看,馬克思主義實踐在全球并不成功。
那為什么馬克思主義在它誕生的本土不能獲得成功,卻在中國意外地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三、中西方不同的的思維土壤
一棵樹要想生根發(fā)芽,長成參天大樹,首先必須有適合它生長的土壤。有些土壤適合這些樹種,有些適合另外一些。
同樣,一種社會學上的理論要在社會上進行成功的實踐,也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土壤。這個“土壤”是這個社會的文化環(huán)境、思維方式。
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實施也是一樣,必須找到與它相適應的思維土壤才能生根發(fā)芽,發(fā)揚光大。
近年來,西方國家四處強行推銷“西方民主制度”,結果把許多國家推進了混亂的境地,不少國家甚至出現(xiàn)戰(zhàn)火和分裂,其中的原因同樣是因為“西方民主”這棵樹苗,并不適合當?shù)氐乃季S土壤。
可見,不論是馬克思主義思想還是“西方民主”這類的思想,都不是“普世價值”,都需要合適的土壤來接納它!
那么,中國和西方的思維土壤有什么本質上的差別呢?
由于歷史、社會文化、教育等等因素的作用,中西方在思維方式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文字。
現(xiàn)代科學研究證明:文字是人類進行思維活動的工具和載體,使用不同文字會產生不同的思維習慣:
西方人使用的拼音文字偏向符號化、抽象化,它鍛煉了西方人的邏輯思維、抽象思維能力;拼音文字傳遞的信息精確、細致,導致西方人思維具有精確化、微觀化的特點。
而中國人使用的漢字本身有圖形特征,讓中國人的思維偏向于形象化、感性化;漢字本身具有空間信息,使用漢字必須注重上下文的語境,這就造就了中國人思維中“注重關聯(lián)、注重整體、偏向宏觀”的特點
這就形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土壤”:
中國思維注重整體和宏觀,注重關聯(lián),西方思維注重局部和微觀,注重分割和解析。
正是這種“土壤”差異導致馬克思主義思想在西方的失敗和在中國的成功!
西方人的思維習慣讓他們養(yǎng)成了“注重個人利益、忽視集體利益”的自我認知,在思維上形成“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習慣,這種思維土壤和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思想、哲學思想明顯是相抵觸的。
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一種新學說在歐洲大陸誕生后,人們一度感到很新鮮,但卻很難從根本上去接受它,因此,在歐洲大地,能夠真正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是少數(shù)。這就是“思維土壤”的問題。
隨著戰(zhàn)后西方經濟騰飛,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社會矛盾逐漸縮小,馬克思主義思想在歐洲大地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那么為什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卻成功了呢?因為中國擁有接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土壤。
深入研究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甚至在很多方面本身就像是“中國的學說”!
我們繼續(xù)分析。
四、馬克思主義思想更象一種“中國學說”
馬克思主義有三大組成部分:
哲學方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經濟學方面:政治經濟學
政治學方面: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實際上更像是中國的學說,因此他們更適合中國的思維土壤:
馬克思的哲學更象中國哲學
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具有以下兩大差別:
在研究對象方面:西方傳統(tǒng)哲學重點研究“人”,“自然”,“心靈”等問題的“本身”,并且越來越細節(jié);中國哲學則注重研究他們之間的“關系”,一個注重“本體”,一個注重“關聯(lián)”;
在研究方法上,西方傳統(tǒng)哲學強調“二元對立,非此即彼”,思考方向是單向的,希望找到絕對的、唯一的真理;而中國哲學強調辯證思維,強調關聯(lián)、轉化。
簡單說就是:一個強調“只有一個正確”,一個強調“兩者都有道理”。
馬克思主義哲學借助歷史的眼光,辯證的方法來研究問題,馬克思主義堅持辯證法,認為萬物可以互相轉化,互相影響。
馬克思哲學中“對立統(tǒng)一” “螺旋式上升”等觀點都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物極必反、陰陽轉化”等學說有相通之處。
總之,馬克思的哲學,是在研究“關聯(lián)”問題,采用“都有道理”的辨證思想,從這一點上看,馬克思主義哲學更像是中國哲學。
馬克思的經濟學更接近于中國人對經濟的觀點
西方受到“重商主義”的影響,高度重視商業(yè)行為,他們把“經濟”當作一個極端重要的社會現(xiàn)象,產生獨立的“經濟學”加以研究,并且越來越細,形成一個體系。西方經濟學注重保護個人財產,強調市場的作用,反對政府干預經濟
中國歷來把經濟行為置于整個社會運行之中的角度去觀察,認為經濟行為必須服從于社會整體,強調政府的絕對管控。
在這方面,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也和中國人的經濟觀點接近:它把經濟活動置于整個社會的層面進行觀察,綜合分析政治、經濟行為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階級的劃分,發(fā)現(xiàn)了剩余價值理論。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強調對經濟活動的控制而不是放任,它揭示了不受約束的“自由市場經濟”的危害性(周期性的經濟危機)。
在這一點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是更加接近于中國傳統(tǒng)的經濟觀。
馬克思的政治學更符合中國人的思維
傳統(tǒng)西方政治思想的基礎是個人主義、資本主義,強調保護個人權利,西方社會普遍認為:“局部重于整體,至少是局部和整體同等重要”,因此西方社會政治制度的建立都是圍繞保護個人權利這個核心。
中國社會的傳統(tǒng)是集體主義,強調個人服從集體,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是大一統(tǒng)的政治思想。
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指出:西方社會存在兩個階級,不加限制地“保護個人權利”實際上是在保護少數(shù)剝削階級的利益,它的本質是損害廣大的無產階級的利益。應該推翻這種制度,實行保護大多數(shù)人利益的“無產階級專政”。
保護多數(shù)人利益還是保護少數(shù)人利益,是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傳統(tǒng)的資本主義政治理論的根本差別。
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都注重保護大多數(shù)人的整體利益。從這一點看,馬克思主義又一次和中國傳統(tǒng)思想吻合。
綜上三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和西方傳統(tǒng)思想具有重大差別而與中國傳統(tǒng)思想高度吻合,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生存的土壤。
在20世紀初,中國處于劇烈動蕩的時期,當時的社會思潮五花八門,大家都在尋找一個適合中國的發(fā)展方向,這其中,有復古思想,有全盤西化思想,也有馬克思主義思想。
由于馬克思主義學說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高度契合,這種思想一經傳入,就深深吸引了廣大勞苦大眾。在進步青年和大批開明紳士中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上面所說的馬克思主義,是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了的馬克思主義,它經過中國共產黨人的努力,變成了中國人能夠聽得懂的理論,于是才能夠逐漸影響大多數(shù)中國人。
可以說,共產黨戰(zhàn)勝國民黨的過程,是“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戰(zhàn)勝“極少數(shù)人的利益”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大地戰(zhàn)勝西方傳統(tǒng)思想的過程。
至此,我們很好的解釋了為什么馬克思主義能夠在中國成功。
現(xiàn)在問題出現(xiàn)了,為什么馬克思主義誕生在歐洲,出現(xiàn)在西方世界里,卻和中國思維更相近?
這就需要分析它誕生的環(huán)境以及他的思想形成過程。
五、馬克思為什么像個中國人?
---獨特的德國以及黑格爾的作用
馬克思是個德國人。德國本身屬于西方文明的一部分,但德國又具有很獨特的特性。
日耳曼文化中具有很強的集體主義精神,強調服從和紀律。這一點與傳統(tǒng)西方文化中注重個體的文化具有差別。這也讓德國在西方世界里一直很獨特,從發(fā)起兩次世界大戰(zhàn)到戰(zhàn)后的快速崛起,從嚴謹、紀律的個人特色到孕育大量的思想家、藝術家、科學家,德國都顯現(xiàn)出與西方其他國家的差別。
德國文化中的這一點與中國文化更接近。
另一個方面,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形成過程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哲學家黑格爾。而黑格爾的哲學思想受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影響非常大。
在黑格爾的著作中,雖然多次批判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但通過這些批判,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有著深入了解。
我們閱讀黑格爾的哲學著作,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中國思想的影子,甚至有學者干脆說黑格爾完全是抄襲了《道德經》,只不過把《道德經》變成了西方話語給述說出來。
黑格爾那個“絕對精神”就相當于老子的“道”。
老子說道的運動是“反者道之動”(道的運動是循環(huán)反復的)。黑格爾則用一個“否定之否定律”來命名。大同小異。
老子的“一陰一陽之謂道”“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等兩極相生相克的思想,黑格爾謂之“對立統(tǒng)一律”。
老子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的思想,黑格爾謂之“質量轉變律”。
…….
當然,我們沒必要去深究黑格爾到底是不是完全抄襲了老子,我們可以說黑格爾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具有很強的相似性。黑格爾的辯證法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是相通的。
黑格爾的三大辯證規(guī)律是黑格爾思想的 “內核”,這些內核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形成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于是我們就看到:德國在西方世界具有某種中國的影子,黑格爾思想也具有某種中國思想的影子,這就導致馬克思主義思想也具有中國思想的影子!所以它更適合中國的土壤。
六、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最后我們再談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不是教條化、機械化的馬克思主義,而是與中國具體國情結合后的產物。
我們不能認為中國共產黨人憑空從西方學來個“馬克思主義”,然后再強加給了中國社會,而是中國人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產生了共鳴,是中國人“使用了”馬克思主義,而不是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造和改變了中國!
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后,就一直在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一直在進行“中國化”的工作。
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思想變成了中國人能夠接受的語言,指導著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yè),同時,又把工作中遇到的新成就,新思想不斷轉化成理論,不斷豐富著馬克思主義的內涵,使得馬克思主義越來越適應中國獨特的國情。
從推翻國民黨政權到隨后的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一直在不斷地中國化,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過程,就是一個不斷中國化的過程。
到了今天,在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世界優(yōu)秀文化一起,共同構成了當今中國思想的核心。
這將是一個跨越古今中外,包容了各種優(yōu)秀文化的思想體系。
可以說,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已經深深融合到了中國現(xiàn)代思想體系之中。
最后,我們可以回答文章開頭的那兩個問題了:
第一:馬克思主義在西方的失敗是因為西方缺乏它生存的土壤,而中國思維方式則是它的適合土壤。所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可以成功。
第二:馬克思主義并不是一個典型的西方思想體系,它更像一個中國思維,而且中國人也在不斷進行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因此,中國一定會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獨特道路!中國不需要全盤西化。